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工作的自主性 试论语文的自主性阅读
 

工作的自主性 试论语文的自主性阅读

发布时间:2019-07-05 04:12:51 影响了:

  【摘要】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课堂的诵读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来做保证,决不能匆匆的让学生看了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内容。  【关键词】语文;自主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112-02
  语文的自主性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阅读,是相对于被动阅读、机械阅读而言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阅读的时间和发现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应重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其中有着学生自己的发现、构建与创造,哪怕它们是幼稚的,但却是自己的。
  那么,在语文的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1 注重学生主体,先学后教
  实行自主性学习,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阅读教学、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介绍或提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情感,获得独有的感受,例如,我在执教《沁园春?雪》时,没有作任何提示,就让学生朗读了约20分钟,读完后,我问学生:“这首词的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思考,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上阙写了雪,下阙写人;有的说上阙写了北国风光,下阙评论五位帝王;还有的说上阙写美丽的雪景,下阙评论古代的英雄人物……,我当时都一一予以了肯定,并大力表扬了他们。因为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独有的感受、理解。而有的教师怕学生说不出来,也怕耽误时间,就干脆自己讲,把所谓的标准答案灌给学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先学后教,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在一次次体验中感悟、积累,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逐渐得到提高。
  2 注重学习过程,不求答案的统一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想象放飞的课堂,是学生探究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重视的应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追求统一的答案和一致的结果。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熏陶、积累和训练。一方面通过文质兼美的范文学习、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读书。无论要达到那种目的,学生自身体验、感悟、阅读的过程都非常重要。
  对一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可以是多角度的。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它的阐释决不会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标准答案。正如我们读《哈姆雷特》,在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例如《列夫?托尔斯泰》课文中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似乎是矛盾的,对这个“幸福”的含义理解,从不同角度看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学习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于学生的观点,只要是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能对课文内容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的就予以肯定。这样学生就会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 提供充分时间,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
  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课堂的诵读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来做保证,决不能匆匆的让学生看了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这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层次地诵读半节课乃至于半个小时,也许比教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好。假如只满足于学生的粗读便浅尝辄止,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根本无法推进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其结果是“读如不读”。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才会有学生积极的思考,才会有学生的独特感受。要让学生有积极的思考,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3.1 了解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看到课文标题后,学会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提挈全文,对课文内容和主旨做了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解读课文标题,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标题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标题进行提问,“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仙湖?”。引出罗布泊美丽的过去。“罗布泊是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引出罗布泊消逝的时间及其原因。“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引出作者的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在标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把以上几个内容结合起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3.2 要求学生预习,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具体操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时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课时目标中的要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3 设置提示,引导学生模仿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提问的欲望。教师的提问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以上几种学生提问的方法无论哪一种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不是漫无边际的提问,更不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毫无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提问。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提问: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么样拳打镇关西的?打死了镇关西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地直奔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身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实践,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学好语文,学活语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