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幽默意境的形成过程包括的环节有【论意境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幽默意境的形成过程包括的环节有【论意境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6:19 影响了:

  摘 要:从乐府民歌中“景语结构”的变迁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意境”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意境;乐府民歌;景语结构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而意境创造就是把“景”、“情”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下面,我们把“景”限定为“自然景物”,通过对乐府民歌中“景语结构”的考察,来探求“意境”形成的线索。在考察中,我们不求全面,仅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即先秦、汉、南朝乐府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但求“知一斑可窥全豹”。这三篇作品分别是:《蒹葭》、《陌上桑》、《西洲曲》。
  一、关于《蒹葭》
  《蒹葭》篇中的景语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景物词为“蒹葭、白露”。在《诗经》中,景物描写是为了起兴,起兴是由眼前之物过渡到叙事或抒情。那么,“蒹葭”与“白露”作为眼前的实有之物具有个别性和明确的指意,所以作为景物词,他们的特征是“个别的实指”。
  景语在全篇的结构中位于篇首,由于景语在《诗经》中作为起兴而存在,与下文的抒情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所云:“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所以,《蒹葭》篇中的景语相对于全篇来说是独立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完全可以作为一幅独立的风景画割裂出来,但丝毫不损害全诗意义的完整性。
  二、关于《陌上桑》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景语为“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两句,景物词为“日”。作为景物词的“日”与《蒹葭》中的“蒹葭”相比较,已不再是个别的景物而具有了泛指的意义。如《击壤歌》中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句,“日”与“出”、“落”、“照”等动词联系,起“指示”作用,它本身意义明确,但不再具有个别性。所以,作为景物词,其特征是“泛称的实指”。
  与《蒹葭》一样,《陌上桑》的景语也是处于篇首的位置,但它不再是独立的,而是服务于作品整体的叙事,与下两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共同作为叙事的三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而存在,成为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关于《西洲曲》
  《西洲曲》中的景语贯穿全篇,景物词十分丰富,现仅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莲”来加以分析。在《西洲曲》中,“莲”是作为双关语出现的,通其谐音“怜”。这样,景物词“莲”就具有了双重意义,既指眼前的实物“莲花”,又表示“怜爱”的心情。于是,作为景物词,它的特征是“多义的虚指”。
  《西洲曲》的景语贯穿全篇,它不再仅仅是诗歌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诗歌的结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顶真手法的运用、章节的转承是以景语为轴心的,句尾与句首相连接,推动全诗的发展;二、诗中的各节都是由景语组成的独立的画面,多个画面的迭加共同传达出全诗的中心内容。各个画面是不同的,但却并没有明显的流动,而是“同义画”,传达的意义是一致的,“同义的复指”使诗歌中心内容的传达更为深厚。
  四、结构变化的线索
  对以上的分析作一综合考察,我们可以理出以下线索:
  景语中的景物词是由“个别的实指”发展到“泛称的实指”,进而发展到“多义的虚指”。景物词在句中的地位是由“名词”到“主语”再到“句意”。景语与全篇的关系是由“独立”到“组成部分”再到“组织结构”。
  从以上的三条线索中,我们看到景物词的词义日趋丰富,景物词在句与篇中的功能日益强大。在这一形式结构现象中,透露出一定的文化内容,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语独立于篇标志自然与人处于混沌的两分关系;景语作为篇章的组成部分标志自然为人所掌握,服务于人;景语作为篇章的组织结构标志自然成为人的生活、情感内容,通过自然与人情化而达到自然与人的融合。
  从以上的文化内容分析中,我们又可以找到美学的线索。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上面文化内容的线索也正是美形成的线索,即人通过改造自身使自然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印痕,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自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以人与自然(景物)关系为中心形成的“美”,正是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意境。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情语即景语,二者混茫难摘。《西洲曲》中的情景关系已经达到了意境美的要求,当然它还只是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它的情景交融还要依靠一些技巧手段,意境美的完善有待于盛唐气象的蒸蕴。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提出我们的观点:“意境”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是文学形式与文化内容发展的共同产物;文学的结构形式保有文化内容的印痕,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可以见证人类文化的内容。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的观点建立在对乐府民歌分析的基础上,民歌具有原生态的意义,民歌的艺术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不期然的自然而然。因此,本文的观点应具有较大的客观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86年版。
  [2]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