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借力名企,职业教育扶摇直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借力名企,职业教育扶摇直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1:33 影响了:

  2010年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之一就是多地高铁的相继投入营运。高铁,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符号,它自出现伊始就已经肩负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任。泛长三角经济圈作为华东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圈内各城市之间被拉近的,不只是旅途和沿途的风景,更是资源的共享,是人才的互通。
  2011年初春,又一轮找工作的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在浙江省杭州市城站火车站,许多年轻人用脸上难掩的兴奋遮盖了风尘仆仆的疲惫,他们有来杭州务工的,有来城站火车站中转的,还有被企业高薪聘请的技能人才……别看这些姑娘小伙们年纪都不大,他们中的很多人可都是在著名企业里经受过百般磨砺的技能新星,作为未来竞争的重要筹码,技艺娴熟的他们早已被众多企业盯上,成为本地乃至外地企业竞相争抢的技能人才。而这,正是浙江省职业学校持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来所取得的令人欣喜的成绩。本期特别策划以浙江省各职业学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切入点,选取了几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学校,剖析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沿革。
  
  浙江省中职技能大赛打出“校企合作”组合拳、各校组建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星火燎原等都是浙江省近年来着力推崇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新模式。“做中学、做中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投入。“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为此,浙江省各职业学校充分重视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人才开发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展开深层次合作,不断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更为区域间的人才流动贡献了一方之力。
  
  临安市昌化职业高级中学: 在行动中迈向理想
  
  千年古镇的沧桑与厚重印刻在昌化职高的脸颊,让这所群山掩映中的农村职高更增添了几分文化的古朴韵味。现代化的建筑巍然挺立,无声诉说着近二十年来昌化职高的奋起与超越。执校企合作之牛耳,昌化职高在“技能立人”之路上走得铿锵有力、斗志昂扬。
  主动接轨长三角,她致力于成为沪宁杭现代服务业中心的人才基地;探索生产性实训模式,她架构起名校与名企之间的技能人才沟通桥梁;依托两轮驱动发展思路,她不断整合专业资源以凸现其服务功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谋略、立足浙皖的宏伟蓝图,昌化职高所呈现出来的发展姿态令人刮目。
  引企入校,人才高地初始成
  作为杭州的腹地,临安近几年积极融入长三角大经济圈,发展势头有目共睹。昌化职高更是依托杭州“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发展思路”,整合教学资源、开展校企合作,以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人才基地的打造为目标,践行着“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路”的承诺。
  职业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繁荣休戚相关。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昌化职高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机电技术应用和旅游商贸两个骨干专业。为了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昌化职高积极与企业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引企入校,将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作为精密元器件行业的骨干企业,杭州华通公司是昌化职高志在争取的合作伙伴之一。学校与华通公司制定了全方位的合作计划,以“华通班”的组建为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入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资金设备支持,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生产实践、感受企业文化。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见证,通用培训教本《单轴纵切自动车工工艺学》为培养精密元器件生产操作工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知识架构。
  “人机1+1”合作、来料代加工等生产性实训、“名校+名企”的办学机制、“5+2”校外实训之路……在引企入校的探索过程中,昌化职高群策群力,提出了多种人才培养及校企合作模式。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下,杭钢、杭发、外婆家、黄龙饭店等一批声名显赫的企业都已经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多措并举只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这些学生毕业以后都成了抢手货、香饽饽”,程本福校长高兴地讲起自己的学生眼神里流露出了欣慰与自豪。
  教学改革,专业技能终练就
  追本溯源,职业学校以培养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指向,因此,改革教学模式、调整实训制度成为近两年昌化职高努力的又一方向。在昌化职高近7300多平米的实训大楼里,随处可见繁忙的“生产场景”:一楼数控加工中心,二楼机械实训中心,三楼电子电工实训中心、四楼旅游服务实训中心,29个实训室、近千万元实训设备让学生在仿真工作环境中提前感受企业氛围。不仅如此,昌化职高还开设了多种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此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强化他们的专业技能。而《车工实训教程》《PLC实训教程》《景点导游实训教程》等一系列校本实训课程的开发,也是昌化职高推行“技能立人”之策的重要举措。
  遵循着“机器不停、学生轮岗”的原则,昌化职高推行了“4+1”模式,4天理论学习、1天技能实训,通过增加学生实训时间来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术操作的熟稔程度;结合旅游专业的特色需求,昌化职高首创了“5+2”校外实训之路,5天在校学习,2天到景区实训,通过与浙西大峡谷旅游公司的合作培养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专业性。
  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切入,昌化职高不断拓展其办学规模,提升发展后劲;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旨,昌化职高持续延伸其行业触角,扩大发展平台。正如昌化职高所推崇的“愚公精神”所昭示的那般,学校的发展脉络虽然坎坷不平,但却精彩绝伦。
  
  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 量体裁衣塑英才 校企共谋赢未来
  
  2010年12月24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人人祈福的圣诞前夕,亦是让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的莘莘学子为之振奋、学校教师颇感欣慰的一天。尽管外面飘着蒙蒙细雨,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却在会议大厅里进行得如火如荼。
  台下,各大专业的学生穿着笔挺的工作服,分专业列队端坐着,年纪尚小的他们,脸上已隐约透露出了职场虎将的成熟与稳重;台上,学校各级领导、企业代表纷纷致辞。在聚光灯的光环下,签约仪式现场气氛热烈,学校领导与企业代表在合作协议上落笔签名并握手相拥,经久不息的掌声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个一年一度举行的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2010年的尾声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专业按需设置,校企无缝对接
  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座落于风光旖旎的上虞市城北新区。这个拥有二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直开展得有声有色。 “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利益共享、各取所需,学校从根子上改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层次不理想、岗位晋升与可持续发展空间有限等尴尬的生存状态,企业也从校企合作班的‘人才库’里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员工,保证了持续发展。” 顾钧钟校长向我们娓娓道来。
  顾钧钟校长对校企合作如此透彻的见解,也从侧面印证了学校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所倾注的诸多心血:以产业为指引,根据行业发展方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提供课程“菜单”,以此来构建“校企办学零距离、学生培养零投资、学生就业零难题”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强有力的举措,宛若一道道助推剂,加速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让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默契。目前,该校与卧龙集团、春晖集团等17家浙江省大型企业联合推出了冠名、订单、半工半读三种办学模式,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选择和需求,确定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及班级数。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企业两大平台各显其能,共筑技能人才高地。
  产学研一体办学,校与企合作共赢
  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长期与诸多企业保持着密切深入的合作互动,成绩斐然,令人称道。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表面光鲜的背后,渗透着校企领导及员工的心血及汗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的成果日益丰硕,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则更为其锦上添花。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学校与企业联手打造的实训基地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去年,我们与浙江阳光集团、上虞高新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建成‘阳光电子教学工厂’‘高新机电教学车间’,并整套引入企业生产流水线与工艺流程,承接产品加工,这样一来,教学与生产结合得更紧密了。”侃侃而谈中,记者感受到顾钧钟校长的意气风发。
  工学交替、教学工厂和研发中心,在校企合作日益深入的今天,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机电、电工电子专业的龙头优势,建立了机电技术服务中心和电子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部门“量体裁衣”培养人才,并积极提供产品研发等多项服务,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实现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配合”的远大目标。
  以就业促创业,建设地域特色产业
  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课程设置围绕岗位转、人才培养围绕企业转是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一直秉承的校企合作“四围”原则。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只是漾起了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中的一道涟漪,但学校的最终目标并非如此,以就业促创业,才是“四围”概念的精辟所在。从学校走出去,深入到企业;从企业走出去,投入到创业。每一个阶段,都是休戚相关、循序渐进的。在学校丰富理论,在企业扎实技术,才能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所长,是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学校一直叮嘱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定位自身,谋定而后动。这一举措无疑正契合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壮大地域特色产业的同时,也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如此巧妙的良性循环,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再一次升华了“四围”概念的重大意义。
  如今,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正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覆盖面,实现学校的优质发展。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步入纵深化发展
  
  姚江河畔的西门校区小而精致,校园时而歌声绕梁、时而琴声悠扬,舞蹈教室里幼教专业的姑娘们自导自演,如蝴蝶般以炫目的舞姿名倾宁波;丰山南麓的丰南校区基本上是小伙子的天下了,教学工厂里隆隆的机床声不绝于耳,上午还在认真听讲的同学们,下午便身着工作服、拿着设计好的图样老练地在机器上操作起来。
  分区而治的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如历百年的高等学府般文理科兼而有之,自成品牌。
  “在机械专业的教科研领域中,我们学校被同行们称为宁波市的‘黄埔军校’。其实,近年来,幼教专业、财经专业、计算机专业也各有特色,广受我们余姚百姓的好评。”说起学校的专业优势时,张益文校长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之初,就根据“面向社会做专业、接轨企业强技能、立足市场创特色、服务经济育人才”的办学理念,实施各项强校之举,其中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更使得该校从余姚诸校中脱颖而出,成为余姚市职业教育的一朵奇葩。“2008年10月,宁波市人大颁布《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后,因为有章可循,学校建立了校企紧密型合作的长效机制,被评为宁波市‘211校企牵手活动先进单位’。”张校长介绍道。
  协会助力发展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得益于机械专业和幼教专业的发展,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已经成功升级为余姚市工业模具协会、余姚市舞蹈家协会副会长单位;在这些协会的牵线搭桥下,学校又与宁波杰仕达、美灵、威博乐、三力等公司,余姚市机关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从而让学校的专业更显优势。
  “除了帮助我们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各协会还经常牵头、组织召开相应专业的研讨会,让我们及时解决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各种瓶颈。”学校办公室的汪文君主任感慨地说。
  2008年3月,在余姚舞蹈家、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学校召开了“幼教专业发展研讨会”,协会正副会长、秘书长、16位幼儿园园长在研讨会中各抒己见,为学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2009年8月,在模具协会、中国塑料城管委会的牵头下,学校召开“模具专业建设研讨会”,由协会会长、管委会主任、各企业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团,共同把脉模具专业的未来建设,提供了令模具专业持续发展的各种良方。
  这样的研讨会将会成为学校的常态工作,一年一度交替进行。张校长说,“担任职高校长16年, 一直被余姚企业家的助教精神感动着,社会人士都主动关心学校的发展,作为校长,没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
  特色工作涌现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在“善假于物”的同时,也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以更为新颖的形式、有效的方略助推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
  2009年,学校的“校企对抗赛”一战成名。当地的机械类企业推举出51名一线职工,而余姚职技校则挑选21位师生,就钳工、普车、数车、数铣四个领域同台竞技。经过理论考查、动手操作两个方面的角逐后,学生们的优异表现让老职工们啧啧称赞。“这场竞赛之后,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时候,小小的成就感就是学生进步的最好动力。”这种对抗赛当月就被余姚市总工会采用,以“余姚市校企技术技能系列竞赛”的形式推广到全市,每学年举办一次,成为企业界和职高学校的盛事。
  “校企合作走向纵深化后,两者的责任担当是相互的。学校也在思考以更多的形式去服务、回报社会。”秉持社会责任感办学,自2007年起学校面向社会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办工学结合班。由于声名远播,今年,宁波中宇房地产有限公司主动联系学校联合办班,为学生提供全额赞助,冠名“中宇爱心班”。
  教学改革长青
  “校企合作能够纵深发展,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参与度和热情。”余姚职技校的教师把深入企业车间,了解行业需求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每年暑假,机械专业的孙动策、王铁军等教师总会坚持前往余姚三力塑料模具厂、威博乐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学习考察、实践锻炼。他们寻找到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后,决定编写数控车削实训教材,课余时经常向企业师傅详细询问、记录生产工艺流程,又与他们一起研究了上百张图样和几十种生产样品。教材一经出版就被评为余姚市优秀校本教材一二等奖。
  如今,学校的教师从余姚中小企业的典型产品做起,实施项目产品化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渗透企业新的用人标准、规章制度。“当教师们掌握了企业、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工艺后,就能真正实现‘教室车间化、教学生产化’的目标。”张校长对此显得成竹在胸。
  
  奉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特色化建设
  
  当一场载歌载舞,集小品、朗诵、相声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大型文艺汇演在奉化市职教中心学校的报告厅落下帷幕时,2011年的新年钟声也悄然响起了。有别于其他学校组织文艺汇演的耗时耗力,奉化职教中心却显得相对从容。无论是Hip-hop还是民族歌舞,幼教专业的同学都能精彩呈现;美术和数控专业的同学们承揽的是舞台布置和雾效控制的活儿;演员们的服饰则是服装专业的同学平日里的作品……
  台上的这场精彩演出无疑是奉化职教中心台下几十年教学之功的浓缩。
  2008年4月,服装、旅游、机械、电子四个专业被确定为奉化市首批重点专业,而除了旅游专业以外,其他三个全是奉化职教中心的主干专业。承载着殊荣和重压,莫国定校长说:“我出任校长一职,有信心也怀着担忧。信心在于学校创办二十多年来的积淀,担忧则源于盛名之下,如何让学校更上层楼的思考。”
  思考中的莫校长先做调查研究工作:中层干部开始经常性地考察、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教师们开始征集在校学生的各种建议、跟踪调研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几轮工作下来,莫国定校长“以优质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在全校师生中“扎下了根”,相应产生的“学校特色化建设”方案也在教学改革、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学校管理等领域中同时展开。
  “特色不是凭自我感觉是特色就成特色了,它应该具有社会影响,得到社会的公认。”对于学校特色的界定,莫校长曾不止一次地做出这样的解释,“特色,之于学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开拓和创新。”
  专业拓展:链条式设计服装专业
   奉化职教中心的前身是创办于1982年的宁波服装学校。1997年12月,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视察学校时,当场题词“服装强市的人才基地”,一时成为美谈。
  “家底再厚,如果不开源,也会坐吃山空。”不得不承认,二十多年来,学校的服装专业因为起点高,发展遇到了瓶颈,莫校长上任之初就针对服装专业的建设发展专门组织研讨会。“专业链”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服装专业教师们研习、实践的主课。专业设置以“链条式”为线索组成有机整体,就意味着学校必须主动关注原有专业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并了解它们的需求,进而培养类型多样的人才。
  基于这样的初衷,学校服装部的教师们根据调查出来的一手信息,作了如下调整:保留原有设计、制图、工艺三大热门服装专业,新增外贸与财会等专业,解决服装企业外贸、财务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至此,涵盖“服装设计、服装财会、服装外贸、服装工艺、服装机械”等的链条式专业格局形成。
  专业拓展后,我们也在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上下足了功夫。毕业出去的那些会打样、懂服装CAD、能设计和跟单的复合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今年,张圆圆同学还获得了立体剪裁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莫校长只字不提服装礼仪与展示专业是浙江省示范专业的荣誉,而提及学生的成就却总会滔滔不绝。
  模式创新:名模培养的“H型”模式
  当专业设置一改传统的“供给驱动”为“需求驱动”时,势必会引起教学模式上的相应变革。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授予技能,更得注重学生在人格、气韵、世界观等方面的养成和塑造。
  因为培养了宁波市第一位超级女模、宁波市第一位国际模特、浙江省第一位广告模特,奉化职教中心被百姓誉为“名模的摇篮”。言及于此,莫校长自豪地介绍起学校推出的“H型”形神结合的名模培养方式。H的左右两竖即形体训练与神韵修炼,中间的横杠则为实践活动。
  这种培养方式具体到教学环节就是以丰富的形体训练为教学突破口、以艺术的感悟力为神美训练的核心、以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形神结合的推助器。其中,形体训练要求教师明确内容与要求、讲究方法、重视自身的指导作用,同时落实课时计划与课时比例;而神韵修炼则要求教师加强服饰文化教学,重视健美知识与音乐感的融合,并训练学生的表情;实践活动的载体包括实训基地、校园活动、服务社会和参赛活动等。
  在学校里初习“形神兼备”的服装表演要领的模特们,捧回了一项项大奖。具有中国“优秀模特”、中国十五佳超级模特称号的谢亚男说:“获奖只是对我的一种肯定,这没有什么好骄傲的。”气定神闲的她仿佛神领了莫校长的理念:技能大赛只是学校一个时段内的成绩,而技能培养方式方法,才可能在长期的发展积淀中成为学校的特色所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