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香港:“手套大王”叶建明] 香港手套大王
 

[香港:“手套大王”叶建明] 香港手套大王

发布时间:2019-07-16 03:56:15 影响了:

  香港有一个别名叫作奇迹,从小渔村发展到国际大都会,维港两岸传奇不断上演;  香港有一种精神叫作奋斗,赤手空拳打天下,爱拼才会赢,狮子山下共同艰辛努力……  叶建明,一个普通的香港人,从贫困中走来,在奋斗中成功——他的每一个足迹,是对香江精神的最贴切的诠释。
  青春艰难
  在位于牛头角创富中心嘉鸿公司内,叶建明提着拉杆箱进入办公室。虽然公司已跻身香港出口手套行业前几位,他被业内称为“手套大王”, 但叶建明给记者的印象却是低调、谨慎、沉稳。
  “我这一辈子吃了很多苦”。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叶建明便开始讲述他那充满传奇的发家史。
  叶建明出生在福建泉州,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穷”字。全家五口人,全靠在供销社上班的父亲每月30多元的工资和母亲搓麻绳的微薄收入度日。在租来的那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两张床便把家塞满了,孩子们缺少挥胳膊蹬腿的成长空间。
  “稍稍长大一些,家里实在住不下了。我便到左邻右舍去问,可不可以让我打个地铺睡一觉?”
  叶建明13岁时,父亲在屋后搭了一个猪棚,养了六头猪,期望贴补家用。叶建明就此担起了一项重要任务:每天早上四五点,他就得起床去买喂猪的豆腐渣。于是, 清晨的小镇街道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瘦弱的孩子,顽强地蹬着自行车,车的两侧,各挂一个大桶,车后放着一个大包,100多斤的重量,远超叶建明的体重。
  16岁,叶建明进入当地一家铸造工厂,一月工资10多元。不久,在左眼留下一个烧伤的疤痕后,叶建明走出了工厂大门。
  叶建明在街头开起了一家小店,售卖杂品。杂货店生意并不景气,但叶建明却看到了另外的商机。那时,街头有人背着小桶叫卖冰棍,夏天的泉州,这生意不错。“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呢?”叶建明很快找到冰棍厂,提出从他们那儿批发冰棍。厂里答应了。没有冰柜等设备,叶建明便准备了大木桶和棉被,每天凌晨两三点骑车一个多小时赶往冰棍厂批发冰棍,然后再批给走街串户的小贩。
  那时,最高兴的是每天晚上一分两分地数着挣来的钱,日收入居然达到了20~30元,比在工厂一个月的收入还多许多。“不过,太累了”。 叶建明事后回忆说。
  虽然这段经历成为叶建明从商的“启蒙”,但过度的劳累使叶建明相信,这并非长久之计。
  机会来得很偶然。一次,叶建明来到一个工业手套配料厂,跟在厂里的熟人聊天。他发现,这个厂生意十分好,很多人在这里排队,要买厂里的产品。他忽然想到,我能不能也办这样一间工厂呢?有了这个心思,他开始打听如何买机器,如何买原材料。
  揣着借来的两三千元,叶建明去了上海、厦门,买来了机器和原材料,手套工厂就这样开工了。那时,叶建明仅仅19岁。
  几年下来,工厂有了点规模,有了100多台机器,产品销路也逐步打开。
  但一段婚姻,改变了叶建明的人生轨迹。
  苦乐人生
  因为妻子是香港人,1985年11月,23岁的叶建明揣着200元钱来到香港,就此开始在香港的苦乐人生。
  香港牛头角创富中心——今天,叶建明的公司总部就设在这里。不知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上苍的安排,21年前叶建明就在这幢大楼的隔壁,开始了他的香港生活。
  “一开始对香港什么都不熟悉,我又不会讲广东话。但我需要生活下去。”到香港的第二天,叶建明就找了份工作,在一间工厂包装棉纱。厂房,恰好在今天公司大厦的隔壁。
  叶建明要干的活儿,是在流水线上包装滚烫的棉纱,一天收入60多元。每天如机器人般的枯燥工作,令他半年后辞职,进入一间生产蜡烛的工厂。但蜡烛厂的活儿比棉纱厂更艰辛。每天与沸腾的蜡油为伍,一个人看管200台模具,将滚烫的蜡油倒入模子后,必须趁蜡油还没有冷却,就用手将蜡烛起出。
  厂房空气燥热,蜡油味道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整天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叶建明几乎失去了食欲。不久,叶建明的腿被炽热的油桶烫出了大泡。不到半年,叶建明带着艰辛的体验,离开了这家工厂。随后,他进入一间生产服装垫肩的工厂。
  这时,一个朋友找到叶建明,提出合伙开垫肩厂。那时叶建明依然穷困,全部家当不过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电冰箱。他找到一位前辈,向她借款5万港元。不想前辈对叶建明不放心,多方打听叶借钱的用途。不甘于这份屈辱,叶建明毅然退掉了这5万创业资金,另外想法筹借。
  比起借贷,更难的是产品推销。手里没有客户,他必须到大厦里看门牌,“我每天跑一个地方,走进一个一个楼宇,先看底楼挂的牌子,看到有服装厂,就一层层爬楼,挨门挨户敲门,询问别人要不要我的产品。”
  那是一段没有尊严的日子,别人的白眼、拒绝、呵斥,甚至被赶出来,这是家常便饭。但最大的打击、最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1986年的一天,叶建明到不久前还送过货、位于元朗的一间羊毛衫厂催款。他突然发现,这家羊毛衫厂已倒闭,工厂欠叶建明的50多万元,一分钱都无法收回。
  艰难玉汝成
  1986年11月,叶建明的大儿子出生。狭小的居室,逼迫叶建明将孩子送往内地老家,请父母帮助抚养。
  新生命和新希望总是相连的,生活的转机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时值内地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家里人鼓励他,继续做回老本行,做熟悉的事情——做手套。
  次年3月,嘉鸿公司成立。当时的叶建明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生命自此掀开新的一页。
  做手套没问题,但如何找到销路?他从电话黄页中找寻贸易公司,再将产品送到贸易公司手中。
  叶建明对“累”迄今刻骨铭心。“经常是到很远的地方去搬货,在地铁上睡着了,被列车拉到总站。”
  但最累的依然是“劳心”,为人诚恳的叶建明经常遭遇“暗算”:当产品送到客户手中时,客户并没有提出异议。但当数天后叶建明前去收款时,对方挑出一两件有瑕疵的产品,声称质量不合格,因此耽误了生意,要投诉叶建明。
  数度被坑,令叶建明愤愤不平:我为什么必须经过这些洋行?我可以绕过这些公司自己做出口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