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生本化”教学设计基本特征分析] 教学设计基本特征
 

[“生本化”教学设计基本特征分析] 教学设计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19-06-18 04:10:39 影响了:

  “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它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和灵活的,即从课前的预设到课堂的随时调整,从新的目标预设到活动互动后课堂目标的调整,整个过程都是在动态变化之中.“生本化”课堂教学过程表现为螺旋上升式,强调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更具“生本化”.“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五充分”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
  首先,要了解的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拥有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程度,包括拥有知识的广度和拥有知识的深度.比如,学生记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这体现了他拥有知识的广度.而他也知道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转化与运用,这体现了他拥有知识的深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他们的特定生活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基础.一是学生过去的成长经历,二是学生现实的生活环境,三是学生以往学习、做事或成功失败的体验.再次,要了解学生的能力层次(识记、理解、运用).我们学生的能力是有层次性的,对于某些知识点,有的学生老是记不住,有的学生记住了但不理解,有的学生理解了但不会用.最后,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教学而言,越往高一层次需要就越与教学有关,这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的直率、热情、情绪激动、易变化,有的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易分心,有的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力集中等.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生活经验和心理情感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才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不再是教师“独唱”、学生“伴唱”那种大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随时调节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知识有效生成.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获得经验,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促使他们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猜测—验证—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获取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课题《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时,鼓励学生猜想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和:这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相等?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在不断思索、尝试的过程中,找到了许多办法来验证:有的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计算,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有的用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有的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发现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后提出:“你进一步思考应如何证明?能否从验证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在整个猜想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升华了学生渴望数学学习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了不同的体验与收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充分展现课堂的教学生成
  “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取实去虚、真实自然,正视并有效利用意料不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的思想情感能深刻、淋漓尽致地表达.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深层次的关注;教师对课堂信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努力倾听和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学生资源;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处理,并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向着“育人”目标不断调整和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学的过程不断地得到生成和推进.比如,在讲授《多边形》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定义”给“多边形”下个定义.学生一:多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所构成的图形叫多边形.学生二马上提出:加上“在同一平面内”.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学生二:三角形三边首尾相连必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其他多边形就不一定了.教师抓住这个“生成”提问:能举个反例吗?学生二用四支笔做了一个“空间四边形”,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赞同.此时学生三又提出了一个条件:这些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教师又及时捕捉了这个“生成”提问:能举个反例吗?学生三:画了一条线段AD,线段上有两个点B、C,就是说,线段AB、BC、CD连接成线段AD.四条线段不能构成四边形.教师及时肯定,全班学生赞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态生成出许多新资源,需要通过教师的倾听和捕捉、点拨和组织,使师生向着有效高质的目标“互动深化”地发展.
  四、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中,要给足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给学生一个留下弹性时空,让他们主动去学习.这满足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求欲望,兴趣将越来越浓.如果只按教师预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达不到预设目标.“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强调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当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问题解决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得到激发,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其次,设置讨论交流环节.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促进.再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和能力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各种基础性“资源生成”.最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学生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验证,注重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体验是一种亲历探究的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生本化”课堂能自动让学生生成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价值、新活动,让学生能想、能操作、能交流,因而能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使学生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比如,讲授《矩形的概念》这一节课中,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道具,一条底边固定旋转这个平行四边形,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观察演示的过程中理解矩形的概念,主动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体验,教师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终身难忘的,这样的成功体验是最快乐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倡导课堂教学“生本化”,并不意味着要抵制传统教学.事实上,“生本化”课堂教学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形式,它是教学艺术性的具体体现之一,惟其如此,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才能通过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有效地学,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