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登录【论加强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登录【论加强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4:25 影响了:

   [摘要] 本文阐述了加强高职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提出了加强高职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师范生 文化素质教育 途径
  
  从1995年开始,国家教委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同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在高等学校建立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到2006年,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已扩大至93个(张岂之2008),至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由试点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重视并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在本科院校已形成共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高职师范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师范生的文化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因此,加强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意义深远。
  一、文化素质及其内涵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张岂之,2003)。文化素质指人所具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把握,并形成一个人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可以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内化为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外化在日常行为中,反映其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等。
  二、加强高职师范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1.文化素质是高职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周远清,2000)。“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可见,文化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文化素质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高职师范生打好文化基础,提高读、写和理解能力,促进其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文化素质有助于提升高职师范生的艺术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文化素质作用于高职师范生的整体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
  2.文化素质是高职师范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任务。而文化素质是培养科学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因为文化素质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钱学森老先生说:“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张岂之,2005)。”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物理给了他知识,艺术给了他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无限的。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科学家的实例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宽广的基础知识、对问题的深人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张恺之教授所说:“当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艺术结合得越牢固,科学上的创新源泉就越足(张岂之,2003)。”
  3.文化素质是高职师范生教师角色的客观要求
  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小学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师范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其职业要求。只有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教师才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形成学生健全人格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幼的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重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是以人为劳动对象的一种特殊职业。教师在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教学活动时,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学识对学生施加影响。
  文化素质高的教师有着高善的人格和思想境界,其文雅的举止、大方的神态、优美的谈吐,在教学中总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他们能在教学中以自己的人格和文化素养的魅力去感染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和灵魂。因此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和养成。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角色的客观要求。
  4.目前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为了了解高职师范生文化素质现状,笔者曾对我院外语系学生进行文化素质问卷调查。问卷采取匿名笔试形式,内容涵盖历史、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地理等。结果显示,高职师范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状况尚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1)历史知识不扎实,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未能掌握;有的学生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大思想家、历史名著等更是不甚了解;(2)对音乐、美术知识略有所知,但对艺术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欣赏能力较低;非常喜欢并有一技之长的甚少;(3)精读过古典和当代文学名著的人为数不多;(4)地理、科学知识较贫乏。
  三、加强高职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进行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对理工科学生主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钟秉林 1999)。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从实际出发,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实践体验几方面提升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
  由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长期以来,课程设置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中心,忽视了对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对高职师范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应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综合课程,以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开阔的视野,从而提升文化素质。根据不同专业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有选择地开设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同时,鼓励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和课程中的文化元素,把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有机融合,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一种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上的指导。高职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是一个相互包容的关系,其专业成长中包含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指出:“应大力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的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是高职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几年,我院开展“青春歌手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师范生美术作品展”等活动,集中展示了高职师范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才能和实践成果,对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高职师范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有赖于环境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内容新颖、形式活跃的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美术作品欣赏等讲座,不断将师范生融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展板、校园小广告、校园网等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
  3.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师范生本人自我修养范畴
  高职师范生文化素质的提升,要靠师范生本人加强自我修养,而加强自我修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习。我们应当倡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得有体会,使书中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读书要伴之实践,使书中的道理能不断创新(张岂之,2009)。引导师范生根据个人文化素质状况及兴趣爱好选读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哲学等方面书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的内在品质,是师范生文化素质提升,走向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步骤,将有助于他们养成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素质主导人们的思维,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师范生本人的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而且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落实。因此,我们加强高职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专业基础,较高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关于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4).
  [2]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3]张岂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5.
  [4]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14).
  [5]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6]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感言[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