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创作爱情之骗婚 电视剧【电视剧创作中的女性视角】
 

创作爱情之骗婚 电视剧【电视剧创作中的女性视角】

发布时间:2019-04-02 05:41:09 影响了:

  [摘 要]近两年中国大陆热播的韩国影视剧颇为成功地从几个层面对中国受众分类合击,成功地捕捉了女性观众的眼球,使其成为收视主体。从心理学角度看,观看韩剧是女性观众的一种替代性满足行为。大批量生产的韩剧,其剧种和情节都朝着类型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类型的情节对应着不同的受众需求,并且女性受众的替代性满足行为也不是泛化的,二者之间有着具体而紧密的关联。
  [关键词]电视剧 创作 替代性满足 女性视角
  韩国影视剧作为跨国流行的通俗文化类型之一,在我国占领了相当份额的受众市场。随着收视率的逐次攀高,韩剧的产量也年逾增幅。按照影视产业阶段性发展的规律,韩剧剧种及其剧情创作也呈现为类型化模式。在众多类型化剧种中,爱情剧深受我国中青年女性观众的喜爱。
  按当代文化批判的观点,大众文化样式中的影视、通俗小说、流行音乐等是替代性满足了大众需求。那么韩剧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从其类型化的剧情中也可以审视出其女性观众的心理诉求,进而解析出女性观众“替代性满足”后的潜在文化含义。
  一、绝症模式——悲己忧思的发泄
  绝症模式的剧情往往设置男女主角身患绝症,把死亡做为爱情的终极体验,达到以悲动人的效果。早在1984年于国内播出的日本电视剧《血疑》开创了此类电视剧剧情的先河。韩剧中得绝症的大部分都是温柔善良的女主角,如《蓝色生死恋》中的崔恩熙,《玻璃鞋》中的李善宇,《天国的阶梯》中的莲秀等,也有男主角患上绝症的爱情片,如《八月圣诞节》中的男主人公。
  绝症剧情模式可以说是悲情戏的一个具体样式,悲情戏剧情的大纲架设一般遵循两个原则:“合理夸张”和“结局预知”。这两点不仅制约着剧情创作者,也在观众体验过程中起到重要影响。
  对于女性观众来说,对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有着比男性观众更为敏锐的感知力和更为细腻的情感投入。尽管绝症模式不常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但剧情创作者通过合理夸张把死神的突兀降临变得理所当然且顺乎感受。美国压力管理专家Debbie Mandela通过研究发现,现代女性具备更强的忧患意识,其中包括对生命无常的忧虑。合理夸张后的绝症剧情显然切合了女性日常思绪中的内容。这使得女性观众在把自身代入剧情时自然流畅而鲜有“陌生化”反思。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刘宝峰认为,女性有着一种“殉道者情结”,即盲目牺牲的精神。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这是女性长期受父权社会教导的结果,是两性间弱势的体现。正如绝症剧情中一样,患症女主角(女性观众角色代入者)在男主角爱的呵护下用“献祭”生命的最大代价,完成爱情升华仪式的最后一礼。这样的献祭行为,很难判定其承受者。是男主角?女主角自己?还是孤立的爱情本身。总之,女性会习惯性地想到牺牲或被牺牲以及有关的种种场景,并在这种“悲己”中流连迷醉,乃至产生情绪抒发后的满足感。有着这种意识的女性经常成为文艺作品的塑造对象,典型的莫过于《茶花女》的玛格丽特、《红与黑》的瑞那夫人、《红楼梦》的林黛玉等等。
  另外,一般的剧情类影视剧结局一目了然后观众就会意兴阑珊,而绝症模式的爱情剧则不同。其结局是预知的,但是女性观众依旧兴致盎然。可见女性观众注重的不是刚性的情节,而是情绪和情感呈现的过程。当女性观众把自己幻化为电视剧中身患绝症的女主角时,实际上是以替代的方式重复体验着女性意识中既有的内容。只不过影视的渲染手段将其进一步具化和强化,女性也进而获得日常悲己情绪倾泻后的满足感。
  二、灰姑娘模式——社会身份的认可
  英国女性主义学者Jackie Stacey认为,女性对影视的反应有三种话语类型:逃避现实、消费主义和身份认同。“灰姑娘”的童话角色自被创作出来就成为女性意愿的符号。从灰姑娘变身为王妃,其反映出普通女性对社会身份提升和被认可的主观诉求。这种诉求普遍存在且意愿强烈,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诉求不单包含着对幸运的祈祷,还包含着保守的道德价值观以及父权社会的隐喻,这三个方面形成相互冲突又进而融合的语义体系。
  与童话原型灰姑娘一样,韩剧中的女主角必然是心地善良、坚韧乐观的“好女孩”,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才能历经生活的艰辛,并最终获得“王子”的垂青,从此过上富足光鲜的生活。《浪漫满屋》、《我叫金三顺》、《三叶草》是为其中的典型。
  从灰姑娘故事受女性喜爱的程度可以看出,女性对自身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提升有着天然的诉求。灰姑娘故事深入人心的同时却为女性打造出一个“素养反思”的标尺,即除非是“好女孩”才能有后续的美好结局。这把标尺来自保守、主流的道德价值观,这使得女性在提出诉求遭到拒绝后,会反思自己是否是“好”的。这也印证了女性主义 “女性在受到挫败后首先想到的是自省” 的观点。
  另外,灰姑娘故事为女性提出了一个最终方案,即以获得王子(男性)的青睐为目标。女性社会地位及身份的提升必须依靠男性才能实现,这在女性主义视角里是一个荒谬的悖论,但却又是当今社会的现实。所以,“灰姑娘”是女性强烈意愿在父权社会下妥协的 “最优化”产物。既在表象上满足了女性诉求,潜在处又合乎父权社会的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女性仍然沉醉于灰姑娘的剧情中,借助灰姑娘角色的替代一次次满足着自己的诉求。在女主角华丽变身的时刻,女性观众幸福感油然而生,“……胸有成竹、自信满满;观看她们的表演仿佛为日常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尽管这种幸福是替代的、是被赋予的。
  三、多角恋爱模式—— “自我”感知和被关爱
  爱情剧总是主角之间的恋情越复杂就越精彩,韩剧也摆脱不了这种定式,几乎每部爱情剧表现的都是“四角恋情”,并以爱情竞争作为剧情主线。比如《冬季恋歌》、《我的女孩》、《爱上女主播》、《美丽的日子》等。
  这种竞争式的情感角逐,不仅使电视剧的故事性增多、戏剧冲突增强,而且类型化的角色还赋予了观众另一层的体验。多角恋爱模式的类型化角色包括:
  1.男一号:大多是“谦谦君子”:无论富裕贫穷,身份地位高低,都是重伦理,有道德,为人正派、谦和、含蓄的好男人。
  2.女一号:或善良温柔,或纯情可爱,乐观而奋进的好女人。
  3.男二号:无私善良,他们大多是为女主角默默付出不计回报的痴心汉,却得不到女主角的爱,且与男一号有着兄弟式的情谊。
  4.女二号:大多是自私、贪婪、爱慕虚荣,为了名利,为了虚荣心,为了得到男主角,她们会用尽各种方法算计女主角。
  通过分析这四类角色,可以看出以下两个竞争关系:
  1.女一号与女二号的冲突是全剧矛盾的支撑点,二人共同竞争男一号。
  2.男一号与男二号都是有着优秀品质的好男人,且均倾心于女一号并由此展开竞争。
  通过第一个竞争关系可以看出,此类爱情剧的文本里主要反映出女性对同性的警惕和防范。它告诉女性观众,同性竞争对手是必须且是重要的需面对的难题。这切合了女性为捍卫家庭、情感时的忧虑所在。这些现实层面的积压情绪,无疑为女性观众代入剧情提供了助力。
  在第二个竞争关系里,充分体现了女性希望“被竞争”的诉求。这一诉求与虚荣无关,而是女性意识中“存在感”得到彰显的需求。“女性的自我是一种时刻处于与他者关系之中的自我”。与两个男性的交错关系更能强烈地体验到自我的存在。
  这类剧情当然也包含女性情感层次中“被爱”“被关注”的渴求。女性应该被关爱,这或多或少隐含着女性弱势的意味。但不管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是幸福,还是不幸,这的确是女性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诉求之一。“是否被关爱”甚至成为女性判定同性生活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准。当电视剧中女主角被充分地关爱,在画面中模拟出具体而细致的情景,把女性观众理想层面的意愿进行抒发,这才是真正使女性观众感到“满足”的关键。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