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浮雕创作中的心声心画]浮雕创作
 

[浮雕创作中的心声心画]浮雕创作

发布时间:2019-05-11 03:49:58 影响了:

  内容摘要:本文就自己创作的浮雕作品进行分析总结,阐明在创作作品中所表达的创作目标和创作手法。力求使作品表现出对立与统一的形式美,突出画面的韵律和节奏。追求具有直线式、定向性的秩序感,想以这种秩序感表达出民族文化的深厚与稳固,再现少数民族完整、永恒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秩序感;构图;定向性;表现手法
  在我校艺术总策划林斌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四人共同完成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浮雕创作。这件作品50m长、2.3m高,是我校新校区图书馆外部廊顶的浮雕。主题内容以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人物为主,每个人高近2m,共98个人。由于工期紧,所以赶制泥稿只用了一个月,总感到匆忙中有很多欠缺,但同时也激发出很多感受。所以在完成后我静下心来把创作实施中的思考与感受总结一下,写上几句工作后的思考。
  一、《五十六个民族》浮雕创作中整体构图的特征
  构图是视觉艺术创作的根本要素,无论用何种表现形式,构图是对形在空间中的处理与安排,也是体现作品风格定位的关键;构图还是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艺术创作中只有不放弃对构图的提炼与尝试才能使作品更具独特性。
  在这次《五十六个民族》浮雕创作中,目的是既要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性格,又要突出作品气势上的整体性。我们开始的线稿做了三次,主要是对构图结构的更改,前面两稿做到了把握主题,但在符合该尺度空间上的构图总缺少点厚重的气势,于是在最后线稿的构图定位上借鉴了埃及壁画直立平铺的构图方式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条幅式构图方式,使得最后的浮雕创作在构图上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强调整体构图中垂直的动势。主题要求表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作品内容以少数民族人物为主,每个民族根据构图约有1~3人,作品整体共由十幅组成,用垂直的线性方向加强画面构图的稳定感,重复用竖向的垂直结构来突出画面形式美感、表现群体的庄严气势及统一多变的不同形象。把人物都安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注意整体的垂直定向性,以“图书馆”文字为中心左右方向对称,尽量以清晰的层次、垂直有势的构图体现出一种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稳定感。
  2 突出整体构图中的秩序感表达。因为作品空间尺寸较大,人物众多,构图格式就要求把完整统一、均衡规律的审美目标作为重点。所以构图的秩序感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远近、高低、前后、合与分的秩序关系是设计时的重点。该方案采用直立形式的人物表达构图的秩序感,顶天立地的人物与横条外形的尺寸空间形成垂直对比关系,人物平视排列有穿插,但尽量防止过多的严重遮挡。人物的安排在整体上大小基本类似,只是稍有前后关系,力争用这种秩序感较强的垂直构图体现出纪念碑式的庄严和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内在力量。
  3 关注整体构图中对立与统一的形式美。构图虽以“垂直”为大的统一元素,但每个人物又不是象埃及壁画中的人物那样大多僵硬地保持单一正面律的垂直形态,而是形态动态各异,主要是根据不同民族的特征和生活习惯来变化。在统一中求变化,关注对立与统一的形式美,突出画面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4 加强整体构图中细节的深入处理。为避免一切违反美感的偶然性,突出主题的表现,在创作时我们将每个细节都作了前期的预想设计,如构图结构之间的大小、高低、黑白灰的节奏对比。我们力求创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与安排都服从整体规则或程式秩序,并且有着各自独立的美感。我的目的在于以这种深入的细节刻画去表达整体美感,表达中国少数民族外在永恒的审美追求和内在心理的审美意识。
  二、《五十六个民族》浮雕创作中表现手法的特征
  《五十六个民族》浮雕创作因为有了前期对构图形式的关注与思考,使得我们下一步就能较准确地分析、确定用什么表现手法完成作品,达到体现五十六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突出高等民族学府文化底蕴的宣传目的。以下谈谈创作中表现手法的特征体现。
  1 浮雕创作中将写实手法与装饰手法融合
  因为要表现五十六个民族的特点,所以在人物的结构、动态、表情、服饰等方面都要有鲜明的变化,如果只采用某一种手法,显然表现的力度不够。所以通过与林教授的共同商议,我们确定该浮雕创作的造型要将写实与装饰手法融合表达,并以高浮雕的形式完成。按此要求我们在创作实施中努力将两种手法综合运用,体现出了较好的特征性、完整性和情感性。作品中人物的比例结构、身体的动态、不同民族的特征和表情都尽量以客观的写实为依据,但将不必要的、烦琐的结构省略,强化那些具有特征的造型因素。在服装装饰与道具的表达上则偏向于装饰省略的手法,运用各民族最典型的图案纹样,以简略的线形进行表达。使得二维与三维、写实与装饰达成更好的融合效果。
  2 浮雕创作中将绘画形式与雕塑形式结合
  浮雕经常被视为雕塑与绘画的结合,是用雕刻方法来表现绘画效果。这次我们在创作中也有意识地追求浮雕的绘画性,力求在二维的壁画空间里看到三维雕塑压缩后的形体凹凸及不同转向。当它受到不同角度的光照时,会形成如同绘画的明暗对比的错觉,以及透视关系、前后高低的层次关系、线条强弱的关系等所表现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高浮雕壁画中物体立体感的形成与光线阴影、造型方法、透视、错觉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其中光线与阴影是组成立体感的首要因素。我们在这次创作中将绘画形式与雕塑形式结合起来,让二维空间中的形象在视觉上呈现出彼此的前后、远近、左右的层次感与深度感。更好地融入建筑的空间环境中。
  一方面我们在处理泥塑人物的层次时就一直在考虑光线照射后产生的明暗关系怎样才能使层次与形体更有效果,能够更好地融合物象之间的空间感,而且保持壁画的平面性,与建筑墙面有很好的协调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在处理正面人物的“脚部”透视时,运用了绘画里的透视方法,取得了与埃及壁画浮雕完全不同的效果,更加贴近审美习惯的客观表达。作品整体遵循的是散点透视,可将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有机组合到一起,也可以将不同时间看到的形象组织到一起,相当自由灵活。但正面人物的脚部透视却很难把握。比如古埃及壁画脚部的处理与安排都服从同一种规则或程式秩序,无论人物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脚部的方向展示的都是正侧面的。所以“正面律”以及“格层法”的运用正是古埃及人对事物的认识方式。我们这幅创作的整体风格是写实与装饰风格的结合运用,如借鉴埃及壁画的形式处理脚部会显得很别扭,所以我们尝试用写实绘画中的人物的躯体和脚部的透视方向统一的方法来处理正面的脚部关系,取得我们需要的效果。突出体现了写实与装饰手法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对于手法的创新尝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