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整合地区优势,突显文化特色】突显优势
 

【整合地区优势,突显文化特色】突显优势

发布时间:2019-01-27 04:05:21 影响了:

  高碑店中心小学坐落在通惠河畔。在高碑店出口下京通快速,沿着古典家具一条街向南走不远就到达目的地了。   朴素的学校校门开在胡同里,要不是校门旁边排得满满的荣誉墙以及一块大的电子显示屏向人提示这是一所学校,第一次来访的人很容易错过。然而走进办公楼,就会立刻被浓浓的古典文化气息所包围。古朴淡雅的办公走廊,被错落有致的名人传记、名言警句装饰着。一路走过去,不知不觉地就会被这所学校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感染。
  学校校长孙雪梅美丽、热情。她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处于借址办学,已有75年历史的原校区紧邻古典家具街,更是沐浴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她认为,学校文化的塑造就是要从学校的环境入手,对师生进行耳濡目染式的培养。因此,对孙校长的采访也很自然地就从学校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谈起。
  从地区文化特色中培育校本课程
  据孙校长介绍,近几年,北京市政府正在高碑店地区打造以民俗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文化经济,形成了以民俗园、古典家具一条街、励志堂、国粹苑以及茶楼酒肆为代表的地区特色。这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处于这一环境中的高碑店中心小学如何发展呢?孙校长找到的方法就是文化传承。“这是因为,文化是打开学校与外界壁垒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且学校要发展,靠的也是文化。既然学校周边有这么多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就可以通过学校的课程把当地的文化承载起来。”她说道:“于是,我们开发了社区资源,将它们变成课程,将励志堂、古典家具文化街以及国粹苑等资源单位变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基地,再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体验、反思上传到社会大课堂的平台中。”
  孙校长告诉记者,学校计划将所有的校本课程上传到社会大课堂平台上进行共享。正是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让高碑店中心小学在众多参与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学校中脱颖而出。也正是这些课程资源让学校凸显了特色,加速了发展,提升了文化品位。并且,借助社会大课堂平台,学校能将校本课程资源与信息化对接起来,将学校的校本课程物化为成果,更便于宣传和推广,这对学校的办学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升。
  那么,学校的这些校本课程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通过与孙校长交谈,记者了解到,其实在参与社会大课堂之前,学校的校本课程就已经开始建设了。“最早是在2005年,我们就申报了课程方案。但那时谁也找不到资源,不知道怎么去做。2006~2007年,我们从古典家具和通惠河文化二者中选择古典家具做学校的校本课程。这也是学校最开始的一门课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学校民族文化系列课程。正式结合社会大课堂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是到2008年了。我们结合教师的能力特点,发展了剪纸、高跷等课程。后来,又慢慢地拓展了很多校本课程。现在,学校已有30个门类的校本课程。每个学期学校会对要上的课程进行整体编排。这学期,学校就安排了刻丝、紫砂、茶艺、刺绣、古典家具、匾额文化、通惠河等10门课程。”孙校长说。
  从零起步 逐渐丰富课程资源
  短短几年,学校的校本课程能发展到30个门类,速度是非常快的。孙校长认为这是因为首先把学校的特色定好位了,搭好了框架,课程建设才能按照既定的框架实施,从1门、2门,发展到4门、8门……
  “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自己的老师开发的。学校所有的教师全员参与,由教学主任牵头负责。”谈起校本课程的开发,孙校长颇有些自豪地说:“其实,学校第一个校本课程的纲要就是我撰写的。当时要申报朝阳区课程方案纲要,大家都不会写。怎么办?我说那就我先写,给大家做范本。于是,我根据自己教的音乐学科写了《古诗词吟唱》的纲要。这后来就成为学校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模板了。”
  课程纲要有了,编教材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由于学校的教师们都没有编写过教材,孙校长就和学校的3位主任,每人带一个组,分4个组进行团队碰撞。“团队非常有凝聚力,开始可能是行政式的,慢慢地就变成自觉自发式的,最后编写出4本。从那以后,大家就都会编教材了。”孙校长介绍说,现在学校鼓励教师们制作校本课程的教案和讲义。当然,开始时都会比较粗糙,学校就利用假期进行不断的修改,每个课程都要修改2~3稿,直到修改得符合学校要求了,才能开课。等这些经过教师们反复锤炼的教案成熟后,再编写成电子教材。
  孙校长认为,要将校本教材全部打印成纸质的,不仅没有必要,还会造成浪费。于是,学校就把那些精品的教材打印出来供大家参考使用。同时,借助社会大课堂的平台把其他的教材放到网上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大家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即便有的新教师不会编教材,他也能从平台上得到资源用于自己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大课堂平台的课程资源就慢慢地丰富了起来。
  至于开发校本课程并把课程资源上传到社会大课堂平台这项工作是否会给教师们增加负担。孙校长的回答是:“要说不增加,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当把它真正变成自己的乐趣,那就不是负担。”她认为社会大课堂平台在管理方面设计得非常好,里面不仅有计划、审核等模块,还有申请制度、审批制度、反馈制度和评价标准,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学校对校本课程资源的上传和管理。“就拿评价来说,教师上传资源的数量是一个标准。例如,规定教师一个学期上传8个以上资源才算优秀。数量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要看质量。例如,教师上传的资源被其他网站平台转载了,说明内容质量受到大家的认可。定出这样的标准,考核教师也就有了依据。”
  借助信息化 推广特色课程品牌
  对学生们来说,课堂是一种学习场所,而当他们借助社会大课堂平台和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走入社区,学习方式就发生了变化。例如,三年级的学生来到社区做志愿者,他们会给到访的客人介绍紫砂壶上题的是什么字,解释紫砂的颜色为什么会不一样、不同颜色代表含有哪些矿物质元素,完成他的社区服务任务。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还经常带领学生到周边的资源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向接触到的大师级人物学习如何写春联、制作紫砂、刺绣等。“跟大师交往就是不一样,对孩子不仅意味着高雅艺术的熏陶,关键在于进行了文化的传承,这很有意义。”孙校长解释说:“我每次去,感触都特别深。就比如剪纸,我们学校是从五年级开始开这门课程的,现在做了两年,明显感觉到五、六年级的孩子在气质上不一样。原来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做出的剪纸都非常精细。尽管有些非遗类项目,如刻丝的制作难度非常高,孩子们学不了,但他们可以从刺绣学起。”
  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学校教师都会带领孩子分批到附近的资源合作单位。学生到资源合作单位不仅是游玩,还要真正地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回来后把学习手册完成,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如果我们不选择将周边的资源利用起来,不管去哪儿也得一天。而我们现在,走着就能到国粹苑,走着就能去励志堂,走着就能到紫檀博物馆或晋商博物馆。其实,这些资源合作单位也特别高兴,他们很喜欢孩子们能去学习和参观。所以,在如何跟课程对接上,我们也是动了一番心思,这也是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孙校长说。
  由于学校现在是借址办学,还不具备进行太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但看得出,他们依然在很巧妙地进行信息化的应用。就比如在学校门口设置的电子显示屏,是为了展示学校举办的活动以及公布学校的作息时间,这样一来,就缩短了家长与学校间的距离,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学校还开通了无线网络,提倡教师们通过内网和OA办公平台进行无纸化办公、通过飞信等信息化工具进行家校沟通、关注“贴吧”中学生的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在采访的最后,孙校长告诉记者,她计划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一个专栏,把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放上去,进行资源共享,她还想把课程资源翻译成英文,慢慢拓展到中西方民族文化的交流。在孙校长看来,特色是学校发展之本。信息技术只有跟学校的特色、跟课程建设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我们期望借助信息化的力量,高碑店中心小学能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做出品牌,走向世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