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科大学生“学研产”培养方案与工程意识的生成及强化:新进大学生培养方案
 

工科大学生“学研产”培养方案与工程意识的生成及强化:新进大学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9-01-28 04:05:17 影响了:

  摘要:工程意识的缺乏是工科大学生就业后对具体工程项目缺乏科学全面思维能力,使得工程质量难以保障、社会环境得不到保护等类似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其个人素质不断积累和循环的过程,高等院校工程意识教育应结合“学研产”培养方案,拓展其传统目标,实施以“学”为主的工程意识生成培养模式、以“研、产”为主的工程意识强化培养模式、以毕业设计为主要手段的工程意识巩固培养模式三阶段策略,以全面地提高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学研产”;培养方案;工程意识;生成;强化
  
  一、问题的引出
  
  高等院校工科人才教育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主旨构建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工程师意识和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体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上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其工科毕业生就业后对具体工程项目缺乏科学全面的思维能力,无法准确把握项目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关系等,导致一系列工程质量难以保障、社会环境得不到保护等类似现象的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源于工科毕业生工程意识缺乏,高等院校必须系统化地提出解决工程教育问题的方案,从工程意识这一根本上解决我国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二、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学研产”培养方案
  
  工程意识是指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对象的综合思维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系统协作意识等。对高校工科大学生而言,工程意识的培养是其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工程技术人员的关键,因此,加强工程意识教育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源于19世纪初的高校“学研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较先进的开放式合作模式,对促进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的结合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等院校对工科大学生“学研产”培养方案的实施,大多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没有将“学研产”培养方案与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生成和强化相联系,即人为地限制了“学研产”培养方案应有的功能。
  工程意识的生成与强化是高等院校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意识的培养是其重要内涵之一。“学研产”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素质、服务企业为目标,其传统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科大学生“学研产”培养方案与工程意识的生成及强化的结合,要求前者的传统目标应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为培养工科学生创新意识、时代意识、经济与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道德意识等综合素质,以全面地提高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实效。
  
  三、基于工程意识生成及强化的工科大学生“学研产”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其个人素质不断积累和循环的过程,高等院校工科大学生在校受教育期间,工程意识培养可分为生成和强化两大模块,这两大模块可结合“学研产”培养方案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实施以“学”为主的工程意识生成培养方案,第二阶段实施以“研、产”为主的工程意识强化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可考虑最后借助毕业设计对其所具备的工程意识加以巩固。
  
  1.以“学”为主的工程意识生成培养模式
  以“学”为主的工程意识生成培养模式,沿用传统的“专业理论熏陶+实践教学体会”模式,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工程意识内涵为目的。
  专业理论学习环节,一方面,选择以课堂教学为主。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习任务是由任课教师来完成的,这一点要求高校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工程意识水平,广博的理论水平、文化视野和较强的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借助相关的辅助手段,如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和多媒体等;另一方面合理设置工科大学生理论课程框架,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扩大理科课程范围,使工科大学的课程体系形成以工程课程为主线,以文理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数学等课程为点缀的多元化结构。
  目前我国工程院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方向是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增加实验室设备投资、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等,但工科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面比较广,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能禁锢于高校原有的教学资源,应吸收外部优秀资源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外部人才实践经验的做法既节约了高校资金,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如参观优秀企业,邀请优秀企业家演讲等。其中,举办优秀企业家和工程师经验报告会,邀请他们来校演讲,能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向学生介绍如何尽快转变角色融入到企业团队,如何学会交流与沟通,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来提高个人能力等。受邀人可以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校友或社会成功人士。以突出案例和先进思想为教育内容,针对不同领域的性质和特性对工科学生进行工程意识教育,以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具有起点高、视野阔、感受深、激励能量大等特点。
  
  2.以“研、产”为主的工程意识强化培养模式
  以“研、产”为主的工程意识强化培养模式,以“融入社会”作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合作办学、校企结合、校所合作”等手段来达到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新高度。
  通过第一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在具备初步的工程意识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工科大学生参研教师部分科研课题,参加各类社会机构组织的比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这是工科大学生融入社会,迈出校园门槛的第一步,此类活动应用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工程意识。
  高等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应迎合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强化的需求,采取灵活的校企合作形式,让企业参与到高校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测评中来,以促进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全面提高。具体措施有:①合作办学。合作企业提前预订工科毕业生,并承担这些学生部分学费及生活补助,提供实习岗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工作。②资源共享。这是校企合作的另一内在动力。一方面,借助企业先进的设备能力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工科大学生可完成实训练习;另一方面,凭借高等院校工科学生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成果创新,企业能实现新的发展。
  校所合作对强化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联合相关研究机构,构建具有工程背景的科技开发体系,鼓励教师与相关研究机构科技人员联合承接开发型、创新型工程项目,并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将新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于企业界和工程界,并通过积极的科研活动,培养一支具有“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科研工作反向促进“工程”教学的深入。
  
  3.以毕业设计为主要手段的工程意识巩固模式
  由于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通常会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所以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要求来巩固学生的工程意识,如近年来,部分高校提出以“团队毕业设计”为特色和突破口,在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训练的同时,全面推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学校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发放《团队毕业设计》相关规定等。
  诞生于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和新中国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的工科院校――石家庄铁道学院,建校以来,一直传承铁道兵“志在四方、艰苦创业”的爱国奉献精神,坚定“走校企结合路,育艰苦创业人”的指导思想。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中,该院毕业生占30%;在唐古拉山口、风火山隧道、三岔河特大桥等最艰难的工程地段中该院毕业生达到了70%,并多次被评为国家、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在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生成和强化中有效融入了“学研产”培养模式。
  石家庄铁道学院旨在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生成的课程设置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整合现有资源,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特点,铁道学院精心建设了土木、交通、机械、力学、管理等5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初步形成了重点学科、优势专业、新办专业的梯次合理布局,使得优势专业的品牌效应日趋明显。理论教育上将科技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行了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推出了“3+1+1”人才培养模式;开办了因材施教班;实行了主辅修制;在用人单位的支持下尝试了“3+1”培养模式,并在1995年成立了与30多个大型企业组成的董事会,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学院校内外实习基地多达125个,学生在实习的同时熟悉了企业情况,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有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去实习单位工作。这一校企结合的合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深化了实践教学的内容。近年来,石家庄铁道学院院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题目80%以上源于生产实践,实现了工程教育“工程化”,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新型工学学士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2007年国家级创新实验区。该院校企结合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联合组织科技攻关。该院以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的科研课题为纽带,以重大项目的集成为牵引,全面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形成了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创新团队,在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相关学科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为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课堂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讨论与结论
  
  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要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为着眼点,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工程意识的内涵,“学研产”培养方案的实践各自体现了高校工程教育的目标,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系,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生成和强化需要选择“学研产”培养方案,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水平又是检验“学研产”培养模式实效最有价值的标准,所以,高校工科大学生“学研产”培养方案应与工程意识的培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10-12.
  [2] 米银俊,崔英德.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产学研工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1(1):78.
  [3] 林雅清,李英.工业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35-36.
  [4] 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6(4):62-64.
  [5] 王永止,郑家泰.略论现代工程意识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83-84.
  [6] 时铭显.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回归工程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14-16.
  [7] 关志超. 加强工程制图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1(5):7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