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庄子自由论思想浅析】 庄子思想
 

【庄子自由论思想浅析】 庄子思想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7:55 影响了: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思想和道家美学的代表,在中国思想文化和美学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理论主张中的诸多观点也体现着中国美学的特点,尤其是其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自由论,心斋,坐忘
  庄子在对待人生问题上,“自由”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在其中。为何以自由为主导?探究其根本的原因首先在于庄子“自然之道”的本体认识论所决定的。
  庄子所认识的世界的本原:道,是以自然无为为其本性的,此处的自然并非单纯之客观的自然世界,更多的是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庄子?大宗师》中指出:“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 “本根”即“道”,是宇宙世界的本原,其存在方式是依据自身而存在的,而在《庄子?知北游》中又指出:“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谓之本根。” 说明“本根”是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固定的形式,也不能明显地被外在所感知,因而要体道只能以《庄子?知北游》中所讲的“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的方式来进行,“无思无虑”、“无处无服”正是一种自由的人生态度和体道方式。
  同时,宇宙万物以内在自身为存在的依据,因而其发展也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能够在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自由的发展,而人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同样遵循着此种规定,所以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在庄子看来首先也应该按照自由的方式来进行。在《庄子》一书中虽然从未明确地出现“自由”二字,但探究其中终能发现无处不体现着自由的思想。
  其次,在对待宇宙万物的问题上,庄子以“万物齐一”的观点消除了物与物之间的间隔,为自由打通的道路。由于万物同源,在实质上都归于“道”,所以《庄子?秋水》中讲“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世间万物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既然万物齐一,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以物我之间也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正如《庄子?齐物论》中讲到的,“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美与丑,各类鬼怪奇异之事,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相通的。所以,《庄子?德充符》总结为:“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不仅物与物之间没有任何本质差别,事物内在之性质、是非也没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庄子?齐物论》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正是看清楚了各物自身之中在本质上的一致,所以能达到无穷之境界,这也是为自由打开了道路。
  再次,庄子的自由观也源于其生命哲学思想,生与死在庄子看来是由生命之道决定的,《庄子?大宗师》认为:“死生,命也”,因而个体的生命首先应遵循此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顺由生命自然而然的发展也就是以自由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和人生。为何死生由命?其原因在于《庄子?大宗师》中提到的:“人,天地之委形”,人的生命首先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所以人也毫无例外的应遵循此种自然之道。生与死作为生命的两方面,是同时存在的,生死之间具有共同性,因为《庄子?知北游》中讲到了“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是一个相互相成的过程,正如《庄子?养生主》中讲的: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所以庄子对待死亡是持豁达态度的。因为《庄子?田子方》讲:“日夜无隙,不知其所终”,进而能够超越死亡,也只有正确的对待生死问题,超越死亡,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也才能在个体之内在自由通畅地体道。
  那么如何达到自由的境界?在庄子看来,则要经历一系列“心斋”、“坐忘”的过程,最终使灵魂随意的畅游于天地之间,这样才算达到了真正的自由。
  因此,实现自由的第一步庄子认为是要做到“心斋”和“坐忘”。
  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和颜回的对话,提出了:“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于耳,心止之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本体论“道”的观念下,庄子认为“唯道集虚”,只有在“道”的统摄和指导下,形成“虚空”之势,并将心也放于此种虚空之中,才能做到“心斋”。因此,心斋是在认识道的过程中的某种特殊心境,通过此种状态最终达到澄净、旷达的心态。而这种特殊心境,需要借助的是“虚空”之势。陈鼓应、徐复观将“心斋”比作“虚室”,即像虚空的房子一样的心境。因为在虚的地方可以放各种实体,正如《庄子?人间世》中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室”喻心,心能空虚,则吉祥之事就会到来,庄子把一切落在心斋之上,即是找到了真正能够接纳万物之体。
  并且,仅有“虚空”是不能彻底做到“心斋”并最终实现自由体道的。庄子认为,在虚空的环境之下还应该做到“静心”,只有做到不为世俗的心静状态才能够在“虚空”的环境之下接纳万物。正如《庄子?天道》篇中讲到的:“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各种事物都不能动摇和扰乱的内心,才是虚空和宁静的。为何要实现心斋就必须做到静心?《庄子?天道》篇中讲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要真正做到无所不得,就只能使心境空明虚淡,空明虚淡才能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才能无所不得。
  因此,“虚”与“静”均是“心斋”的本质特征,也是获得自由,通向“道”的前提,因为《庄子?天道》中讲了“言以虚境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而如何在现实中真正做到虚静,实现心斋,在《庄子?骈拇》篇中提到:“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即对待万物要摆脱感性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的过程中要不为外物所束缚,以此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虚静。
  因此,要想自由地体认万物之道,就要专心致志,不为外物异端所迷惑,排斥对周围环境的执着,达到忘掉外物环境和自我,排除杂念和欲望,使心得到斋戒。
  其次,要实现庄子所谓的自由境界,仅靠“心斋”是不够的,在实际行动时还必须要有“坐忘”的过程,才能达到精神与灵魂的绝对自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