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篇目 [高考语文冲刺学案_重点篇目回顾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篇目 [高考语文冲刺学案_重点篇目回顾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发布时间:2019-08-03 09:42:08 影响了: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赤壁赋

一、文学常回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政治 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之一。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 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 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课文分析

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既望”是每月阴历 。

2.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诗经·陈风·月出》有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东升之月,何以“徘徊”?

体会“横”、“接”、“白”“纵”、“凌”几个字的妙处。

3.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 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美人”不再是《诗经》中的单纯之意,而是继承了屈原 “美人”之意,代指理想的追求,一种政治的感慨。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于缕”,连续四个比喻,把洞箫的幽怨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经过吟诗和吹箫的 描写,使“泛舟”之乐向悲凉之情过渡。

4.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 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 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据后人考证,当年苏轼所游的赤壁,并非三国时期赤壁之

战的真正战场。

由“清风”到“悲风”,是作者心绪的外化,是苏轼被贬 黄州苦闷和迷茫的写照。

5.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讲了两组关系:

第一、关于“永恒”与“短暂”的辩证法。

第二、关于“人生所求”。

6.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 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据学者考证,文中的客确有其人。他名叫杨世昌,是黄州 有名的道士,闲云野鹤般自由,又体魄强健。无论寒暑、雨天 或晴天,“泥行露宿”满不在乎。

其实,无论客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轼在生 命的困顿中找到了一种活法,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生命的丰碑。 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当我们心有无奈的时候,要记得苏轼 的活法,要记得他为我们写下的《赤壁赋》以及他给他自己, 也是给我们献上的生存策略:无论如何,要做到“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这不是生活的躲避,而是生活的达观。当我们 无可奈何的时候,至少还可以像苏轼一样活着。

三、回忆整理你的收获,你的课堂感受,你的思考与疑惑„„ (欢迎发布到互帮互学或作文天地栏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