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用法即意义】 以的用法和意义
 

【用法即意义】 以的用法和意义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6:18 影响了:

  内容摘要:时代情境的变化导致人们对产品设计的意义进行质疑和反思,需求的复杂性引发了人们对设计的新要求。用法即意义,产品设计的意义取决于产品被使用的不同情境,而产品设计所遵循的规则或考量标准也具有实践性和生成性。文章力求通过探索基于人之需求和使用的设计意义,解析产品设计意义的判定依据和标准。
  关键词:产品设计 情境 用法 意义
  
  显而易见,由于时代情境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当代的设计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形式上都出现了诸多变化,由此导致设计的涵义和意义问题也变得难以解答和确定。而用法即意义,产品或设计的意义并不抽象,在具体情境的具体运用中被呈现和定义。
  
  一、情境的变化与对产品设计意义的思考
  1.情境的变化与对产品设计意义的质疑与反思
  在特定的情境下,当年的现代主义设计提出“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 function)、艺术与技术统一、为大众设计等设计理念,其目的正是通过顺应时代要求创造有用、好用、耐用的产品,来解决传统设计所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以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工作需要等。就产品设计的内涵而言,主要表现为设计遵循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原则。而当代产品设计的内涵已变得不再那么统一和确定。
  当代的设计情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如非物质设计出现、多元文化并存并相互作用、人们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复杂性、产品设计的考量标准发生变化等。情境变化引发的一系列改变,导致了一批富于批判和内省精神的设计师对于传统包括现代主义设计内涵产生质疑和反思:被强调的实用功能在当今具体指什么?除了实用外,产品还应该具备哪些功能?美观仅仅是形式上好看吗?为大众的设计是否真的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这些先验的标准是否考虑到使用者具体的生活经验?等等。诸如此类的质疑、否定和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使当代设计的内涵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也正是这些思考和探索,使得设计得以随着情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一种绵延的生机和革新精神刷新着人们的生活,满足、调整并改变着人们的需求。
  2.需求的复杂性与对设计及意义的新要求
  人们需求的复杂性一方面来自人类自身,另一方面来自上文提到的社会情境的变化。人本身的特性像一个多面体,人性与个性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社会情境的变化也给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和实现提供了更多契机和可能性。使用者需求的复杂性导致了对于设计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复杂化,也导致设计考量上的多元标准,而需求本身还随着满足需求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对于产品设计,人们的需求和渴望主要表现在功能和形式两方面。就功能而言,人们希望功能未必是确定的,它甚至可以随着环境、心情的变化而调整。产品被要求有更多的不确定功能和意义,产品的多功能化、智能化被继续重视,除了主要的实用功能外,产品还被要求具备更多的辅助功能,如有效舒缓压力、有助身心健康等。就形式来说,在当今视觉文化时代,“眼球经济”要求设计的形式更具有视觉性和视觉快感,从而使其更具备消费的潜力。同时,产品的形式被赋予更多人性化的视觉感受性和个性化的视觉体验性、功能提示性、意义象征性。产品作为体现个人身份、地位、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媒介,形式本身除了其能指外,更包含所指①的涵义。而事实上,当代大量商品的形象意义或象征价值远远大于其实用价值,设计的视觉形式要素成为表达、创造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手段。
  相应地,当代产品设计的内涵也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功能的涵义扩大,其所指意义被强化,设计的情感体验功能被重视,设计的个性化功能被突出。对于传统设计来说,功能和形式通常是确定的,尽管任何产品都有辅助功能,但筷子主要是用来吃饭的,杯子主要是用来喝水的,椅子主要是用来坐的,它们的功能在设计之初就被注定了。但现在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些设计师赋予产品的用途以开放的思想,它们的用途可以由使用者来定义。比如,日本庭院设计师浅野泰弘(Yasuhiro Asano)将伞架做成冒雨回家的伞滴落飞溅的水滴形状。伞架形如花朵,使用者既可以将它作为伞使用,也可以当做花器把玩,还可以用来陈设文具,甚至可以当做一件工艺品放置家中。现代的很多设计甚至无法从外形上分辨功能,两者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模糊,形式服从功能的信念在失效。椅子看起来像一片树叶,飞行器像一只大鸟,榨汁器像个天外来客。形式难以说明功能,功能未必局限于一种,设计的涵义变得难以捉摸,意义变得暧昧不清。
  二、用法即意义:设计的意义与考量标准
  今天盛行的人性化设计概念遵循着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它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设计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某个方面,其意义按照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观点,是几种关系的合力,是在特定的时代、社会、人文环境和空间中的一种网络。实用、技术含量、艺术性、市场、经济价值等都在这种网络中被调配、衡量、呈现以及变化。所以,很难说有一种确定性的意义。
  用法即意义。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当代设计的意义。借用维氏的理论,设计的用法即设计的意义或者说设计的意义即设计的用法说明,不要问设计的意义,设计的意义即是设计的用法,这是对“设计的意义是什么”的问法的否定。正如维氏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追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追问设计意义背后的实体,这将意义简单化和绝对化了。设计就是用设计语言进行游戏,设计的意义就在于设计的游戏性,即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性来确定设计的意义。同一件产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会具有不同的意义,设计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等都将由此而被定义。从这个角度而言,设计的意义具有日常性、实践性、场景性、不确定性,即难以把握的变化性或动态性,而追求设计统一的本质和意义也变得非常虚幻。
  按照维氏的理论,设计是用设计语言进行游戏,而游戏没有本质可言,但都遵守规则。大量产品之所以被判定为实用的、美的,不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而是它们具有相似点。这种相似点不是由本质所统率,而是基于规则的一种“家族相似”②。按照维氏的观点,规则尽管在先,但遵守标准和规则是一种实践,设计是在设计游戏当中掌握规则的一种活动。实际上,设计也是在设计游戏中掌握并调整、制定规则的活动。正是在参照和掌握规则的基础上,在规则或诸多考量标准的约束下,设计产品具备了家族相似点,即它们符合了某些生态考量标准。
  设计被要求是创新的、以人为本的,而无论创新以何种表征出现或设计是否以人为本,其生态性考量都是保证其意义的根本标准。这种所谓的生态性也是几种关系合力的结果。概括而言,这些关系或考量标准主要包括:社会生态考量、自然生态考量、人性生态考量。这些标准与设计的语言运用一样,具有特定情境性和变化性。
  1.社会生态考量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当代设计借鉴了文化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和方法,其中包括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活动,其中涉及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它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人类整个行动系统包括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社会的结构单位包括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设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或一个社会性的小系统,同样要综合考虑和协调诸多相关结构单位的关系,这些结构单位的属性取决于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结构单位的关系,设计与它们的关系也体现在特定的语境中。
  恰如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的价值就在于符号在系统中与其他符号的关系,符号受到系统、系统要素、系统规则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符号的实质在于它的具体运用性,只有在具体背景和场合中被接受,它才能获得现实性,并且其意义随着背景和场合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设计也是设计师存在的意义。因为意义的不确定性,设计符号也具有生成性,传统上既定的、经典的设计语言、符号、手法、模式等,在当代设计语境中被转换、组合,被创造性地重新应用,成为适应并符合现代生活情境的有意味的符号,同时也包含和体现出使用者自己的个性策略和设计品位。因此,设计需要在符号――实践、表达―――反馈、个性――环境的二元关系中思考与实践。设计的社会生态考量,指的正是合理的设计是建立在与其他系统的和谐关系、保证社会中诸多因素和结构关系的良性循环运作这一社会生态基础之上的。
  2.自然生态考量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带给人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从强调技术进步到重视尊重自然,这一转向意味着一种迟到的反思和觉醒。低碳、环保、绿色虽是当今设计界的流行词,但至今仍停留在较“新”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消化吸收、实践化和生活化。城市、设计中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生态问题,比如,城市污水、垃圾的泛滥和污染,城市自然景观的狭小、交通堵塞等。就整体而言,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并不合乎自然生态考量的标准。
  根据设计意义取决于其用法,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产品与相关的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保证三者在和谐统一基础上的共同发展的设计,才是合理的设计。基于产品的环境属性,需要在设计时遵循自然生态的准则,即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设计活动。这需要在设计的全过程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设计、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处理),将重视产品的环境属性作为设计目标。同时,考虑并保证产品应有的实用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成本、美学价值等。具体表现为:避免使用在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材料;在设计、生产、使用中节约、有效利用原材料与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所设计的产品保证维修的简易和升级,从而延长产品的有效寿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示消费者减少环境污染。
  荷兰新锐设计团体Droog Design的设计自始至终冠之以“资源回收”的理念,他们的设计不完全以制造为目的,而是在设计时就考虑原始物品的使用价值,尽力延续产品的使用寿命。比如,他们1999年为Oranienbaum设计的橘子饼干和包装盒,他们在盒内附赠橘子的种子,很多人在食用饼干后,就会很自然地将橘子种子种在包装盒里,从而延续了包装盒的生命,使包装盒更富有自然生态意义。日本设计师早川贵章(Takanori Hayakawa)设计的植物利用太阳能吸取能量来生长,并且在夜晚还可以发光用以照明。人们对这种感性设计的使用一方面有效地节省、利用了能源,一方面也可以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3.人性生态考量
  当代产品设计表现为物质性产品设计和非物质性产品设计的并存。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从以往主要解决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工程技术设计,转向人与物质(现实的产品)、人与非物质(虚拟的服务)之间关系的设计。
  穆尔在他的《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一书中指出,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对以赛博空间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使设计的涵义扩展、难以把握。非物质主义设计正是基于现代的信息技术社会,非物质设计主要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是与新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相匹配的一种设计方式,即关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设计。鉴于此,产品设计的成果并不一定以物质性产品的形式呈现,它甚至可以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制度、一种服务或一个过程等。非物质设计的特点之一是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以及回收产品的全过程。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产品和使用产品,并按服务量付费。整个过程是以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与物质性产品设计相比,它更强调设计的服务性和共享性。非物质主义的设计模式也可为受限于材料和技术的物质性的产品设计提供借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消费者先占有产品而后使用带来的弊端,以创造更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即更人性化的设计。
  根据当下的设计现状,当代设计本质上就是通过发现问题,如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不方便的操作界面、不合理的使用方式、不全面的服务措施、非人性化的道德价值观等,通过创意的方式加以调整、转变和解决,旨在保证人、产品(或某种服务)和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创造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按照用法即意义的理论,符合人性生态考量标准的设计或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关注的是人的全面需求和需求的具体性:从身体到精神、从整体到个体、从整体的知觉感受到瞬间的直觉体验。无论是物质主义设计还是非物质主义设计,感觉、想象、体验、直觉、自由、自我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被重视,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瞬间性、随机性、虚拟性、非逻辑性等非理性特征成为设计中的突出现象和特点。比如,微软2010年发布的Xbox 360的体感游戏套件Kinectz正体现了这一特点。玩家借着屏幕下方传感器侦测自己的身体手势动作,不必拿遥控器,通过身体四肢的动作就可以操控游戏主角,玩家仿佛是游戏屏幕里的一员。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设计的恍若外星人的榨汁器,因为陌生感而避免了审美疲劳,带来新奇的刺激和吸引力。这种间离效果重新定义了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更关注了人的视觉需求。
  在当下的共时性大众文化中,高技术惠顾了分布在不同角落里的人,人们在感到满足和幸福的同时,也遭遇了另一种程度的失落和孤独。于是,人们渴望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现代设计中由微电子产品导致的外观“黑匣化”而引发的“产品符号学”③“产品语义学”研究、网络界面设计中出现的由软性思维④主导的软性设计,正是试图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建立平衡、保证设计人性化和意义的努力。时代情境的变化和设计专业本身的发展,使产品的情感价值和象征意义被愈加重视,即其在使用时的所指意义被强调和突出。正如设计师卡里姆所言,人们呆在电脑屏幕前的时间越长,他的咖啡杯的外观就显得越重要。物也需要被赋予情绪、情感和人文内涵,就像使用者处在变化中的情绪和体验一样。特定情境下由产品所传达的哪怕毫不实用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体贴和关怀也许犹如雪中送炭,适时地温暖了一些人的感觉和心情。而这微小的甚至微弱的细节化的触动,就可能令他们长久难忘。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产品是否实用和有意义,有赖于特定的语境和特殊的心境。意大利上世纪80年代的激进设计团体孟菲斯(Memphis)已经非常明确地指明了现代人对于设计不同以往的需求,基于此,他们提倡设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很多设计毫不实用,形式怪诞、夸张,充满戏谑手法、调侃意识、幽默趣味,将比喻、隐喻、象征、类似等手法综合于设计中。他们的创意赋予设计界一种新鲜另类的设计气息,也启发以后的设计师认真思考如何判定设计的意义以及如何加以呈现。
  设计的用法即设计的意义或者说设计的意义即设计的用法,说明了对于设计的评价与考量必须基于特定的环境以及环境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特性,任何脱离具体存在情境的设计意义都是无效的、无意义的。
  注释: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意义载体)和“所指”(概念或意义)。能指是表达其他事物的事物。所指是能指所表达的事物的概念、意义。“能指”和“所指”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指出,符号包括能指与所指,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②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游戏。一个语词的意义不在于其对应的实体,而在于其在特定的语言游戏中的规则。但他没有完全否认各种语言游戏中的相似性(例如象棋与围棋虽然是不同的游戏,但都是棋类游戏)即“家族相似性”概念。
  ③产品语义学、产品符号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使产品的使用功能更加明确。操作界面简易方便,产品以其情感象征功能和价值而与使用者发生互动和交流。
  ④相对于硬性思维,软性思维更强调全面看待问题,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软性思维重视人思维的跳跃性、不连续性、发散性、非逻辑性等,关注联系、想象、直觉等感性化因素。这种思维给设计师和使用者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大的选择范围。软性思维重视人思维中的非逻辑性、联系、想象、直觉等感性化因素。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