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工作专业是冷门吗 [关于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社会工作专业是冷门吗 [关于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0:24 影响了:

   [摘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职业活动,在中国大陆属于“新兴职业”,存在社会认同度低、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了发挥社会工作在珠三角地区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要更新观念,强化服务,培养出具有社工理念、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社工人才;政府部门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为社工创设良好的服务环境。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社会工作 发展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宗旨,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起源于19世纪西方社会慈善工作,实现了社会价值,赢得了社会尊重,但它在我国大陆仍属于“新兴职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珠三角地区的安宁和谐、稳定有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实践证明,通过社会工作谋求珠三角地区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1.社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目前对于非相关的部门、机构和工作者来说,可能还只是一种专业术语。一些社会工作者或毕业生都随着机会而不断怀疑本身的工作意义并出现人员流动,这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实践、教育、制度建设的发展阶段有关。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结构和社会就业环境等的变化,使得对于社会工作的需求更为迫切,这种社会认同度低下的现状与社会需求量增大的状况是不相符合的,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2.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管理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关系到社会工作需求研究、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财政安排等方面。当然,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还存在认识、定性的局限性。此外,对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管理、培训认证、薪酬标准、社会保障等制度还处于制定和磨合阶段。
  3.人才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社会对社工认识的局限性,加上社会工作不能从待遇等方面体现其吸引力,所以在人才培育、吸引人才等方面比较被动,甚至很多在职的社会工作者也只是“将就”选择。而且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方式方法欠妥、技术手段比较落后,难以提供有效的服务,需要进行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
  
  二、珠三角地区推进社会工作的意义
  
  1.社会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切实体现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的很多方面是通过社会工作来实现的。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社会工作中的贫困救助,社区服务,社会犯罪和家庭暴力防治,残障人员、老年人、青少年关爱等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的大工程来说,虽然可能是一件件小事,但它们却是老百姓心中的大事。社会工作是我们党、政府为人民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显而易见的一种方式,它让更多有需求的群体分享到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爱民、利民的实在之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公平、和谐。
  2.社会工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
  珠三角地区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因为“城市化”而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如老年人关怀、外来工子女教育、相对性失业、贫困家庭心理压力等,这就要求政府全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社会工作为切入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从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做好贫困群体的基本保障。例如,就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来看,长远之举主要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为群众有效就业创造条件,让他们以自我发展来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失业和“城市贫困”问题,从而化解目前现有政策无法化解的社会问题。
  3.社会工作是社会自我调整的粘合剂
  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经济、教育、理念等不同层面的分叉,正如地壳运动产生断裂而引发地震,这就需要社会在事态发生之前或在发生之后及时进行调节和粘合。例如,我国发生5•12汶川大地震这种区域性的突发事件后,得到了包括珠三角在内的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专业支援和物资帮助。许多社会工作者奔赴灾区参与灾后重建,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友爱,这也是很多残缺的生命发生奇迹、破碎的家庭组成新的温暖之家、悲伤的心理得到安抚的重要原因。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善后处置方面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它使各民族、区域、国家的爱心粘合在一起,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三、推进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的建议
  
  推进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要更新观念,强化服务,培养出具有社工理念、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社工人才。政府部门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为社工创设良好的服务环境。
  1.高等学校更新观念,强化服务
  (1)强化专业思想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每年有约一万名的社工专业学生毕业,但只有不到30%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这种现象固然与社工岗位数、社会认可度有关,但与学生的专业思想也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同学对于从事福利服务事业有畏难情绪;有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缺乏作为一名社工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流失”到社会工作职业之外,从而造成了本来紧缺的社工教育资源的浪费。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程度相当低。因此,学校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引导毕业生到社会工作单位就业,到基层服务。要以专业突出优势,以服务社会需求为追求,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资源整合。
  (2)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给学生提供信息,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前提。然而,目前在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中,教材质量没有基本的规定。因此,高等院校要将社会工作专业教材修改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的议事日程,针对学校的学科特点、特色,组织一班经验丰富、资历雄厚的专家广泛调研、多次推敲,精心修改教材,使之反映实践和科研的新成果,并由教育部、教育厅、有关专家、社会资深人士、学生等人员组成教材评审委员会,核实教材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确保教材的质量。
  (3)加强实践环节
  教学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活动除了教师授课、学生互动之外,要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在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中,实务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没有统一的规定,其内容没有统一的安排,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社会工作课程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少,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与社会的现实要求存在偏差。为此,学校在适应社会要求的同时,要引导社会人才需求发展趋势,转变观念,加强调研,调整课程结构,使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大纲满足学生提高实操能力的要求。
  (4)建立实习基地
  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社会工作十分强调助人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在运用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服务的质量与专业的水准紧密相连。社会工作是一项技术性相当高的职业,为了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此,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建设标准方面,要有统一的规范或指导性标准,减少随意性。此外,要加强专业督导工作,避免盲目性。
  (5)培训专业教师
  虽然在我国内地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超过200家,但却客观地存在着大多数专业教师“半路出家”的现实。他们的学科背景多数是以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为主,其社会工作理论功底较浅,且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容易导致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的脱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有“营养不良”之嫌。因此,各有关高校要培训现有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职研修的方式,扎实教师队伍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倡导教师结合学生专业实习之机,深入实习基地,在研究和工作当中,深化对现实情景的认识和了解,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工理念、社工热情、能够传授技能技巧的老师,从而为有效提升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6)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工作者必须处理各种威胁民众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失业、自然灾害、种族冲突、吸毒、家庭暴力、犯罪等。要处理这些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良好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因此,广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来加强专业学习;高等学校也要加强学风建设,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案主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
  2.政府部门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1)提升责任意识
  从党和国家的政策看来,社会工作已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高等学校,从党政领导到教师,从学生团体到学生个体都要充分认识社会责任是最根本的责任,确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理念,要认识到为社会服务只是岗位和形式的差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意识,从而创造条件,提升社会工作的定位和推进力度。
  (2)加大宣传力度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在国外被看作与医生、律师并列的专业性职业,但在中国大陆这种专业意识显得比较薄弱。因此,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新闻媒体应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主动性,增进共识,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和参与社会工作,不断扩大社工的支持面,提高社工的社会认同度,使社会及广大市民都意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3)加强人才培养
  专业人员从无到有的产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安排和阶梯式的培养过程。就目前而言,应分阶段、有步骤的进行。例如,对于已经从事社会工作的非专业人士,可以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评定,在确保工作实效的前提下允许其继续担任社工,但要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争取“持证上岗”;对于专业社工,在保证其社会价值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其工资,这有利于提升其自我认同感和职业认同度,从而有助于加速职业化的进程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普及发展。
  (4)开发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内地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尚未完成,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有关部门可以总结上海、深圳等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结合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需求的特点,制定方案,全力做好组织和推广工作,尽快完成和完善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可以借鉴香港经验,分类型、分领域、分层次逐渐确定社会工作岗位的数量和范围,努力完善社会工作行业管理和规范体系。
  (5)强化财政支持
  公共财政是社会工作的资金支持主体。根据深圳市的经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市一级试点单位的经费主要来自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区一级经费来自区财政。对于社会工作的预算建议应该单列,根据社会需求调查和预算,首先关注生命工程、教育工程和就业工程,要以珠三角对全省的经济贡献来做好财政分配,并进一步辐射全省。从财政角度上创造更多的岗位,培育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从而使关爱贫困、疾病、心理等社会问题成为可能,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
  (6)完善体制建设
  社会工作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实现途径。政府要完善保障性制度、奖励性制度,从国家、社会层面对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者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肯定,确保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此外,在建设专业社会工作队伍的同时,要倡导党政领导、教师、学生、群众等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和社会工作,以满足常规需求、改善性需求和突发性需求,共建平等和谐社会,科学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促进珠三角在全国保持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越性、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清风.职业社工是最好的“倡议书”.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8,(10):2.
  [2]付锋林.壮大社工队伍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报道,2007,(3):72-77.
  [3]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67-72.
  [4]聂德民.深圳社工机构与高校合作的理念.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8,(7):52-53.
  [5]高金德.深圳社工制度建设情况调研.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3):91-93.
  [6]陈钟林.我和香港社工的两地书(三)――关于社会工作职业化.中国社会导刊,2008,(10):21-22.
  [7]向木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深圳模式”实践.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9,(8):11-14.
  基金项目: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名称: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引导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8FD3073。课题负责人:林佩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