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 以诵读为主线搭建古诗词意境之桥
 

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 以诵读为主线搭建古诗词意境之桥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6:17 影响了: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收录的古诗词,是景的展示,情的抒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可谓是古诗词最重要的特征。这“画”,这“情”,就是诗词的意境,让人遐想。引人深思。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构思这首诗时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图景(境),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并且力图表达的思想感情(意)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走进诗境成为解读古诗词意蕴的前提。因而,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好我国母语教育这一独特资源,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智慧”,激发兴趣,增加积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过河要桥,诵读为主线则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这是由以下四方面决定的。一是“课标”的要求。“课标”对各个学段均提出了“诵读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二是古诗的特点。古诗词平仄和谐。声韵动人,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宜吟、宜唱,吟诵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有趣的诵读将引领儿童进入诗词的意境。三是诵读的优势,诵读就是通过清晰响亮的读来刺激语言直觉,各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口诵心悟,展开思考、联想和想象。情感的参与有利于激发主体的内心体验。四是学习的本质。古诗词的意境美,必须由审美主体,即学习的主体亲自去感受、去体验,而不能请别人代劳。只有通过诵读,他们才能感悟到或体会出古诗词的审美内涵,领略其艺术魅力,受到熏陶与感染,增加语文积累。因此,要搭建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就必须将诵读作为主线贯穿于每首诗词的教学始终,承上启下,横向联动,诵读促思、诵读促悟、诵读促背。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解读其诗情画意和主旨要义。
  
  一、在承上启下的操作策略上“以导引诵”
  
  所谓“以导引诵”,就是以诵读为主线,承上启下,灵活地运用简洁生动的导语,以描述、指点、解说、提示、激励或质疑引领诵读,在诵读中相机识字学词,品诗悟情。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主动地参与到诵读之中,走向诗境。“全国中华经典诗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学清老师教《游子吟》的教学片断,可以说是“以导引诵”的典型。
  师:一首诗就是一曲心声的歌。我们再来细读这首诗,读懂游子的心声。(配乐范读)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亲儿临行前。她忙着干什么?
  生:她忙着给出门的儿子做衣服。
  师:对!诗的原句是怎么说的?(生读)
  师:把前两句也一并读出来。(生读)是啊,在儿子临行前,母亲连夜为儿子缝制衣服。(师边板书边引读)母亲是怎么缝制的呢?在诗中有一个词,非常形象。
  生:密密。
  师:你来把这行诗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就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的人才会早早归来。
  师:同学们看啊!烛光下。双鬓斑白的母亲飞针走线密密缝,缝进去的只是那一针针的线脚吗?那分明是声声的叮咛。叮咛什么?
  生:叮咛我的儿啊,你一定要平安回来……
  师:对,平安是福。母亲声声的叮咛!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前四行诗)
  师:听出来了,这是轻柔的叮咛。谁再来读。(生读)我发现你把“意恐”读得特别重,为什么?
  生:母亲担心儿子回来得太晚,她希望儿子早点回来。
  师:你读懂了母亲的心意。原来缝进去的是担心。还担心什么?
  师:男儿志在四方,说得好!看来缝进去的除了叮咛、担心,还有母亲的满怀希望与鼓励。她鼓励孩子什么?
  生:她希望孩子成就事业,受人尊敬。
  师:那怎样读出母亲的这种殷切的希望?(生读)
  在“以导引诵”中,要加大诵读的力度,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根据诗句难易与学情变化,要有目的、有层次地选用不同的诵读形式,提高诵读的效益。在诵读要求上,鼓励学生每读一次都“读有所得”。从响亮准确地读,到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声情并茂地读。而且强调要背,因为“背下来是古诗文教学的落脚点”(于永正语)。在诵读方式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或低吟漫诵,或高声吟唱,或默读静思,或手舞足蹈地读。在诵读策略上,鼓励学生口诵心想,开展联想、想象,使诗句塑造的形象形成一幅画面,从而与诗人感情共鸣。在诵读语气上,鼓励学生读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只要每个学生有所体验,有真情流露。有韵味就行。
  
  二、在横向联动的目标内容上“诵中整合”
  
  所谓“诵中整合”,就是以诵读为主线,横向联动,围绕走进古诗词意境这个目标,将解读诗题、疏通语言、激发想象、品味诗眼、训练表达等多项教学内容,在诵读中经过调整重新组合,相机渗透,调动学生自诵自悟的自主性,完成对古诗词所承载的意境韵味的感知与领悟。
  1 在“整合”中疏通语言,读懂诗词的大意。疏通语言,就是识字学词,扫除文字障碍,粗知诗词字面大意。语言文字是一定意义的载体,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托,所以,从语言文字中获取意义是阅读的特性。只有粗知诗句字面大意,才能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入境生情。可见,疏通语言是走进古诗词意境的前提。然而,我们又不能死抠字词讲清说透。这是因为古诗词文字涵义具有不确定性与含蓄性,语义朦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诗无达诂”。因而,要容忍疏通语言的教学适度模糊,只要求粗知诗词字面的大意。《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就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疏通语言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词句。同时,我以为还要依据古诗词的字词一体、词义变迁、通假现象、词语省略、词序倒置等特点,运用扩、换、补、调、连的方法点拨。
  2 在“整合”中激发想象,读活诗词的画面。诗是用有声有色的语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面。因此,在“整合”中,要激发学生想象,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的画面,在脑海中构建起鲜活的图景,体验情境,即经由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创设情境,运用媒体再造形象,如看插图、观课件、动手画、听范读、配乐诵、做游戏、演一演、对对子等,强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以及教师运用生动传情、绘声绘色的言语所作的形象化描述,都可以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等思维活动,在大脑中再造鲜活的形象。
  3 在“整合”中品味诗眼,读透诗词 的情感。没有诗人真挚炽热的情感,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词。诗人的情感往往蕴涵在字里行间,而且诗词的含蓄,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其隐性画面。需要展开联想与想象,填补空白,进而深入意境,感悟情感。因而,在“整合”中,要强化想象,品味诗眼,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品诗悟情。其方式有:①扣诗眼。在十分有限的词句中,大部分词语是起情节交代和景物描写作用的。而某些词语的信息含量最大,寓意最深,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被人们称之为诗眼。只有紧扣诗眼,抓住关键词语,总揽全诗,向全诗生发开去,才能领悟诗人在这个词语上所寄托的思想感情。②品名句。古诗词名句,是情感的落脚点,是理趣的升华点,是全篇的灵魂所在,是“点睛”之点。因而,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在名句上强化想象,填补空白进而领悟情蕴。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名句既是一幅风景画,又是一首抒情歌。惜别之情虽无一字表白,但景中有情,情在画中。拍下了三个特写镜头:孤帆――远影――碧空尽,并把镜头长久地停在“唯见长江天际流”上。江水流啊流,李白望啊望。诗人为何如此极目遥望流连忘返呢?是担心友人旅途的平安,为友人前途的坎坷而惆怅,还是在回味他们昔日的情谊?这些作者没有回答,他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按各自的生活经验去思索,去选择答案。
  4 在“整合”中训练表达,读出诗词的韵味。用诵读的形式表达诗词的意境,既有内在思想感情的色彩,又有外在抑扬顿挫的声音形式,因而,我们在搭建通向古诗词意境之桥的时候,既要引领学生走进诗境,感悟诗词的形象美,又要训练学生表达诗境,聆听诗词的音乐美。因此,在“整合”中,要注意表达诗境的训练――古诗词外在声音形式的诵读,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声调,把握韵尾,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教师要精心准备范读,范读时做到披情入文,融情于声,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不仅要形象地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要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同时可结合范读训练诵读节奏,指导学生在聆听中琢磨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语势的强弱,并努力体会模仿。但要防止刻意模仿,倡导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诵读。
  作者简介:语文特级教师,多次被评为南昌市劳动模范。在报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
  
  责任编辑 徐纯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