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论《寒夜》中的家庭悲剧因素】寒夜悲剧原因
 

【论《寒夜》中的家庭悲剧因素】寒夜悲剧原因

发布时间:2019-04-01 03:59:57 影响了:

  【摘 要】从《激流》到《寒夜》,巴金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早期他作品中的激情澎湃、英雄人物、浪漫主义到后期的冷静内敛、小人物和现实主义。无论风格怎样变化,巴金始终坚持他们的悲剧是由社会制度和时代造成。本文在肯定社会制度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其各自性格因素分析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家庭角色;情结;悲剧
  《寒夜》的创作始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完稿于1946年。它讲述了小知识分子汪文宣及曾树生因共同的理想追求突破旧式道德规范的束缚结合在了一起,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小知识分子生活的更加困顿。汪文宣受尽了上司的白眼、压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出版社当校对,拿着支撑不起家用的薪水。而他的妻子曾树生——一位大学教育学毕业生,也只能靠着自己的年轻、美貌在银行里做着“花瓶”的角色。尽管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却无法阻止婆媳关系的不断恶化。最后妻子出走兰州,汪文宣的肺结核病情不断加重,他终于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晚上离开了人世。
  人有意识去追求生活和理想之时,会自然感觉到生活的缺憾和对于理想的无法实现,于是人就会产生一种悲剧意识。但悲剧并不仅仅止步于人意识到了这样一种生活的局限和自我精神理想追求的不完满,更进一步来说,它必须表现人对生活局限和自我不完满的抗争,以及抗争过后的失败、绝望、死亡。《寒夜》是一部关于个人、家庭、国家的悲剧。汪文宣生活之时,穷困潦倒,妻子远走,最终他死在了人们庆祝战争胜利的喜庆之夜。终日不得安宁,阴阳两隔,分散四方成为了这个家庭最后的结局。善良正直的人没有好下场,投机倒把的人却富甲一方,曾经有着“教育救国”理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大环境下,被消磨的懦弱、曾经的理想早已不知去向。汪文宣曾经试图抗争过这个悲剧,他还记得自己曾经的梦想,然而最终只能以失败作为结局。于是,我们不禁会问,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上海某大学毕业的小知识分子的悲剧?本文将从家庭伦理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汪文宣悲剧的原因
  1.汪文宣与曾树生:夫妻角色的颠倒错位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男人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男人被赋予强烈的责任感和家庭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首先,作为丈夫,一个男人必须承担起经济重担,这样才能养活自己,家庭和孩子。而女人则作为一个附属而从属于男人,女人所做的只要照顾好家庭、丈夫、孩子便是一位贤妻良母。其次,作为丈夫,他的意志在家庭中处于统治地位,女人习惯于依赖于男性。这样就给女性的心理带来了这样一种影响——不管从经济上还是心理上,女性都是依赖男性的。然而在《寒夜》中,汪文宣作为丈夫,他微薄的薪水使他不能承担起养家的责任,想为妻子买个蛋糕的愿望都不能满足,小宣的学费也是一直由妻子在供给,到了患病后期一家的生活都是靠妻子在支撑。汪文宣经济上的困难使他无法像其他正常情况下的丈夫一样在家中备受尊崇,相反,妻子的经济地位削弱了他的丈夫地位,妻子成了一家人生活的依赖、保障。
  文中多次提到汪文宣在妻子面前如孩子一样的表现,如“他红着脸,像个挨了骂以后的小孩似地说”, [1] “‘我再也不喝酒了,’他孩子似地说。” [2],“他也只得默默地站起来跟着她走了。” [3]汪文宣在妻子面前柔弱依赖早已超越了他这个34岁男人的身份,更多的像一个整日沉溺于爱情,只要妻子一句温和的话语,一个温柔的眼神就能勇气十足继续前进的小男孩。反而他的妻子曾树生不仅在汪文宣无法解决小宣学费时大包大揽的称自己总有办法解决,在汪母问道是否真要逃难时,汪文宣“心跳得厉害,他不敢回答” [4],而曾树生却露出了平静的笑容称时局不会坏到那样。本应该挺身而出支撑家庭,做一家人的“顶梁柱”的汪文宣却退却了下来,妻子却显现出了男人一样的镇定。可是,汪文宣和曾树生并不愿意这样的角色分工。在看到邻居张太太在丈夫身边亲密的和丈夫说着话时,他羡慕的看着他们。夫妻二人内心真正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和现实的角色颠倒,使他们在矛盾中扭曲、困惑、挣扎,最终只能造成爱情婚姻的悲剧。
  2.汪文宣与汪母:恋子情结下自私的母爱
  情结由早期创伤性经验造成,具有某种情结的主体往往沉溺在此情结之中不能自拔,它是造成主体心理疾病的原发性病因。《寒夜》中汪父只出现了一次,还是汪母教育儿子不要像父亲那样喝酒醉死,可想而知汪父在汪母心中的形象。多年来的守寡生活,使她习惯了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就是她生活的唯一,渐渐的形成了她的恋子情结。她可以为了儿子变卖自己珍惜的东西,可以为了儿子由一个才女变成“老妈子”。她甚至是像疼一个孩子一样疼爱着已经34岁的儿子,小说中我们能感到汪母浓浓的母爱。“她说:你不要起来,就坐在床上吃罢。我给你拿着碟子。” [5] “‘你好好地睡,我给你脱,’母亲说着,真的弯下身子去解他的鞋带。” [6] 过早的失去丈夫压抑了她的爱,她只能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爱的过度就变成了溺爱,甚至是把儿子当作自己的专属去爱,全然不顾儿子作为生命个体也有自己的感受。当然也就无法接受另外一个女人来分享自己的儿子。汪母明明知道儿子是爱着媳妇的,她沉浸在发泄抱怨的快感中,无视儿子的感受,可以说此时她的心中只有自己并没有汪文宣的哀求和痛苦。母亲在和儿媳的争夺中妒火中烧,儿子夹在中间不断被撕扯,母爱没有带来家庭的和谐反而加速了家庭的瓦解。
  3.汪母与曾树生:无法和解的对立面
  曾树生一回到家里就无可避免的出现婆媳争吵,就算是平时提到曾树生,她也会压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她为儿子替儿媳辩解而憎恨嫉妒,为儿媳离开家而感到有战争胜利感,汪母如此仇视儿媳和她的恋子情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其实,汪母和曾树生同时也是两个无法和解的对立面,就像他们在家中的状态一样,彼此希望对方消失。先抛开汪母的恋子情结不说,两个完全相反方向的人在个家庭中是很难融洽的。汪母早年就守寡,她把汪文宣拉扯大,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她做主。这种经历养成了她独断专制的性格,她希望儿子儿媳可以听从她的意思。“可是他仍然低着头用唯唯的答应敷衍他母亲,并且不管有没有胃口,他还是一口一口地咽着饭,一筷子一筷子地挟着红烧肉。他在母亲的面前还是一个温顺的孩子。”[7]虽然汪文宣并没有胃口吃饭,但他还是顺从母亲的意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多年来顺从母亲的意愿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本能”。在恳求妻子回来这件事上,汪文宣只是看母亲的眼色,只要母亲让他写信恳求,他马上就会去照办。对待儿子尚且如此,对待儿媳她更希望自己和儿子能够控制住这个媳妇,处处以自己——这个传统女性的标准衡量要求她。曾树生处处都和婆婆截然相反,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又绝对不甘心受婆婆的控制,一场场危机席卷了这个飘摇的家庭。
  在那个时代,巴金将人物的悲惨命运仅仅归结于黑暗的社会,无疑可以更好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笔去控诉这个旧社会,无数的年轻人受此启发、鼓舞,纷纷与旧社会旧制度做抗争。现在,我们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化和多元化,《寒夜》的解读和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来。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之所在,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视角挖掘出人物的内涵,《寒夜》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内涵。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当下的时代,不断的探索其中的深意,使它散发出新的魅力。
  注释:
  [1][2][3][4]巴金:《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2页,第462页,第506页
  [5][6[7]]巴金:《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7页,第473页,第450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