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用“六一”来探讨具体文学作品|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
 

用“六一”来探讨具体文学作品|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9:39 影响了:

  摘要:《文心雕龙?宗经》篇的“六一”,是刘勰提出的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作品的批评标准是什么,是学者历来探讨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看法,即“六一”。用刘勰的“六一”说,来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思想。
  关键词:六一;文学批评;文学作品
  “六一”即:“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同,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因“六一”是在《文心雕龙》的总论部分提出,似乎不是作为文学批评来提出的。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批评论部分《知音》篇里的“六观”作为文学批评标准,而忽视了“六一”。《知音》“六观”是“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观”即看,也就是通过看这几方面,来“阅文情”,刘勰在这里其实是告诉读者理解文情的六种方法,“六一”则体现了刘勰文学批评标准的思想。现就“六一”,来分析具体文学作品。
  一则“情深而不诡”,刘勰把“情”放在第一位,即作家创作须“情深”, “情”是文学作品所应包含的要素之一,而这种情必须是作者的真情,不虚情假意,不矫揉造作,才能够使作作品具有感人的力量。“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假使诗人具有真实感情,那么随意写景中都有情味,都成名句,好像不劳经营,所谓率尔造极。假使诗人缺乏感情,想靠刻划物象来取胜,于是极力雕刻,但由于感情不足,越刻划越显痕迹,越见做作,所以情思愈疏。”感情真挚,作品才能引人共鸣。汉代《古诗十九首》便是以情感人的代表性作品,无论是写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还是写人生感悟与真谛,都因为用“情”至深,而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今日良宴会》在诗歌开头写欢乐宴会上听到的美妙琴声,诗人因这琴声而体会出人生的真谛,即人生在世,转瞬即逝,我们只不过是过客,在世间的旅途中稍作停留,便如尘土一般被风吹散。既然旅途短暂,那么就高踞要位,安享荣华富贵,而不要忧愁失意,常守贫贱。人生有多长,人生又当怎样度过,是诗人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透过诗人自己最真实的感情付诸笔端。
  二则“风清而不杂”,刘勰信奉儒家正统的文学观念,儒家讲究文学作品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毛诗序》中讲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刘勰认同这些观念,故在“六一”中的第二条提到教训要纯正而不应杂乱。推之到具体文学作品,枚乘的《七发》便是这种“风情而不杂”的代表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所导致,即“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的结果。此病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需要博闻强识的君子经常启发诱导,才能救治。于是吴客由近及远,分别描述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均未奏效。最后吴客要向太子引见像庄周等人那样的“方术之士有资略者”,来“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畅谈“天下要言妙道”,于是太子乃霍然而愈。袁行霈先生所编《中国文学史》中说:“赋中的劝诫之意是极为明显的……劝诫膏粱子弟,也是劝诫世人。”很明显作品的主旨便是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
  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关于这两则,我认为可以放在一起来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事信而不诞”要求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义直而不回”要求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与思想必须真确而不歪曲。文章要写真实的事物,要反映正确的意义,本来就该是一个连贯而须统一的步骤,故此放在一起来分析。杜甫的许多作品便是这两则文学批评标准的具体体现,其诗歌被称为“诗史”,便是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如其“三吏”“三别”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很多真实画面,借此画面诗人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无家别》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故乡荒凉,归来无家,老母病死,却被迫再次从军,战火中一个普通人的遭遇及他们内心的悲酸被杜甫借助诗歌一一展开,娓娓道来。杜甫通过对客观生活面貌真实的描写,并借助诗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来间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故而能够赢得“诗史”的称号,也最能打动读者。
  五则“体约而不芜”,即文体要简练而不繁杂,一方面体裁的选择应符合内容的需要,《熔裁》一篇写道:“立本有体,意或偏长;趋时无方,辞或繁杂。蹊要所司,职在熔裁,隐括情理,矫揉文采也。”另一方面体制要精炼而不应芜杂即“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体裁与内容符合才能够打动人。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在写作时,都会选择恰当的体裁来展现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但也存在一些为了显示自己的才情,而故意选用与内容不相符的体裁,以致体繁而芜,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明明是一封家书,不需要什么固定的体裁,只要情真意切即可,但其通篇文章却以骈文写成,如一段关于景物的描写是这样写道的:“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淩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寒蓬夕卷,古树云平。旋风四起,思鸟群归。静听无闻,极视不见。”不得不承认,这些写景的对句的确精彩,但是放在家书里面,其意义似乎已超出了家书的范畴,而成为有意展示自己的才情,期待别人共赏之作。这样就容易造成体裁与内容的不符。
  六则“文丽而不淫”,这一则是对文学语言的要求,即文辞华丽但不应过分。提到文辞便不得不说在刘勰时代风行的骈文,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由于迁就句式,往往堆砌词藻,以致文丽而淫。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然契机者入巧,浮假者无功。”意在纠正当时浮靡的文风,他希望骈文写得自然,有内容,不做作。虽然很多骈文都有文辞浮靡的弊病,但一些写景骈文却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袁行霈所编《中国文学史》说:“由于其辞笔工丽而不拘忌的特点,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得到传神写照。”吴均此篇写景文,虽是骈文,却写得自然有生趣,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读来只觉其文丽而不淫。
  “六一”是刘勰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也可以说是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通过“六一”来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加深对刘勰文学理论思想的理解,由此能够对具体文学作品的优劣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5.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