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_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_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8:37 影响了:

  [摘 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方式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率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正确认识和明确好课的标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开拓思路。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为视角,阐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58-0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顺利进行了四个年头,在这期间,我们研训员为了每一次培训、每一次研讨活动的成功举办,可以说费尽了心血。新课程对于我们来说,同样也是需要从头学习,需要边实践边研究的。正因为有我们不懈的尝试与探索,现在不论走到哪所乡镇中小学,都不难发现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上的明显变化,师生参与课改的热情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是,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达到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面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真穷,教师真苦,课堂教学真有问题”的现象,我们不得不再作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今年暑期,湖北省长阳县教育局针对“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精神,明确提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广大教师对乐教乐学,轻松愉快,高效低耗的教学模式充满企盼。研训员作为教学的研究者,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者、帮助者、服务者,要努力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搞好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了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也就达到了课改的一个根本目的。因此,尽快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效或无效问题,帮助教师寻求一条轻负高效之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不得不再次追问:有效教学的必备要素是什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又是什么?对此,我们必须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多视角、多层面审视这些问题,并对我们已司空见惯、貌似合理的教学常规和行为予以深刻的反思。
  
  一、多视角多层面认识“好课”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1.能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就是好课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一节好课的标准:一是有意义的课,即充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扎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就是有效的课。现在课堂上普遍存在一些 “表面繁荣”,教学手段“先进”,形式花哨。就科学课来说,经常是“议论声、争辩声、操作声,声声入耳”,看起来似乎热热闹闹,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做这些活动,要观察哪些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怎样解释或者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就是无所得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有偏差。要知道,常规教育是课堂教学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放任的教育是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曲解和亵读。在2007年7月中旬《科学课》杂志社举办的福建武夷山全国小学科学教材教法研讨暨科学考察活动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室的黄主任在研讨会上以课标的修订为话题,介绍了新课程标准将把科学概念和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将原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修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有利于扭转现行课标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盲目的、无意义的探究现象,从而使科学探究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纠正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2007年,我县组织了以“在科学课堂上如何开展有效性探究”为主题的系列研讨活动,为追求真实的课堂作了一些尝试。通过教师论坛、专题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引领,让科学教师明白,科学课应以“活动-体验-表现”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同时也让他们弄清楚自己作为科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那就是要培养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努力寻找证据,积极探寻身边的自然现象、变化和规律,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中获得较为全面的科学素养。只有教师先弄清楚科学课的特点和主要任务,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质疑和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这也正是课改专家们所倡导的。
  2.能把学生真正“卷入”的课就是好课
  一线教师对好课的理解是怎样的呢?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了解到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提问精简恰当,适时运用媒体,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整堂课从“引入”到“过渡”再到“高潮”最后到“小结”,可以说无可挑剔。但我认为这样精雕细刻的课未必是好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许多教学环节只是追求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形似”,而不是“神似”。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什么?学习效果又如何?很难说清楚。一节好课,应该能把学生真正“卷入”到教学之中,能看到学生生气勃勃、积极勤奋、专心致志地与教师合作,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研讨应对自如,能有把握地了解到学生学到了什么,从而使教学过程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互补,不断完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平时,我对小学科学常规课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的:一是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状态;二是教学目标的把握;三是看是否符合科学课的特征,即尊重科学证据,符合科学逻辑,有质疑的精神;四是是否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求教师做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只要是教学内容完成得好,学生学到了真正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这样的课,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面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极为不稳定,学科骨干少而新任科学课教师又难于胜任的现状,我一方面鼓励科学课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开展“手拉手”研修活动,一方面组织教师参与学科研修沙龙、网络在线研讨等活动,为学校、为教师尽力搭建研学平台。但多次下乡听课,使我越来越感到任重而道远!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视导中,我听了一节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任课教师是刚从中学到小学的,是第一次接触科学课,他不了解科学课的特点,不清楚在科学课堂上怎样落实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不准确,整堂课仅仅就书上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了一番观察与讨论,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也缺乏思维训练活动。这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编者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安排教材内容的。这一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对空气已有的认识,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使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它属于综合课型,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可惜的是这位教师没有这样做,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课前和课后也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搜集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是不可能将学生卷入其中的。
  3.能把学和玩整合起来的课就是好课
  毋庸置疑,我们的课堂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那小学生对好课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我从与学生的座谈中了解到,就科学课来说,他们所期待的好课就是既好玩,又能学到东西。这一点我们是能理解的。儿童天性好玩,他们希望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希望老师能把课堂和玩整合起来,在玩中学。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主张的: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但想一想我们的课堂却往往是老师讲授的多,学生理解的少;老师教的多,学生发现的少。为了践行卢梭的理论,我有意安排了一些活动来引导老师们朝这个方向努力。
  2007年4月份,我在高家堰镇组织了一次全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安排了四节研究课,其中庄溪小学唐永胜老师上的《力在哪里》一节,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这些活动如螺旋式上升,层层递进。第三个活动“争金夺银弹棋子”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个活动唐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科学课上不能说我知道了就行了,得弄清楚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玩过弹棋子游戏?(学生举手)哦,这么多同学玩过,怎么玩的?还想不想玩?
  生:想。
  师:好,我们就来玩“争金夺银弹棋子”的游戏。大家听要求。(师将“游戏规则”用小黑板挂在墙上)。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尽快到达终点?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到游戏中去验证自己的预测。
  这下学生可开心了,一个玩一个当裁判,再互换角色。五分钟后,教师开始统计到达铜、银、金牌的人数,拿金牌人数最少。最后老师让学生交流玩中的体会。有的说,弹棋子的时候要注意用力的方向;有的说,要想尽快拿到金牌,每次都要注意用力的大小、部位、方向和时机……那节课学生真是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这样的课,我认为是成功的课。它的成功就在于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玩中学,学中玩,领会科学的乐趣,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上,教师将比较抽象的“力”这一概念以活动的形式,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效率很高。
  
  二、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研训员,自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过一些培训,也组织了好几次教师培训,聆听过一些专家的讲座,也反复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参与过鄂教版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也指导过不同级别的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同时还听了不少外地的观摩课,我越来越觉得要达到专家们所构想的、孩子们所期盼的那种理想的、有效的常规课堂,必须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因为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航标。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教”不重“研”;重“教”不重“学”;重“灌”不重“效”;重“记”不重“思”;重“知”不重“能”等不良教学行为,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悖的。因此,只有教师真正转变了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首先,要树立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节课,如果教师只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完成情况,只在乎板书是否完整,只关注媒体运用是否正常,而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收获,这样的教学往往是只有“教”而没有“学”,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其次,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课的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为他们及时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建议。9月底我在李家湾小学听了一位老师的《空气里有什么》这节课。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科学课。在实验设备不配套、实验器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老师指导学生用去底塑料饮料瓶罩住蜡烛,并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瓶子。学生动手操作后认为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是很少,并且通过讨论,学生知道是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接着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拧紧瓶盖,蜡烛会不会熄灭、水会不会进入瓶子里去?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的经验,都认为蜡烛会熄灭,但水不会进去。为了验证猜测,老师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蜡烛慢慢熄灭,一部分水涌进瓶子里去了。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莫名其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全班六个小组有五个小组实验成功了,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不时发出惊叹,可是还有一个小组实验失败了,这个小组的同学非常沮丧,他们多么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与点拨,然而,这位老师当时考虑的可能是教学进度问题,没有给他们以指导,甚至连课后补做的机会也没有给,就让学生进入到讨论环节。虽然学生后来知道了这一现象是由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造成的,但那个小组的同学仍不免有些遗憾。这让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心中时时要装着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
  再次,要将知识灌输转变为 “学会学习”。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教师要解放思想,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规律或发现问题,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点金之术”,要通过启发使学生回答出一个个难度更大的提问,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这些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研究,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创设一些轻松自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之外,还要研究教学方法,特别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曾经在一次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中,看到有一位参赛教师采用“轻松‘小品’,趣味导入”的办法教授新课,使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轻松透彻,这样的教法就很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位教师上的是四年级《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开课之初,授课教师一边取出玻璃杯,一边介绍:“这是一只干净的杯子。”他又取出矿泉水,“这是一瓶矿泉水”。接着,他把矿泉水倒进杯子里,“杯子里的水能喝吗?”学生刚准备回答,教师已经端起杯子,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口――“味道好极了!”(学生先是惊诧,继而轻松地笑了)。接着,教师在杯子剩下的水里滴入墨水,问:“这杯水还能喝吗?”(生:“不能。”)“为什么?”(生:“水被污染了。”)
  教师说:“‘污染’一词用得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和污染有关――《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科学课的内容是严谨的,但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鲜活的。就象上述案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那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并通过“污染”一词,悄然揭示了课题,学生一下子就被融入到教学之中了。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最大范围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人格塑造。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和体验,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有效的课堂不像工厂生产产品那样要求整齐划一,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作为研训员,我们应尽力解放教师的思想,帮助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正确解读新课程理念,正确认识一堂好课的标准,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包办,多一些民主;少一些讲解、分析和总结,多一些引导、点拨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以一颗忠诚、敏感的心,去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地发现,从而在更为全面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
  最后,我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史根林.新全球化时代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之思――从基础教育课程民族工作者说起[J].基础教育参考,2006(4).
  [4]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严卫林.谨防课堂提问中的“虚化现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6).
  [6]陈永仑.优质课评选中的点滴启示[J].科学课,2005(12).
  作者单位 湖北长阳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吴国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