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金塔县境内明长城考]甘肃境内明长城
 

[金塔县境内明长城考]甘肃境内明长城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8:37 影响了: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金塔县境内明代长城的历史概况和修筑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考证。依据调查资料,对现存长城的保存状况、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及长城设施进行了详细叙述。最后通过对长城的损害情况及原因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金塔县;明长城;保护现状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056-02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北部,因县境内的“金塔”而得名。金塔县东以合黎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右旗为界;西至芦草井和土地庙与玉门市毗邻;南越夹山与高台县、肃州区、嘉峪关市接壤;北界南泉、五道明水、河西新湖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相邻。整个县域东平西高,地方辽阔,无高山大水,自古为塞北险要之地。
  金塔置县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当时称会水县,属酒泉郡。自汉代开疆置郡设县后,这里即为边防重镇。至明初,为巩固边防,政府在边境实行卫所制度,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1376~1395),在河西先后设立凉州卫、甘州卫、肃州卫、威远卫和威虏卫。其中,威远卫辖金塔县天苍、毛目等所,威虏卫辖金塔县王子庄全境。金塔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同时,作为明代长城西端的一部分,金塔县境内的长城在整个长城防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金塔县明长城修筑概况
  明代为了防御被推翻的元朝残余势力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扰乱边庭,先后用100多年的时间,连接了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万里长城。金塔和高台、肃州区交界的边墙和边壕就是万里长城西段的一部分。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西征,首筑嘉峪关城。此后,历经弘治、嘉靖、隆庆、万历等时期,又经过几次新筑、重修和补修,至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共建成嘉峪关至高台镇夷堡的长城约105公里。金塔县境内长城的修筑年代,据记载为隆庆四至六年(1570~1572)由都御史廖逢节提议:“除对原有长城诸缺口、河榨进行补修外,并自古城起经夹边沟,跨临水河,过鸳鸯池,向东直达高台镇夷堡,与高台长城连接,全长一百三十二里。”此段长城穿越金塔县东南边缘,多为边壕,间距约5里设烽火台一座,连瞩相望,长城以北有金塔夹山与其平行。在长城外围,西起野嘛湾,东至镇夷堡,主要山口设有崖栅,山头高处筑有墩台,为长城的外围防线。
  金塔县城内的长城设施,据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兵备霍鹏、参将姜河议呈巡抚田乐奏:“设守备兵马,展筑大堡。”次年,在金塔堡四周筑起塔院大墩等墩台13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离堡8里周围筑边墙一道。这些长城设施现在已不见踪迹。据当地村民口碑资料称,在塔院寺南120米处,有一段东西走向的明代长城墙体。这些墙体在20世纪50年代修筑水渠时被毁,80~90年代初尚存部分墙体,现在修筑墙体的地段已被辟为耕地。
  二、金塔县明代长城保存状况
  (一)明长城的走向及分布状况
  ))金塔县境内的明长城分布在县城东南的戈壁沙丘中,大部分以壕堑贯通。壕堑东起金塔县西南41公里与高台县交界处,起始段壕堑为东西走向,一路向西穿越乱沙窝滩、双井子北山、夹山子北麓、大口子山,至杨家井草滩。从起点到7公里处,壕堑走向由东—西转为东南—西北。从杨家井草滩开始,墙体出现,一直延伸至肃州区、金塔县和高台县三县交界处的土棋墩。在长城沿线有烽火台间隔分布。壕堑东面起点与高台县接壤处有红口子墩,红口子早年为关隘,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红口子:城东北一百五十里,东为镇夷汛地,西为肃州,于此交界……嘉靖三十五年,兵备陈其学,添设墩塘,肃镇二处拨军瞭望,道路宁谧。”另外,在县境中东部,明代沿用汉代遗留的长城线,修建了许多烽火台和营堡,形成了东线、北线两路独立烽燧线,成为拱卫肃州的外围防线。经过2006~2010年开展的长城资源调查表明,这些壕堑、长城、烽燧、营堡共同构成了金塔县境内明长城防御体系。
  (二)壕堑、墙体
  金塔县境内遗存壕堑长约14公里,起点处红口子壕堑一段与高台县境内双丰壕堑一段相接,沿途有红口子1号墩等6座墩台间隔分布,末端杨家井壕堑与酒泉境内土棋壕堑相接,壕堑南垄修筑杨家井长城。壕堑截面呈梯形,上宽下窄,上宽8.30~12.80米,底宽4.50~7.20米,深0.85~1.30米,壕堑两垄为壕堑内挖出的沙石土堆积而成。壕堑穿越干旱荒漠流沙、半固定流动沙丘及灌丛沙堆地带, 沟槽纵横,地势高低起伏较大,因山洪冲毁破坏多处形成缺口,一些地段遭风沙淤积及流动沙丘掩埋。金塔县境内的壕堑规模相对较大,保存完好,较好地体现了壕堑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杨家井长城修筑于杨家井壕堑南垄之上,全长1620.8米,总体为东南—西北走向,终点处与肃州区土棋长城相接。长城整体保存一般,墙体为黄土版筑,土质以黄沙土为主,夹杂有少量砂石,土质比较疏松,粘结性差。墙体截面呈梯形,基宽3米,顶宽1.7米,残高0.5~2米,夯层0.13~0.18米。受风雨侵蚀,墙体大部分坍塌,形成高低错落不齐的缺口。
  (三)长城沿线墩台、营堡
  金塔县境内明长城沿线有红口子1号墩、红口子2号墩、梧桐大墩、沙桥墩、半截红墩、杨家井墩等6座墩台,墩台间相距2~7里不等,主要分布在壕堑沿线。红口子1号墩、梧桐大墩、杨家井墩保存状况较好;沙桥墩、半截红墩保存状况一般;红口子2号墩保存状况较差,但在选址、建筑材料和结构上较为特殊,墩台修筑于壕堑底部,以红柳束捆做基础,摆放成长2.10米、宽1.55米的方格,在其上修筑台体,红柳直径0.15~0.18米,长1.55~2.10米,起防潮、防碱、防腐蚀作用。在这6座墩台中,红口子2号墩和梧桐大墩修筑在壕堑底部,其余均修筑在壕堑内垄或内侧不远处。明长城壕堑沿线的墩台一般修筑于壕堑两侧,这种在壕堑内修筑墩台的做法很特殊,较为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