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气氛沉闷的读音 打破课堂沉闷气氛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气氛沉闷的读音 打破课堂沉闷气氛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6-18 04:10:28 影响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自读自悟型的阅读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一改传统的反映论教学观,变以接受、理解为主要特征的阅读为主动积极的意义建构的阅读。通过自读感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它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于是,这种自读感悟型的课似乎成了当今阅读教学的一种时尚,一种基本的、典型的教学程序。“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感动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想——相互交流——感情朗读”这样的教学设计被通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假感悟”“浅感悟”“冷感悟”等现象在不少语文课上时有出现,学生在交流、发言时基本上是“石头没水——沉没(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与探究。
  首先,我与学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即采访,学生纷纷道出了不举手发言的真相。
  1.你请我愿型:我已经想好了,就是不敢举手,老师一点名,我就说了。(占多数)
  2.被迫无奈型:我看今天逃不过了,必须要说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少数)
  3.一知半解型:我有些想法,但不知道对不对,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根据学生的真实回答,再结合平时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了他们上课不爱举手发言的主要原因。
  1.缺乏自信:平时比较文静、胆小、内向的学生多属于这种情况,他们往往比较认真,情感比较丰富,阅读感受能力也比较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思维惰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偷懒,躲得过则躲,躲不过则说。
  3.阅读与表达能力差: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能力较弱,加上现有的实践认知经验比较缺乏,对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表面,比较肤浅。因此,要深入文本,谈出深刻的体会与感悟很难。
  找到了原因,我开始寻求相应的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感触良多。下面谈谈我粗浅的做法与看法。
  一、欲动口,先动手——勾画批注,填写“学习心得卡”,为发言奠定基础
  课堂上,学生之所以沉默不语,主要原因除了缺乏自信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前缺乏预习。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消除学生顾虑,给学生树立信心,我想方设法协助他们备足“粮弹”,即引导他们勾画批注,设计“学习心得卡”,让他们打“有准备的仗”。
  (一)勾画批注
  徐特立先生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也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主要思想。于老师特别强调读书要做记号,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也就是用勾、线、圈、点等符号,将文中的重点、难点、亮点、趣点找出来,标上记号,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所悟、所得简明扼要地写在文本相应的空白处。在教学中,我也常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做到三个“凡是”:凡是不认识的字必须,注上拼音,写上注释;凡是不理解的词语必须做个记号;凡是精彩处、重点处必须画上线。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难点、焦点、趣点等切入点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同时提醒他们要关注课文前面的“导学”、课文中的“提示语”、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利用这些范例进行批注感悟。学生在阅读交流前,对文本的内容与情感的把握达到了一定程度,交流时就“有话可说”了。
  (二)填写“学习心得卡”
  阅读对话中,能否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是决定阅读对话质量高低的根本,是学生开展交流的基础。因此,课堂上,在学生交流前,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自读时间,让他们在批注中深入思考感悟,并填写“学习心得卡”,以备交流。“学习心得卡”设计如下:
  交流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不经意间就会碰撞出闪亮的火花。这个时候需要学生善于捕捉,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它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感受。所以,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自己以及别人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即兴发言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学习心得卡”如下:
  二、欲动口,须依规——设定语言模式,为发言架设桥梁
  学生在发言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动手批注,填写“学习心得卡”,为交流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还须进一步指引,给他们发言搭建桥梁。于是我设计了一些语言交流的模式,让他们依规说话。比如:
  1.评价别人:××同学,你的发言(或朗读等)很 ,美中不足的是 ,我的建议是 。
  2.发表见解:请大家看第×段第×行,从这个词句,我体会到了 。
  对于这个词句,我是这样认为的 。
  3.补充总结:对于××同学的发言,我有补充 。
  听了××同学的发言,我有不同看法(启发) 。
  4.小组汇报:通过交流讨论,我们小组学会了 。
  我们采用朗读向大家展示,请听 。
  使用这些语言模式,给学生架设了一座对话的桥梁,使学生言语通畅,表达有条理、清楚明白。
  三、欲动口,须导引——倾听、激励、点拨,为发言质量提供保证
  (一)倾听
  倾听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前提,是教师正确引导的基础。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学生,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理解他们的发言,并与之交流、沟通。学生在教师的凝神注视、倾听中受到尊重,受到鼓舞,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培养。
  (二)激励
  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师对学生在自读中的感悟的引导不是告诉,不是牵引,激励是基本原则之一。通过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对文本的感悟就会进一步加深。
  激励好比一块石子,投进学生的心湖,必然能激起学生心中沉睡的智慧,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投下石子,激起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和多角度的理解、体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在教师丰富的语言激励下受到启发。
  (三)点拨
  由于学生阅历的限制与认识水平的差异,阅读过程中偶尔会“走错路”或“迷路”,即感悟偏离文本,游离了主题等。这时,教师不是任其前进,应该适时点拨,让学生找准前进的方向。
  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点”得恰到好处,卓有成效,有两点特别关键。一是把握时机。尤其要在学生思绪遇到困难或困惑时去点拨他们,那么此时的点拨就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二是方法巧妙。教师运用体态语言等对学生进行暗示是一种颇有效的方法。因为感悟有赖于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心理活动离不开暗示。巧妙的点拨,犹如点金术,能点石成金,也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让学生说“亮话”。
  因此,要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教师在阅读交流中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动手勾画批注,填写“学习心得卡”;给学生架设交流的桥梁,让学生依规说话,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发言水平。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