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关于贵州侗族大歌发现历程|贵州侗族大歌
 

关于贵州侗族大歌发现历程|贵州侗族大歌

发布时间:2019-01-13 16:10:33 影响了:

  摘 要: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的分部合唱歌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水平,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里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本文主要论述侗族大歌发现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侗族大歌作为长期生在贵州“深闺”的独秀,逐渐以自己的魅力和影响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呈现给世界,对于更好地宣传贵州、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侗族大歌 发现 影响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长期以来,勤劳的贵州各族人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当地流行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这是侗族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有自己的流行区域,主要在侗族南部方言地区都柳江水系的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二千九”以及与之毗邻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梅林、富绿等地。
  关于侗族大歌的称谓,不同的流行区域称谓不完全一样。“六洞”称嘎玛、“九洞”称嘎老,其中“嘎”是歌的意思,“玛”与“老”在侗语中是近义词都有大的含义。因此音乐界人士将“嘎玛”或“嘎老”翻译成“大歌”是确切的,后来人们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
  侗族大歌的演唱内容十分丰富,从开天辟地到人之初,从樯稼农事到婚丧嫁娶,应有尽有。侗族大歌以其表演的场合、表达的内容、表演的形式等不同,按习惯一般分为声音大歌、柔声大歌、伦理大歌、叙事大歌;按演唱的组合不同又可分为童声大歌,女声大歌、男声大歌和混声大歌。其旋律优美动听,丰富的多声因素、声部组合及和音配置独树一帜;演唱时无指挥、无伴奏,配合默契。它与侗族鼓楼、风雨桥被誉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无形和有形民族文化遗产的三大瑰宝,并作为侗族标志性文化而享誉世界。
  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的形成无法进行准确的考证,学述界对侗族大歌的来源有这样的一种推断:因为侗人是古代越人的一支,春秋战国时期刘向记载的《越人歌》从格调上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后来的南朝民歌也与侗族大歌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至宋代,在汉籍中就有了与侗族大歌相关的记载了。这些只是对侗族大歌历史的研究,从侗族大歌本身的特点上来说,这与侗族风情习俗是息息相关的。侗族频繁的社交活动和集体歌唱的习惯以及长期在山野劳作的生存方式是这种多声复调音乐赖以产生的基础,以至大自然的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生活生产中耕田梨地、纺纱织布之声无不入歌。这样侗族大歌便产生了。
  据有关资料表明,国内最早发现侗族大歌的是郑律成;国外最早发现侗族大歌的是法国的路易斯・当德莱尔。他俩都是著名的音乐家。我国湘黔桂毗连地带的侗家人,世世代代传唱侗族大歌,这是一种不用指挥不用乐器伴奏的男女多声部和声艺术,它与古希腊的拜占庭音乐和现代西方的复调音乐有许多相似之处。
  1956年,曾经创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而享誉全国的音乐家郑律成下乡考察音乐,要为当年的新民歌运动服务。他来到贵州省黔东南的黎平、榕江和从江县地,恰巧遇到三县举行文艺调演,他应邀观看了文艺演出。当他看到台上演唱侗族大歌时,几乎屏住了呼吸,两眼睁得大大的,脸上表情非常紧张严肃,显然是惊呆了!他知道,过去国外的音乐家和学者一直在说:“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是西方的专利。”如今,眼前所看到的耳朵里所听到的不明明是多声部的和声艺术吗?而且不用指挥,不用乐器伴奏,艺术水平比复调音乐更胜一筹!他为自己在贵州省黔东南一带的这一重大发现激动不已,兴奋得不能入睡。他跑到了当地领导姚源金同志那里说:“了不起啊!真是了不起啊!侗族大歌的存在,打破了国外音乐家和学者多年来的定论,填补了中国无多声部和声艺术的历史空白。看来,国内外大学要改写音乐史教材啦!”郑律成回到北京后,四出奔走相告,使不少音乐家都知道了侗族大歌这一民族音乐品种。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对外开放。1985年,正在为巴黎国际艺术节作准备的法国著名音乐家路易斯・当德莱尔来中国考察民间音乐。他被介绍到了贵州省的黔东南州。在凯里,他反复听了黎平、榕江和从江三县优秀歌手演唱的侗族大歌,他像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样感到其音乐价值的不可估量。他在凯里时当场作出决定:邀请黔东南组团去巴黎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唱侗族大歌这一民族杰作。
  1986年金秋时节的9月28日至10月12日,由吴玉莲、吴培三、杨水仙、吴培焕、陆德英、吴义兰、石明仙、吴水英、陆俊莲9位侗家姑娘组成的侗族大歌合唱团,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夏乐宫剧院参加了国际艺术节的演出。
  演唱结束时,场内欢声雷动,听众无不为之倾倒。他们要求加演,9位演唱者只好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重演了两次之后,观众仍不肯退场离去。9位演唱者只好又演唱一首侗族大歌,再次谢幕。如此三番,方告结束。演出结束后,西方各国媒体都争相报道侗族大歌的演出盛况。
  艺术节执行主席马尔格维茨说:“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罕见。”路易斯・当德莱尔担任艺术节顾问,他以侗族大哥发现者的身份在法国强势媒体《解放报》上发表专论文章,全面论述了侗族大歌的历史和存在状况,高度评价它的价值。说:“侗族是音乐的民族,侗乡是音乐的海洋,侗族大歌是世界水平的民间音乐。”法国著名音乐家李拉德・孔德为《世界报》撰写特稿《迷人的侗族复调音乐吸引了西方观众》,认为侗族大歌合唱团的演唱是这次巴黎国际艺术节的“重大发现和重要成就”。
  今天,当侗族大歌走向辉煌的时候,我们确实不能忘记它的两位发现者。我们要衷心感谢这两位著名音乐家给我们带来了艺术享受的福音。
  
  参考文献:
  [1]申茂平.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嬗变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2]甘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侗族大歌为例.图书馆建设,2005,(06).
  [3]普虹.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贵州民族研究,1990,(2).
  [4]普虹.侗族大歌民族的瑰宝.贵州大学报艺术版,2003,(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