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智慧的力量作文800字 导语:召唤情感与智慧参与
 

智慧的力量作文800字 导语:召唤情感与智慧参与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7:10 影响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当我走进课堂时,当我打开一篇课文时,当我面对着几十个学生准备上课时,我的学生在哪里?坐在台下的他们会将自己的心思在这里集中吗?   是的,我肯定将此时此地,此篇课文作为我的起点;可是我的学生呢?他们会认同这样的起点吗?他们会与我在同一个起点上吗?
  一个问题就这样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导语”呼唤学生来参与这一次文本的解读呢?
  失败的教学,往往是从导语开始便失去了学生,或把他们摆在一个完全被动的位置上,或把他们摆在一个完全隔离的位置上;或让他们被动地听着教师灌输的话语,或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着教师将要进行的所谓的语言训练;或是使他们人在此而心在彼,根本不能进入文本的解读。
  我们最容易看到的是这样几种导语:
  第一种,教师以全能的视角进入教学,冷漠的介绍,居高临下地叙说。例如: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对学生来说,这种冷漠的介绍是“拒人千里”的语言。他是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我有何关系呢?这些语言不能呼唤学生的参与,你就自顾自地说去吧。
  第二种情形,教学导语是没有意义的,设置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更不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参与。例如:
  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是什么?报告文学史上的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什么?有谁知道?
  这位老师在课堂实录中记录道:“大家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争论不休。”这让我们觉得有些奇怪:学生为什么而争论?这些问题值得争论吗?
  接下来,这位老师很得意地说道:“我看到时机已到,便顺势在黑板右侧,自上而下写了三部作品、三位作者,并用横线连接起来。”
  听这样的课,聪明的学生必然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这重要么?所谓三个里程碑是谁封的?这与我们解读文本又有多大的关系?
  第三种情形:装腔作势的呼唤,教师并没有投入真情感,因而也就不可能唤起学生的真情投入。例如: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长江黄河一泻千里,气势雄伟;三山五岳巍峨秀丽,孕育了中华文明。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昨日,我们登临泰山,体会了雨中登山的意趣;今天,让我们告别李健吾,跟随刘白羽观赏长江,饱览母亲河流的风貌神采吧!
  看上去,似乎是在呼唤学生参与到这次解读中来,但是学生能够认同这种呼唤吗?如果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他们不能接受的虚假话语,这对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解读就只有负面作用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了:什么样的导语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导语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什么样的导语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什么样的导语能够组织一次成功的言语实践活动?
  好的导语相当于认知心理学上的所谓“先行组织者”,它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散漫的状态进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从自主的状态转换到受控的状态,使他们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迅速作出上课学习的姿态。
  高明的教师要引起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真正关切和注意,是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文本的阅读。他们使用的导语有一种关心学生的指向,指向他们的心灵,指向他们个人的言语世界。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言语的召唤从而激起其内在的活力时,我们的文本解读实践才算是开始了。
  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创造一种陌生的或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描述一种智慧的形象和设置一种认知高度,以引起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这里兴趣是关键。学生有了兴趣,注意力集中了,动机也激发出来了。
  好的导语应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的“现场感”。教师使用形象化语言,或者将一个故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或者借助于语言图像创造出一个“心灵舞台”,展示一段“心路历程”。教师的言语创造了一种感性的图像,以此来触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有“看见”或“听见”的“现场感”,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唤起了阅读的兴趣。
  这可以是描述式的。例如:
  那时,我相信一定很冷,天上愁云密布,地上朔风悲鸣,一枚枚枯黄的叶子从树上无声地飘下,……这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暗淡的一页。
  这可以是评议式的。例如:
  茶馆是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场所,又是一个很有寓言性的的典型意象。来来往往的人朝茶馆里一坐,话题便来了。那是一个信息的集散地。那也是一个“看客”“说客”和“听客”集中的地方。老舍先生的《茶馆》,就以北京城中的一个茶馆为中心场景,在空间上,将各个阶层的人聚拢在这里;在时间上,将三个时代聚焦在这里。
  也可以是讲故事式的。例如:
  刘邦在得天下后,有一个儒生来见他,刘邦不愿见,便说:老子马上得天下,安用儒生?那位儒生便传话问道:陛下马上得天下,能够马上治天下吗?刘邦楞住了,想了一想,确实不能,便连忙请进了这位儒生,向他请教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还可以是介绍式的。例如:
  惠特曼是美国诗人,我这里说的美国不是一种地域的概念,而是指一种精神的特质。也就是说,惠特曼是最具美国精神的美国诗人。同学们,你们只要想一想,从前在英语文学的国家里,诗歌是什么啊,是在贵族的沙龙里吟诵的高雅玩意,可自从惠特曼的诗歌出来后,这诗歌就在田野,在工厂,在美国的每一个角落,被美国各个层次的人吟唱了起来。它“通俗”了,也就大众化了。
  好的导语能呼唤一种对话状态。教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些,采用倾诉式的话语,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到解读中来。例如: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就不妨换成这样的说法:“契诃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这里有一幅他的画像,请同学们仔细地端详他,请注意他的目光,他的眼神。就是他,以这种目光关注着社会的底层;就是他,以这样的眼神扫射到了社会的深处。”
  当教师置身于文本之中时,学生进入文本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当教师的情感与智慧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了,学生就很难置身于阅读之外;教师是一个热烈的阅读者,学生就很难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其实,好的导语常常就是引导一次解读实践的开端,就是解读一篇课文的入口。导语完了,整篇课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也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