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风是公的还是母的【从“其凤跪母”看官员秀的“多棱镜效应”】
 

风是公的还是母的【从“其凤跪母”看官员秀的“多棱镜效应”】

发布时间:2019-03-30 04:27:24 影响了:

  7月13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老家给其母过90大寿。周其凤跪在90岁老母膝前,母子相拥痛哭的一组图片稍后在网络流传。北大校长这一跪,引发公众包括很多名人的关注和争议。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称其“大孝”;有人却说“长跪不如常探”,校长有时间写口水歌,为啥没时间陪母亲?甚至有人直接质疑校长是在借老母亲进行表演和炒作,这一跪是作秀。什么都可以作秀,唯独孝心不能。仅仅把目光投向周其凤下跪的场景,恐怕没有人说三道四,但把目光放到周其凤身旁,墨镜、名包、相机……则有点儿喧宾夺主,让许多人有了作秀的怀疑。
  近些年来,论坛、微博、QQ群等自媒体的兴起,形成了与传统传播差别较大的网络传播新语境。对同一事件的审读,不同的参与者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参照系,可以得出多种多样的解读,有时甚至走向与报道者或参与者初衷完全相反的效果。就像一束光线射进多棱镜,折射出丰富多彩光束,我们称之为网络的“多棱镜效应”。“其凤跪母”和众多的官员秀一样,经过网络的多梭镜折射,收到了不尽相同的效果,其中的得失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各级官员和公众人物当引以为鉴。
  公众为何质疑“其凤跪母”
  校长的个人私事,却在微博上引来了上万的评论和转发,引发一场不大不小的舆情风波。北大作为中国大学之执牛耳者,因其厚重的历史,一直承担着民众较高的期望。周其凤却颠覆了大学校长传统的儒雅内敛学者形象,言行屡惹争议,本次为老母亲祝寿并下跪,践行孝道却引发网民连续不断的非议攻讦,其实折射了公众人物任何时候都需要谨言慎行。
  1.私德公用与网民的重新解构。
  由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官员的一举一动都被置于传播工具的视线范围内。在民权意识日益普及的今天,在民众思想日益多元化、自由化的语境下,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处于直播状态,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之为一种“全天候工作生活秀”。但是,如果不是本色出演,作秀的基本功不到位,反而会闹笑话。
  在网上流传的跪拜图片中,“穿帮”镜头不少。例如:有墨镜性感女郎,有耄耋白发亲娘,有鼓掌的,有笑的,有哭的,有摄像的,有摄影的,有卡片机,有单反机,有多角度抓拍,有特写镜头……有网友说,跪拜母亲本来是很私人的事情,却在大庭广众下进行,身边宾客盈门,还有颇为专业的摄录人员记录现场,一副衣锦还乡范儿已经让人忍俊不禁,更有时尚女性在一旁增加了现场的荒诞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了作秀的思维底色,才使得我们的官员一旦作秀就会破绽百出,所谓的开明与个性,在这里完全穿帮。更远一点,一些普遍存在的、甚为荒谬的、严重弄虚作假的政治秀,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不断上演。
  考察当下公众对官员作秀的心理反应,我们发现不少人对官员的非正统形象的个性表现相当敏感,宽容度和接受度都偏低。长期“涵养”形成的刻板印象,让民众对官员的言行举止特征认知固化,一旦有所不符或跳跃性太大,就会产生认知陌生感,进而产生心理抵触。民众欢迎那些踏踏实实提供公共服务的官员,而不会真心喜欢那些把公共服务表演化的人。
  2.私行不彰与民众的标竿期待。
  北京大学自近代以来常领中国风尚之先,在矛盾凸显、思想交锋活跃的今天,民众对其期望甚殷,要求“北大校长”们有极高的学术和道德表现。“北大校长”一向作为官与学之间的显位备受舆论关注,如今的舆论环境容不得他们有半点闪失,他们要做得比一般学者或一般官员都要周全。
  然而,周其凤就任北大校长以来,频频受到舆论的纠缠:2011年10月,他本人作词,以化学为主题,融入了“给力”等网络用语,谱写歌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被指“不伦不类”,甚至有人批评他“不务正业”。同年底,他在家乡的一次演讲中,谈及中西教育制度,贬“美”褒“中”,再次引发争议。周校长此前最饱受网络非议的,是在陪同中央领导视察学校时,一些被视作失态,有失文人风骨的照片。
  本次“其凤跪母”传得沸沸扬扬,讥诮蔓延,赞誉不彰,与周校长此前的网络形象不无关系,同时也再一次印证了“北大校长”这一职务的敏感性。网民的批评,除了针对周其凤本人的高调,其实也是宣泄对目前高等教育体制的某些不满。
  3.个人形象与整体的网络形象。
  近几年来,北京大学网络舆情事件的数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部分舆情事件的构成因素还涉及社会问题敏感领域,如涉及特权阶层飞扬跋扈行为、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等,这些事件具有敏感性和煽情性。在传统媒体受到严格把关的情况下,互联网为其提供了发声的平台。
  例如,北大官网公布校领导机构设置中存在11位校长助理,引发一阵声讨,网民称之为“北大沦陷”。再如,名教授侮辱上访人员、官员子弟“保研”、北大医院“临时医生”害死北大医学教授、季羡林故居被盗、北大教授诱骗高中女生、教授抄袭、孔庆东“三妈国骂”论、“北大毕业挣大钱当大官”论,丑闻轮番上演,晒政要、晒富豪、晒圈子、晒关系,远离学术圈,跻身娱乐圈,科学与民主等灵魂精神荡然无存。无怪乎舆论如此非议北大校长,除了其本人的问题,更多的是公众对国内高等教育的焦虑和教育体制的担忧。
  北大校长与北大的形象早已绑定,荣损与共。这些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刺激公众的神经,大部分不了了之,官方回应语焉不详,态度倨傲,留下发酵的舆情种子,一旦遇到舆情燃点就迎风长。一方面,北大对校园频发的舆情事件没有采取积极的姿态予以引导处置,漠视民众关切,疏于与媒体沟通,间接导致公众将不满情绪转移到校长身上;另一方面,周校长自觉或不自觉地频繁上镜头,常出惊人之语,偶有惊人之举,远离本分的“作秀”令其逐渐失去公众信任,反过来影响北大形象。
  官员如何应对“作秀”质疑
  官员秀不是什么中国特色,而是官员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行为。官员要面对群众,要和群众打交道,形象展示就不可避免。“秀”在某种程度上应成为官员的必修课,这里的“秀”是中性的,是褒是贬,要看“秀”的内容如何。官员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自己廉洁、亲民的政治理念,“秀”得好,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有效地传递本人的政治理念,消除隔阂。然而,不少官员在特定场合的言行频繁产生“网络多棱镜效应”,折射出与初衷不一的尴尬争议,甚至引发网络舆情。面对质疑,官员们很无奈,难道做好事也有错吗?面对作秀质疑,我们该如何应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