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渠道拓展的探索与实践】 优化工作模式 拓展渠道管道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渠道拓展的探索与实践】 优化工作模式 拓展渠道管道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3:11 影响了:

  [摘要]本文根据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产学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新模式,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拓展就业渠道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产学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渠道
  
  一、背景
  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全球一体化和国内产业升级的紧迫挑战,国家确立了“建立创新型国家、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战略发展目标,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国务院l8号文件颁布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日趋规范,软件市场持续扩大,软件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的增强。中国软件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根据18号文件精神,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等9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先后成立了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基础,但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编撰的《2008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仍是软件人才供不应求、结构不合理和企业高端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软件人才培养的最大的问题仍在结构和质量方面,一方面软件企业急需用人,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学生面临就业困难。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提升多方面的素质能力和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人员面临的一项需要认真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外,就业问题也凸显出高效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受高校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的限制,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环境中开展,比较注重强调知识理论的授予,而忽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不强,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对现代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的了解、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应试能力强而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较差,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与工作经验,国际化视野缺乏,英语实用能力差,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些也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之一。
  1.教育理念不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目标,强调学科教育,是一种宽口径培养,以科研推动学科,培养的是科学研究人才。而工程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是一种专业化培养,提倡规范化和产业化,以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培养的是产业精英。
  2.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实际需求相脱节
  已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软件产业发展对先进技术应用与工程经验学习的需要;实践课程体系以课程实验为主,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知识综合应用与工程能力训练。
  3.教学模式及培养途径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适应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工程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识记与重现的被动式学习,忽视工程环境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主动式学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演绎教学法,缺少启发式教学和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
  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不匹配。现有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单一的师资结构,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工程经验;现有的运行机制很难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种封闭办学的体制与机制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
  三、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目前,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一般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软件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我们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企业感觉到很多学生就业以后,达不到企业的上岗要求,企业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培训。在企业培训完成以后,可能学生就跳槽了,所以企业感到很迷茫,投入这么多人力、财力,把什么都不懂,或者就业能力不强的学生招进来后,往往造成企业损失。
  切实开展校企合作,确保学生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规范,具有软件开发过程化管理的基本能力;通过直接参与软件项目开发和过程管理,掌握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化软件研究开发活动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复杂的软件开发与管理工作。
  1.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
  软件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自身是无法完成的,与产业合作,在“合作共赢”的宗旨下,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审议和制定学院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等。按照企业和领域需求审议、确定培养方案,按照产业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向,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学院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人才需要,合作企业选派优秀的企业教师到学院授课和提供带薪实习的岗位,这种管理体制为培养软件工程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确立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体制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创建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体制,实施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建设原则,建立了理论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兼备的多元化的优秀教师团队。积极从国外大学、国内著名大学、著名软件企业引进和聘用有教学和工程经验的教师。每年组织教师到知名IT企业、培训机构、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业务培训和进修,掌握知名公司的前沿技术和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关系,聘请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毕设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实践技术,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接轨”。
  3.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为满足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国际化专业软件人才发展的需要,与软件公司建立长期培养学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联合实验室以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点,成为衔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桥梁。从企业来说有人才培养与储备计划,其战略分别从企业师资选拔、课程共建、实验室管理、项目选拔与实施以及学生创新基金设立等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合作从课程组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共享与共建、项目合作开发、联合科研等不同层次和领域展开。
  4.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为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要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科学建构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教育质量,更好地为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学院的组成部分,建立在学院内部并吸收企业参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在企业中,学院参与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规划并要求企业在课题安排上能够满足培养的要求。这两类实训基地都由企业深度参与,其中校内实训基地所承担的工作与学院的教学和校企联合研究课题相关,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所承担的工作与企业的研发任务相关。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和增长实践知识,为将来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从中选聘合适的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开创了学校育人、学生增长才干、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三赢局面。
  四、创新就业机制,探索拓展就业渠道的途径
  人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较弱,就业能力即指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英语实用能力。
  1.强化软件人才实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以“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提升能力培养模式。在“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按照“做中学”思想,采用“课程实训”方式进行教学,即“案例引入、理论串讲、案例解析、项目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再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要求学习者同步完成相似的项目。从第3学期开始,连续4个短学期都会开展为期3周的“学期实训”,由企业教师指导,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任务,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实施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运行维护的项目开发过程,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采取公开答辩团队评分制,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第6学期末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一个月的封闭式“企业实训”,企业实训的项目是企业研发并实际应用的软件产品,企业项目经理负责给学生分组并在组间进行项目交换和角色调整,每个项目均由小组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课程考评是按照项目进展阶段、研发角色转变、小组互评打分,以培养学生在企业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能力。
  2.强化实习,以实习带动就业
  目前,很多软件公司都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学生进了公司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为企业工作。学生如何达到企业的要求,这就给我们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带薪实习,由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企业实习岗位,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双方监督、指导下承担生产性工作,毕业设计从实际项目中取得,由校内导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期间学生以一个企业员工的身份,全职在企业工作,并完成其毕业设计。在这种真实企业环境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制定了《学生企业实习管理规范》制度,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实施学生实习全过程的跟踪,学生每两周提交工作日志,学院设置了教学质量监控岗位,有专职教师负责检查日志,走访学生实习企业,检查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制定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实施双导师制,毕业设计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指导,要求学生必须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在企业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
  3.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水平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根据就业指导实际发展需要,学院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聘用了就业辅导员为学生进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就业工作进一步专职化、职业化。专职的就业辅导员经过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能更熟悉就业工作实际过程,更进一步加深熟悉就业政策,有利于跟企业保持长期的联系。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广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了解行业和企业需求,掌握真实的企业及就业信息,从而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质量。
  五、结束语
  就业工作不论对学校还是学生本人都是一个大问题,就业是最后的出口,产品质量如何,决定了它的出路。通过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创新就业机制与就业渠道拓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报告编辑部,2008,5.
  [2]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学成果资料.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2009.
  [3]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产学合作.中国教育报,2007-6-28.
  [4]庄华洁.创新产学合作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6,9A.
  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学思政课题“产学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与就业渠道拓展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