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三性合一【语文选修课也应三性合一】
 

三性合一【语文选修课也应三性合一】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8:07 影响了: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构建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我们认为这“三性”是选修课这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也应是这种课型具体实施的旨归。   但遗憾的是,现阶段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却与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初衷大相径庭。
  1.选修课消失了教师的“时代性”意识。
  内容决定形式,选修课程本来具有的“时代性”的教学内容,要求有与之相应的“时代性”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时代性”意识大面积被“高考”意识所取代了。选修课中的文本被当作现成的文段阅读范例,赋予了其丰富而典型的考点意义,而“时代性”的东西则被无情地打入“冷宫”了。
  2.选修课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性”权利。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也就是说,选修课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必须把重点放在“选择性”上。
  事实却是,在教完必修的五个模块之后,我们的选修课是怎样铺开的呢?或是根据学校的传统,先上什么,后上什么,早有顺序;或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期末考试说明,揣测其中的“考试风向”。如此一来,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也就只能存在于“课程标准”理想化的文字表述中了。
  3.选修课僭越了必修课的“基础性”地位。
  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结合。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语言学习无处不在。过去有学者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在很有道理。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在教授选修课时也得像教授必修课一样“无微不至”“精耕细作”,让它承载过多认字、积累词汇、训练写作等“基础性”的任务,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啊!
  但实际的操作却是,选修课成了一门由一线教师重新“选取”的必修课,为高考这主子继续摇旗呐喊。
  “选修课”本来“根正苗红”,如今却“三性”都有所缺失,甚至沦为高考的附庸、棋子,这是很多人所不想看到的。但事实就是事实。那么,面对如此状况,我们该如何处理选修课的教学,发挥这种课型的最大功效呢,我们的看法是:选修课,也应“三性”合一。
  一.让选修课的教学串起“三性”的“珠玑”。
  选修课教学应是对必修课教学的补充、深入。补充,也就是说选修课要补充上必修课所欠缺的知识、概念等,这样就能和必修课形成互补关系,进而形成一个整体,以完备学生的知识体系;深入,有些知识、内容是必修课中已经有的,但是显得很浅薄、不够深入,这就给选修课留下了施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选修课上得深入一点,使学生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学得彻底。这对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而原先散存于必修课中的“时代性”和“选择性”的东西,也可通过相应的选修课文本的教学,使之串联起来。因而,选修课的教学不能像必修课那样一篇一篇来上,而应使整个教学立体化,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立体化、能力结构立体化、情感体验立体化,使“三性”始终贯穿其中。当然,这就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对现有的选修课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组合。
  例如在上粤教版选修四《囚绿记》这一课时,我就针对题目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题目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关于“囚禁与自由”,你如何理解?这个话题让你想到现实中的哪些事情?由于“囚禁与自由”这个话题对于学生来说,范围过大,我于是作了如下的提示:1.囚禁是不开放,专制的,扼杀生机和创造力的。2.囚禁更指思想,观念,情感。3.冲破家庭的牢笼,走向广阔的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4.打开传统的藩篱,拓展自由的思想空间,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5.给我们一双自由的翅膀,让我们自己去飞。6.我渴望被囚禁……修辞的问题,是为基础性服务的,而对“囚禁与自由”问题的探讨,很显然关注了选修课教学的时代性和选择性。这样的教学,我们无法在“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找到具体明确的要求,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却无论在考试中,还是实际生活中都是受用无穷的。
  二.让选修课的教学激起教师的“人性”。
  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来说是对其综合素质的考验,教师的“人性”――良好的道德本质、自由独立的人格等都在考查之列。而这样的“人性”,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构建所体现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无疑是暗合的。人之良好的道德本质是为人之基础,而自由独立的人格,则体现了人之选择,也是时代所呼唤的人之品行。
  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一本道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前愈来愈小。他们的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而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真正完成新课标的“育人”任务,教师就必须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我们教师怎样才能具备选修课教学的“三性”所需的自由独立的人格呢?我们觉得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所谓学会做人,指的是学会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选择了教师我们就选择了做一个爱学生的人!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然,爱心是不应有矫情的,矫饰的爱心已经不是爱心了!什么时候我们能以宽容的善心、无暇的童心、平等的眼光去考查学生的言行举止、考试成绩时,我们离一个优秀教师的距离或许就不远了。
  所谓学会学习,指的是学会用科研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要学会请教,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写作。
  三.让选修课的教学唤起学生的“新三性”。
  高中语文课程的构建所体现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能因为要体现时代性便放弃基础性,同时也不能因为要照顾学生的“选择性”便放弃基础性和时代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强调基础性而不顾“时代性”和“选择性”。做到“三性合一”才是我们想要的。而这“三性合一”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唤起“新三性”。
  所谓“新三性”,即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自主、合作和探究,我们在必修课的教学中也强调,但是其对于选修课教学来说,则更为重要。选修课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主动去合作,主动去探究。而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体验“时代性”、“选择性”和巩固、完善“基础性”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唤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呢?我们觉得可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其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也就是在上选修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想、自说;教师加强导读提示的“前期”工作。课堂时,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它可以使得选修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我与地坛》,读书,可以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群进行朗读或默读;成果展示,学生可用朗读书面材料的方式,也可用写作实践的方式,更可利用电化手段演示。而课后布置作业时,允许学生在布置的作业范围内选择作业。
  其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温家宝总理指出:“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而一个班集体可算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选修课学习的小组合作也要体现公平,可采用“优等生带领,中下生优先,外向同学鼓励,内向同学优先”的原则,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也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使成员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最终达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标。
  其三,遵循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规律。在选修课上开展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小组内部的交流活动以及小组探究成果汇报等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要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合作氛围。努力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求成和仅限课堂;二要鼓励学生对选修课的每层目标(知识点)大胆地联想、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不要急于得出结论;三要给学生以探究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差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另外,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以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为主,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探究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面对现阶段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出现的“三性”都有所缺失的状况,我们认为,选修课不能仅仅体现出“选”,更应注重如何“修”。教学时,要串起“三性”;根本上,我们教师必须“修”好与“三性”相关的“人性”;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为唤起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使他们达到应有的学业水平,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健康人。
  
  何艳强,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本文编校:老 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