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如何加强党员教育_一位党员与一位中学生关于“温室”的对话
 

如何加强党员教育_一位党员与一位中学生关于“温室”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9-04-07 05:14:48 影响了:

  冬雪(北京某中学学生):  我是高中生,当看到一些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时候,当老师要我们向这些同学学习的时候,我总感到有些困惑:我们这茬人,既不象老一代人那样经受过战争的磨炼和生死的考验,也不象我们的哥哥姐姐那样经历过“内乱”,尽管我们从小就受着党的培养和教育,但一个人仅仅靠在温室中建立起来的信仰会是坚定的吗?它的根基会是牢固的吗?细细想来,我们的意志、思想、感情都是挺脆弱的,一遇挫折和困难,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动摇、徬徨和艾怨。因此,我不相信从我们这些成长于“温室”的人中培养出的共产党员会是共产主义真正的信仰者和清醒的奋斗者。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但这是我一直未交入党申请书的主要原因。
  君羊(共产党员 某机关干部)
  冬雪同学,我也是在高中时写了入党申请书的,如今已是中年党员了。恰值你这般青春年华时,我们唱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看的是“祖国处处是花园”,听的是“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想的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典型的“温室”教育。但,十年浩劫残酷地鞭笞着一切:多少个冬去春来,我痛苦的灵魂为“温室”忏悔,为自己这一代“温室苗”赧颜。这,可以看成个别灵魂的纤弱,但更应看成是整个民族的悲剧!多少年来,人们把“温室”同“资产阶级”捆在一起,似乎“温室”只能培养“资产阶级少爷、小姐”。时至今日,这种“宏论”已成过街老鼠了。但如何公正地看待“温室”,差异仍不小。比如,你信中谈到的看法——没有战争的生死考验、没有内乱磨难的人,仅仅“在温室中建立起来的信仰”,不会是坚定的——就很有讨论的必要。
  人,是需要磨炼的。否则很难具有坚强的意志。但问题在于,是否只有“战争”、“生死”与“内乱”才能提供磨炼的环境呢?回答应当是否定的。若真是那样,那么共产主义恐怕永远实现不了了。因为它的高级阶段与战争、内乱是根本不相容的。如果永远把战争与流血作为磨炼共产党人的唯一有效手段,那会有多少人喜欢共产党呢?
  长期“左”的观念把“温室”的名声搞得很臭,这是一种偏见,大量耐寒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不正是在“温室”中培养出来的吗?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改变科学进程的伟大理论,不正是诞生于“温室”之中吗?《克莱默夫妇》《青春万岁》等影片,多么有力地说明:家庭、学校同样是人生的锤炼场。请想一想,面对屠刀仍面不改色地证明几何定理的亚里士多德,几度冒死吸引雷电的弗兰克林,为捍卫哥白尼学说不畏火刑的布鲁诺,为研究炸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诺贝尔……不都是在“温室”中锻造了坚定的信念与坚强的意志吗?
  当然,现在的中学生与这些人类精英们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温室”的“温度”也不尽一致,但没有本质的不同。事实上,这些伟大的人物正是在中学生这个年龄,甚至更早些就萌生了正义感、科学精神和对高尚理想的追求,有的还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正是他们杰出行为的原动力。战争中的英雄,其实也是在战争前的“温室”环境中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了某种献身意识。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我的三位高中同学,他们志愿报名参加了当时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第一仗就出了两个英雄。再联想到《高山下的花环》中“小北京”那样的千千万万个英雄,不都是从“温室”中直接英勇参战的么?
  当然,战争的磨炼,可以使人更加英勇与坚强,更加迅速地形成坚韧的品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环境就不能造就坚定的共产党人。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表现人类意识能动作用的心理状态。它表现了人为达到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活动,自觉地向困难作斗争的调节能力。高中生已接近成人年龄,只要有意识地为人类伟大目标去奋斗,意志是可以逐步坚强起来的。不要看轻学习、作业、攻难关、体育比赛以及各种社会工作的锻炼,在这些“温室”里种种“不起眼”的磨炼之中,会升起亿万颗未来的新星。
  既然,我不是宣扬“温室”万能论,也不认为中学生一交入党申请书,就能成为“共产主义真正的信仰者和清醒的奋斗者”,但这华竟是“千里之行”的“始足”。
  冬雪,因思想中还有“困惑”而“一直未交入党申请书”,说明你是严肃的、认真的。“困惑”,是青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有志青年不能在“困惑”中却步。因为,困惑只有在成为真理的先导时才有价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