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论“应试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新式教育】新式学堂教师
 

【论“应试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新式教育】新式学堂教师

发布时间:2019-01-15 04:03:58 影响了:

   [摘要] 小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方法轻兴趣”等现象。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须在现代教育中要用现代教育的思维去传教于学生。
  [关键词] 应试教育 数学教师 新式教育 德育 能力 兴趣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教学质量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没有学会学习?显然,提高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目前,我们的小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方法轻兴趣”等现象。为此,结合作者教学经验做了以下总结。
  一、重智育也要“重”德育
  德育新思想是建立新的德育模式的灵魂。德育要遵从、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同时德育自身又具有主动选择、构建的功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这样的学生不会一味盲从,而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具有判断选择能力和变通能力,敢于抵制不道德现象,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建设,甚至能创造新的道德风尚。而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些特点,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相信和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发现和利用儿童的天性,诱导和培养儿童的个性。同时,通过教师人格示范及精心设计道德教育活动,促进矛盾积极转化,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道德生活的独立主体。
  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从目的来看与智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种知识体系,其实效不是看学生是否认知了道德规范要求,而是看学生是否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信念、行为,并具有自我选择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看是否促进社会道德生活的积极建设,从而实现个体道德行为的社会效益。对小学生而言,德育的实效性要重在看学生言行是否一致、行为习惯是否养成,判断选择能力是否初步具备等。
  二、重知识必须“重”能力
  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学习兴趣要保持、稳定、持久,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本内容的延伸课外题材,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随着学习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以一带多,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学习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学习的方法,在课外学习。
  1.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我们要还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学,在学中整体感知,在学中有所感悟。”
  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数学题的意思,理清顺序、解题过程,画出重点过程的符号,理解解题内容,并在初学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数学题的含义。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懂学习习惯,解题时缺少论据,甚至出现很多不规矩的解题方式;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方法也须“重”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在活动中的生趣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2)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3)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
  (4)在课外活动中生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让学生从感悟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1)感悟“美”。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悟“趣”。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再苦再累也是乐而不疲。①巧用修辞手法激趣。有时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②找有趣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感悟“理”。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它需要思考、分析、推理,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理由,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如果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必将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