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李真,三代人的群文情|三代人的挽面情
 

李真,三代人的群文情|三代人的挽面情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1:40 影响了:

  2012年,是李真从事群艺工作的第65个年头。用她的话说,“活着一天,就要干一天”  在梧州,很多人都知道“真姐”,这个真姐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群众文化。老一辈的人说起她,总是浮想翩翩,“梳着一条漂亮的马尾辫,走起路来仰脸向前,目不斜视,长裙飘飘,风姿飘逸。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她是和我们群众走得最近的人”。
  今天,“真姐”已经变成了“真奶奶”,因为她已经77岁了,但是现在的她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群文工作,指挥着老年大学艺术团的演出,教导着关爱下一代艺术团的表演……
  “您为什么如此热爱群文工作?”
  “我也说不清,反正像孩儿离不开娘,鱼儿离不开水的感觉。对于群文的热情就像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河水,总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老太太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坚定的表情,那种对职业的热爱之情足以融化每一个青年人。
  全家都是为群众服务的
  在梧州,李真的家庭颇为特殊,如果说他们是和群众文化最有缘分的,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就是这么一个家庭,一家三代人,先后出了三个文化馆馆长。
  李真的父亲李镇,这位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曾两度当选为梧州市副市长、在教育界久享盛誉的老领导,是梧州市文化馆第一任馆长;1980年代,异常热爱群众文化的李真也担任了梧州市文化馆馆长;而李真的儿子陶灿是现任梧州市万秀区文化馆馆长。他们,为梧州市群众文化事业接力奉献。
  李真的童年是很幸福的,妈妈教她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苏三起解》。走上群文这条路,和父亲不无关系。解放初期,李镇还在广西工作团梧州军管会文教接管组工作,忙于革命工作,对于家庭,分身乏术,就让李真和妹妹投奔梧州市地委文工团,做了小演员,那一年,李真只有13岁。
  就这样,李真摇身一变,成为腰挎短枪,跳着“采茶舞”和大人们一起下乡宣传动员群众参加剿匪反霸、退租减息的“红小鬼”。
  “那时候特别小,也不知道害怕,就是总犯困,行军的时候眼睛根本睁不开。”李真笑着说,“那时候我们串联贫下中农,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到地点就开演了,什么《白毛女》《刘胡兰》《放下你的鞭子》,我就演小孩。”
  这就是非常时期组建的文工团,不同于一般单纯唱唱跳跳的文艺表演队,而是一支负有特殊使命的、能文能武的战斗队,既要通过文艺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政治运动,又要直接参与民主改革,始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真他们走到哪里就演到哪里,演出地点就是田间乡头、收麦子的谷场,哪里有空地,哪里就是舞台。在李真的印象中,那时候的观众是最纯朴的,就是他们最亲的人,他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群众们想看什么,感动什么,他们就演什么。
  这或许就是李真与群众文化工作的最早接触。而这段时间也是李真在文艺上突飞猛进的时候,部队来的老师教他们唱歌,拉手风琴,可能那样特殊的年代让人有一种使命感,学生一学就会。
  “和群众在一起是最幸福的”
  1952年8月,梧州市遵照中央的指示,成立市一级的文化馆,时任市文教局局长的李镇受命兼任馆长。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把市内的第一、第二、第三文化馆和沧瀚、鸳江、郊区文化馆以及图书馆合并为梧州市人民文化馆。他除了配合政府的工作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以外,还到处物色市文化馆的场地,寻找更适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地。
  也就在这一年,李真没有沾上爸爸的光,走进文化馆,而是去了工厂。谁也不曾想到,李真走到什么地方,就将文艺的种子播撒在哪里,她带着工人们一起唱歌跳舞,编了“火柴工人舞”、“纺织工人舞”,畅想着唱着自己的歌去参加全国工人文艺汇演。
  “那时候的工人可爱唱歌了,尤其爱唱和自己职业相关的歌曲,就像《咱们工人有力量》。”说到这里,李真不由自主唱了起来,“那时候可没有什么电视、网络,工人下班后就在厂里吃饭,吃完后就开始集体唱歌跳舞,最后再乐呵呵地回家。”
  对于李真来说,那样的生活是最简单的,最纯粹的,平时和工人们一起劳动,下班后再传播“艺术”,倘若编个和职业相关的节目,她还要亲自去体会,仔细观察,和工人们一起讨论。
  因为表现突出,在工厂呆了两年,她就被调进了全国都在风风火火成立的工人俱乐部,这在李真看来就是群艺馆的前身,每个厂都要建立图书馆、文化站。李真在里面做文艺老师,组织辅导。这样,她的工作就更繁琐了,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工厂,和工人们打成一片,为他们编节目,排节目,很多工人都知道工人俱乐部有个漂亮乐呵的女孩叫李真。
  回忆工人俱乐部的日子,李真说自己最难忘的就是,他们组织专业人士去监狱给犯人培训,教他们粤剧、相声、舞蹈,后来还将这些失足人员带到工人俱乐部的舞台上,让他们表演,让他们看见对未来的希望。李真说:“文化,让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候看见了希望。人的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1954年,李真主演的歌舞《桂南采茶舞》获广西第一届民间汇演奖;两年后,她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完成了到北京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唱歌的愿望,她和妹妹以及柳州的何冀林用瑶语演唱的《唱哎哎》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群文工作也要跟上形势”
  在这未来的岁月中,李真自始至终和群众走在一起,将文化艺术传播四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她在鸡棚上搭上一块木板,就是晚上睡觉的地方。她脑子里想的都是群众文化,在村里组织业余文工队,编创插秧歌、红薯歌,出墙报,做广播,将当地的文化生活开展得风风火火。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远离家人,但是和乡亲们在一块就像亲人一样,我们组织当地的青年人表演节目,晚上办晚会,年长的人就唱山歌,特别有味道。”李真说。
  在文化馆工作的时候,政府强调成立农村文化站,着重建立三级文化网。李真就跑遍了所有村镇,发动农民自己捐书办图书室,建村公所,晚上教大家唱歌跳舞,带着当地群众一起学习。
  “我们那时候都是蹲点的,因为没有经费,做什么都比较困难,只能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我就泡在那里,有时候一呆就是一个月,但是一点也不觉得累。”李真笑着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