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圣经中爱的真谛_爱的真谛在活动中领悟
 

圣经中爱的真谛_爱的真谛在活动中领悟

发布时间:2019-07-20 04:01:14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10-02  一、加强农村儿童爱心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农村儿童的爱心教育,是重塑完美人格,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什么是完美人格的标准?根据东西方主流的道德伦理思想及心理学对人格特质问题的研究,完美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爱心、忍耐、宽容、乐观、平和、节制、谦虚、守信、责任感、自省。从完美人格的标准中不难看出,爱心是居于首位。一个人只有拥有爱心,他的存在才能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价值,所以东西方道德体系中都将爱心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它是道德理想的出发点,也是道德理想的最终归宿。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之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充分发展,更重要的还包括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个人自身内在的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和优化。遵从这一观点,人类发展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作为各种角色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加强农村儿童的爱心教育,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世界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大发展,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强:大气骤变,核电站放射性的污染,海啸频繁爆发等。所有这一切都迫使人们去重新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现在已不可能从自然界中一味的索取,人类应该把爱同样的献给自然界,这是人类在新世纪环境下生存的必要前提。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演越烈,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实利化。因此,人类更应该去学会施爱于自己的合作伙伴,施爱于爱好世界友好和平的人民与国家。学会关心、学会施爱已经是当代社会健康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前提。
  3.加强农村儿童爱心教育,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其报告主题便是 “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出现了。在教育哲学观上,21世纪的教育需要强调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在社会观上,倡导人们关心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推进全球社会的发展。但所有一切的发展都是以有感情的人为中心的,人类的关爱之心对新世纪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二、农村儿童爱心教育的途径
  1.教师要做好表率。爱是教育的灵魂与生命,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爱的付出,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是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需要。对于人格正处在发展中的儿童而言,教师对农村儿童爱的奉献,既是培养农村儿童人格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农村儿童施爱于人的决定因素。教师只有进行了以爱为基础的教育,培养了情感,才会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尊和自信,从而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社会。在大多教育活动中,教师基本上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学生相应的处于能动地位,教师要让学生具有爱心,首先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这样爱才能真正起到连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纽带的作用,才能为农村儿童的施爱提供一定的保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2.纠正教育功能的错位。新时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人文精神是因历史优秀文化的沉积,凝练而形成完善人格修养的一种文化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便成了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爱,作为人类社会既高级又特殊的一种情感,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反映。但是,为了培养与社会全方位接轨的人才,教育的功能有时会出现错位,正如美国学者麦金太尔所说:“处于这一时代饱受科学技术优越性的现代人们,其内心世界丧失了宁静,完整与和谐,普遍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的失落’,人的‘家园的失落’出现了空前的精神危机。”当今教育对人的培养只重视科学精神,却忽视了人类的人文精神,这种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的大教育环境势必会导致学校教育功能的偏差,使学校教育出现了重知识轻情感、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从而使得教育育人的本质功能有所淡化。
  在当今社会物质利益的刺激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已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学校教育由过去的追求精神层面的发展转向到追求功利色彩埋没下的纯知识理论的发展上。当然,以社会大环境为导向的家庭教育也出现了“重智轻德”等许多教育误区,因而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缺乏人情味。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才智去追求个人利益,不知何为“孝”、“忠”,不知何为感恩。人格的完美体现应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如司马迁所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才德备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愚人。”在农村儿童的爱心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关键,德性的提高是保证。教育应回归本流,始终把培养完美的人作为教育的主旨。
  3.走出学校,在自然界中熏陶农村儿童的爱心素养。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尔》中就提出了自然教育理念。他将其教育模型带到自然环境中去教育,然后让爱弥尔在自然环境中去施爱于他人。卢梭认为,爱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一切教育都要以爱为前提而进行,从而进一步去培养农村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形成自尊、自爱感,这样才可以使农村儿童学生爱自己、爱集体、爱社会。然而,在应试教育仍旧作为现今中国教育指挥棒的情况下,教育更多关注的是通过间接知识的掌握去提高农村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却忽视了让农村儿童在直接经验的学习中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使培养农村儿童的学校教育建立了一道无形的墙,将农村儿童与外界基本隔离,使他们在“封闭式”的教育环境中成长,难以对农村儿童的情感进行熏陶。因此,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应更多的去关注农村儿童在直接经验中的训练,使他们从“封闭式”的校园走向开放的大自然,在自然中学会去施爱于他人。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有组织有纪律地实施“希望工程”、“农村儿童志愿行动” 等活动,使许多农村儿童迈出了校园,投入到这些以“利他”为中心的献爱的社会活动中去,让农村儿童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真正体会教育爱的真谛,使他们知道爱的本质并不在于接受,而是付出,是施爱于人的活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