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发诸心而形于外]铭诸心腑
 

[发诸心而形于外]铭诸心腑

发布时间:2019-07-18 03:48:20 影响了:

  每年四五月份,美国的大学也和中国的大学一样,艺术系的毕业生要做一个毕业生作品汇报展出。我所在的俄亥俄肯尼恩文理学院(Kenyon College)今年四月即在新落成的冈德画廊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艺术系四年本科毕业生的作品展。
  我常常在夏天回国,也有机会看到国内一年一度的美院毕业生作品展。第一个直观的区别是,肯尼恩的展览每个学生的作品旁都会有一个简单的陈述,讲述他/她的思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随感”。这个陈述虽然只有几百字,可是能让观众一下就了解作者在做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尤其有文字和具体作品的比较,观众的认知乃至评论马上就有了一个着力点:作者所说和他/她的作品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比如他/她是否把他/她想要表达的用艺术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呈现得如何。当然,最直接的好处是为观众的解读和理解提供了第一手的权威基础。我们常常在看作品的第一眼时并不能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有了文字的帮助,普通观众无疑就像得到了一个“翻译器”,把作者的视觉语言和他/她的想法挂钩,解读作品不再无所凭依。有人可能会说,视觉语言和文字不能作如此直接的牵扯,一旦视觉可以用文字说得这般清晰,视觉的魅力便消失殆尽。这是个艺术哲学的问题,但是在艺术教育和一般的艺术接受尤其是当代艺术的接受上,文字并不一定就是视觉的杀手,我觉得。当然,扯远了。
  我发现无论中外,本科生的作品多会从本人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取材,这里包括自己的童年记忆,自己生长的环境,自己的亲友,当然更有自己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中国学生的学生宿舍、老师、街道、网吧、互联网(游戏、聊天、社交网络的活动等),常常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见到,而这次肯尼恩的毕业生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取材。美国中西部的州大部分以农业为主,一些学生的作品便以他们儿时的乡村生活经验为题材,看上去温馨、亲切。一位叫萨基斯·安努斯彼坚(Sarkis Anusbigian)的同学用综合材料制作了一些武器,有匕首、长矛、箭镞、飞去来器、带瞄准镜的步枪、多管冲锋枪、高射机枪,甚至还有导弹,一个看上去像战地用医药箱的木箱等,题为“居迪”(Jodi,我猜想是他一个堂兄/弟的名字)。假如不看他的陈述,人们很容易把它们和美国人的好战、英雄主义或者西部牛仔之类的概念挂钩。萨基斯是这样描述他的初衷的:我的大家庭一直与战争相联系,但不是在海外而是在我们的后院发生的战争,根植于我们的想象的战争。我们是一个由18个堂/表兄弟姐妹组成的军队由于大家分居各处,聚会不易。但每年夏天的一段短暂时光,我们会聚在一处,于是军队全员到齐。那些天从早到晚,我们假扮为皇冠而战的中世纪骑士,或者抵挡如潮的印第安人来犯的西部牛仔。使用的武器从林子里找到的树枝,手制的弩,到店里买来的玩具手枪,五花八门。武器选择不仅取决于那天战斗的性质,也取决于各自的战士身份。基于这些武器和想象,我们家族的男女老少团结如一人。
  原来这些武器是作者童年记忆的再现。他继续说道,在做作品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把它们当作简单的武器来做,而是在制作带有故事的雕塑,每件武器都和一个特定的人相关,它代表着那个人,他/她的风格、他/她的个性,这些武器便成了他记忆中、他心目中的一个个战士。
  伊丽莎白·贝莉(Elizabeth Bailey)则选择了乡村女性娴熟的女红制作了一床床“小被”,但是这些小被的构图和色彩给观众某种地图的感觉。看看她的陈述,原来是她根据谷歌地图提供的卫星照片缝制的一个个俄亥俄东北部和肯尼恩学院附近的郡县的地形图,其中包括她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些被子上缝进了她从这些地方搜集的种种材料,大概看上去有各种植物的枝叶之类,她称之为“农业现成品”(found agricultural objects)。她在陈述中描述了儿时的细腻感受:“从田畦的层面了解一个农庄—风吹过小丘,长久潮湿的山谷,靴子上和手上沾满泥土—与从地图或卫星图片上看到它是很不同的感受??农作和女红是极具触觉感的经验。我从小就学习缝制种种物件,常常陶醉于机器轧过不同纺品的声音和感觉。”而之所以使用卫星图像,则是试图以她熟悉的工艺把她对自己熟悉的乡土的经验延伸到那些遥远而不熟悉的乡村景观。
  迈特·戴维斯(Matt Davis)的大面积拼贴则在视觉上一下就抓住了观众,它远看像一面用带有种种“高级灰”的斑驳的大理石砌成的墙,极富肌理感。走近一看,这种视错觉被打破了,原来那些“砖头”是一个个被阳光和雨水滋润、染色过的信封。作者给每个学生(肯尼恩学院大约有1600学生)写了一封信,署名用的是化名。信封里面是他依照自己儿时以来的照片写下的关于个人生活经历的文字片断的纸片,以及他随后焚化的那些照片的灰烬。信被置放在学校中心步道上,为时四天。可以想见,日晒雨淋间,有的信被取走,有的被风吹走,他将余下的搜集起来,做成了这面墙。按他自己的说法:“每封信都留下了无法逆转的它自身的品质,这些品质有因所处地点不同带来的微妙差别,也以和我们的校园生活一样的方式存在:我们/它们在那里,在那里聚集,在那里吃喝。”我从这件作品中得到不仅是视觉的冲击,视错觉和纠错之间的奇妙体验,更读出了一个即将离校、离开他熟悉的校园、离开他朝夕相处的同学的那种依恋的情怀,或者可以称之为“少年愁”的况味。
  中国人讲“感于内而形于外”,指的是面由心生。我将其改为“发诸内而形于外”,指的是一般艺术的创造。有感而发,有思而发,是第一要素;而“形于外”则是指如何转换的艺术语言问题。肯尼恩学院的学生们的“发诸内”是毋庸置疑的,“形于外”的高下则留待读者诸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