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发现远古宇航服化石 甘肃远古化石大发现
 

发现远古宇航服化石 甘肃远古化石大发现

发布时间:2019-07-18 03:48:40 影响了:

  地处西北的甘肃,而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黄土高原、戈壁荒漠,然而在千万年之前,这里又是怎样的一派景象呢?  从20世纪开始,在甘肃大地上远古动物化石的发现,似乎为我们又呈现出另外一派景象。透过甘肃大地上远古动物化石的发现史,我们似乎能窥视到生命的起源及甘肃这片土地的神秘和曾经的繁荣。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溪龙
  马门溪龙的发现地在甘肃兰州海石湾。
  1947年,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勘探处在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的带领下,在兰州海石湾地区进行石油地质勘探。5月中旬的一天,孙健初派工程师苗样庆到北山的几条沟里去采集岩石标本。大约在中午时分,苗祥庆兴冲冲地跑了回来,大老远就嚷嚷:“孙处长,马家户沟有化石!”
  “什么化石?”孙健初条件反射似地问了一句。
  “还没弄清楚。民工挖了好半天,还没挖出来。可见块头很大的样子。”苗祥庆回答。
  孙健初放下手里的活儿,站起来就往门外走。
  驻地离马家户沟还有一段距离,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在现场,他们一边观察一边指挥民工挖掘,在一层紫红色的砂岩下挖了整整一下午,直到太阳落山时分才将那块化石挖了出来。他们经过仔细辨认,初步认为那是一块完整的带下颌的鳄鱼头骨化石。
  苗祥庆摸着刚刚挖出的化石,看过来看过去,高兴地说道:“这还是我们首次发现这样完整的鳄鱼头骨化石呢。”
  孙健初盯着化石沉思着,听见苗祥庆的话,抬头注目于那一片紫红色砂岩,过了一会儿方才自言自语:“这种侏罗纪享堂群地层中,既然有鳄鱼化石,就可能还有恐龙化石。”
  第二天,孙健初和苗祥庆再次来到马家户沟,果然从另一处紫红砂岩中找到几块恐龙骨骼化石。
  在其后的时间里,他们将鳄鱼骨化石和几块恐龙化石分别装箱,运往南京中国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所里的专家们经过精心修复、深入研究后认为,海石湾地区为丰富的爬行动物化石区,有着重要的发掘前景。
  于是,更多的考古专家来到海石湾,进行发掘、研究。
  1948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米泰恒、刘东生来到海石湾进行地质调查。
  1955年,西北石油局民和盆地采油队再次进入海石湾进行石油地质勘探。
  1956年,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又派出黄为龙先生带队的考察队,来到海石湾进行地质调查。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古生物和地质科学工作者先后四次有组织、有规模地来到海石湾,先后在马家户沟、上盐沟、韩家户沟的侏罗纪享堂群地层中,发现并发掘出相当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体化石,与此同时,发现了一些剑龙的骨板化石和一件可能是兽形类的小脊椎动物化石。
  当所有发掘、采集工作结束后,这些化石全部装箱,运往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在甘肃省兰州市海石湾地区恐龙化石发现约10年之后,地质学家们又在四川省合川县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这具恐龙化石也被运往北京。
  1964年初秋,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泰斗杨钟健和赵喜进对甘肃海石湾发掘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和四川合川发现的恐龙化石标本进行比较研究。在杨钟健主持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始了甘、川两具恐龙化石装架、复原工作。甘肃兰州海石湾发掘的这类恐龙化石,其骨骼按结构装起来,约有22米长,其化石重达1吨多,因此,鉴定、研究、装架工作十分艰巨。
  从1964年的秋天到1965年的初夏,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工作,两具恐龙化石的装架、复原工作才得以完成。其中,以四川合川出土的恐龙化石为主,装架的恐龙化石正式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运回成都地质学院保存。甘肃省兰州市海石湾地区出土的恐龙化石被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副型标本,一直珍藏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1年12月,半个世纪前在兰州海石湾出土的亚洲最大恐龙化石复制精品,历经坎坷,运回故里兰州,存放在甘肃省博物馆。
  我国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黄河剑齿象
  黄河古象的发现地在甘肃陇东合水县的马莲河畔。
  黄河古象的发现极具偶然性。1972年的冬天,甘肃合水县板桥公社田窑大队穆旗生产队的水利施工工地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干部正在兴建水利工程。
  1973年元旦刚过,在马莲河畔挖砂的民工发现了一对粗壮的古象门齿化石。虽然弄不清这些“龙骨”是什么,但他们当即将这些庞然大物封存起来,并报告了合水县文化馆及上级主管部门。甘肃省文化局闻讯后,一方面派出工作人员前往调查,一方面函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当年4月5日至5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庆阳地区文化馆、合水县文化馆分别派人员组成发掘队进行了发掘。
  寒冷的气候,坚硬的土质,非常松脆的古象骨骼化石,这些都给发掘工作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当地政府部门十分支持,在该地进行地质勘探的有关专业部门在物质和技术上也提供了有力的援助,专家、技术人员和广大民工在春寒料峭的发掘现场艰苦地工作了35个日日夜夜。
  这头古象的骨骼化石占地12平方米左右。在发掘过程中,令人们感到惊奇的是,中外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骨架大都是躺卧式的,而眼前这具古象的骨架,其遗骨化石仍然侧站着,保持着一个不站不卧的姿态。
  在发掘过程中,象舌骨化石的发掘很有戏剧性。发掘人员挖出了一块又长又扁且一端分叉的骨头,有人推测这是一块鹿角化石。于是,近的村民传说发掘队从古象肚子里拉出了一头小鹿。后来,经专家考证,才知道这是象的舌骨。专家们解释,黄河象保存了舌骨的左右大角及左右甲状角,且十分完整,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件较完整的象舌骨化石。
  黄河古象化石发掘现场距离地面约30米深,要把这笨重而又珍贵的化石运上来非常困难。后经调集几百名民工凿开岩层,又分段包干开出了一条简易公路,才用吊车、卡车等运输工具把化石从30米的深处运了上来,并装箱运往北京。
  化石标本运到北京后,专业技术人员立即开始了紧张的修复工作。从1973年6月至1974年6月,对这具古象化石进行了修复、装架和研究,由于在发掘和运输过程中,有些化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技术人员还得将破损的化石用石膏进行修补和复原。装架复原的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3米多,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大一具古象化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