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为什么突出人本原理【突出人本思想 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为什么突出人本原理【突出人本思想 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4:29 影响了:

  科学发展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学教育是奠定基础的教育,同样需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但是,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少数学校领导甚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而是急功近利,大搞教育行业中的“形象工程”――中考成绩、高考成绩,根本不是研究“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是引导、组织广大师生大搞“疲劳战术”、“题海战术”,国家的课程改革与他们无关,新的课程理念不予考虑。这样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师生都不可能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学习的快乐和精神的享受。
  纵观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了解到,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壁垒的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我们学校提出“校以师为本,师以生为本,生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了既要以学生为本,也要以教师为本,既要实现学生的发展,也要实现教师的发展的思想,从而跳出旧传统、老办法的圈子,尝到了新课改的甜头,驶入了良性循环的快速路。
  
  一、学校重视以师为本,实现教师的科学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个论断在教育系统体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彻底。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高度重视加强师德教育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进一步维护好教师形象、教育形象的同时,继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校以师为本就是学校要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身心健康等。在此之前,学校在较长一段时间,把教师教学看作教师职业,其实这是一种较低水平的认识,在大多数教师的内心深处是把教学看做事业的,愿意为它付出,这种认识正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以师为本。
  要做到以师为本,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学习。考勤制度人性化,不搞签到制、刷卡制等,教师的出勤率更高了,早来晚走的教师更多了。教案检查制度取消了,教师的教案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大家集体备课,形成各具特色的电子稿,同时由原来的以备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备学生为重点,突出了教师教学的人性化。教师的考核由结果考核改为过程考核,既考虑到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也考虑到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工资奖励制度宜粗不宜细,以岗位为主,以工作量为主,以工作的“质”为主,因工作需要加班而谈补助的少了,无私奉献的多了。为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给教师上了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给职工上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
  加大了教师专业培训投入的力度,明确了差旅报销、补助的标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学校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英语教师进行语言应用培训,聘请京津等地区的名优特级教师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邀请教育专家、教授进行教育科研及成果应用的培训。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制定首席教师评选制度、名师评选办法和教学新秀评选办法。为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满足了广大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成功需要。大力开展“人格、智慧、激情”修炼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需求层次。我们要求教师少一点过分自信,多一点深度反思(思考)。多听听人家是怎么说的,多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然后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广大教师都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教师要不断发展,要形成品牌,而且是知名品牌。
  只有教师感受到学校确实“以师为本”,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践行“以生为本”。在对教师的管理上,既要让教师知道干什么,还要让教师知道怎么干,并且促使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二、教师重视以生为本,
  
  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道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普遍化的道德。普遍化的道德应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底线伦理,就是人之为人必须做到的,往往以法律的形式出现。第二是核心价值,就是启蒙思想家讲的――自由、民主、博爱、人权、平等。第三是要有终极关怀。中国传统思想家讨论的问题都是人应该怎样活着,而对于一个更高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却没有思考。其实,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归结到信仰上,所谓信仰,就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没有信仰的人就没有榜样或指南,就没有敬畏感,如果一个人没有敬畏感就会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就很可怕。今天,我们需要强调敬畏感、同情心、感恩的心和忏悔意识,这实际就是一种终极关怀。
  道德教育还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育。亲情、友情、乡情等等不同情感的体验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品位,在不断的体验中满足自身的需求。我们所有自觉自愿的行为都是由需求所推动的,但需要是有层次的,有高级需求,也有低级需求。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高级需求,感恩就是高级需求的提升。一个总是能够感动别人和容易被人感动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比较灵敏,比较丰富,比较细腻,比较纯洁。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感恩需求,假如一个学生对什么都满不在乎,这就是道德堕落的开始。
  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善之心,学生更会表现出这一点。其次,我们要创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去唤醒人们内心美好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总受歧视,总受别人的欺骗蒙蔽,他就会在内心生出一种怨恨来。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宽松、宽厚、宽容的学校生活氛围,承认个体的差异,允许矛盾的存在就是和谐的表现。再次,要创设丰富学生道德体验的情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需要。
  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学生逐步具备了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道德更多地存在于有价值冲突的情境之中,如果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很差道德却很崇高,这是很难被认可的。所以我们要反对道德蒙昧主义,反对那些所谓朴素的东西。柯尔柏格讲,道德其实也是一种推理,道德推理的能力基于你普遍认知的能力的发展,所以还是要强调道德认知发展能力。我们要推崇德行,就要有学问的修养。
  我们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要整个发展他的精神力量,发展他的理智的判断力;要培养他对于学习的兴趣,对于人类文明的兴趣;培养他对精神生活的兴趣。因此,我们调整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场所的开放时间。凡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些场所的教职工照常上班,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方便。
  
  三、教师重视以生为本,
  
  确立目标强化管理
  以生为本的教育不是不要管理,而是强化管理,明确目标。一要抓住起始年级的养成教育。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学生明白,而且要让学生口服心服。二要树立责任意识。作为子女,就要对家庭、对父母负责;作为学生,就要对班级、对教师负责;作为公民,就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三要大张旗鼓地开展“诚信、宽容、感恩”教育活动。从学会感恩开始。从身边做起,从学习中做起,从生活中做起。四要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不怕从零做起。高中三年是重新调整、努力发展三年,人人都有机会。五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如何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如何有效听课,课上笔记如何使用,课下作业的目的及如何完成,如何进行课后复习或小结,如何迎接考试检测,这些都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使之成为自然。养成教育是管的工作,学习习惯的形成是理的工作,这就是起始阶段的管理重点。
  以生为本的管理要找准切入点,按部就班,逐项落实,不要急于求成。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都是老师眼中的“红人”、家长的“宝贝”,他们憧憬未来――对学校、对教师、对同学、对生活,都有美好的愿望。升入高中后,难免产生较大的落差,很快就会感到与其原来的愿望距离太远,逆反心理、浮燥心理随之而生。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用较高标准要求他们,他们难于接受、难于承受,逆反心理、浮燥心理会更强烈。这就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帮助、引导、教育他们。在尊重学生、给学生自尊的前提下,严格管理、严格教育。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的“心”要放正,想到的不是班集体的荣誉,也不是教师自己的脸面,而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一点很重要。“以人为本”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论文中,而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此,学校专门设立“爱生奖”,以激励教师以生为本。
  第一阶段抓开始,抓养成习惯,抓学习品质――好习惯好品质成就人生。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坐得住、学得进。“拒绝借口”虽然给人的感觉比较生硬,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比较有效。学生对自己的“违纪”总能找出各种“理由和借口”,容易导致师生相互妥协。教师要不断强化这样的观点“如果已经犯了错误,就不要狡辩,狡辩是犯的又一次错误,信任莎士比亚的话‘为过失辩解,那么过失就会更醒目’”,“放弃一些东西、改掉一些习惯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只有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习惯。”
  第二阶段抓细节,深化管理、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在管住了学生的人的基础上(管),还要管住学生的心(理)。管理的结果要逐步实现学生自觉、自律、自主、自治。巧妙利用两种管理策略――“路径依赖”和“贝勃定律”,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些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改变一些管理策略。在抓学习品质、抓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要一点儿一点儿、一项一项地落实,不要使学生感到一下子就戴上了“紧箍咒儿”。随着师生相互了解的深入,教师的关爱所产生的影响在学生看来也会越来越弱,各项制度要求也会越来越淡化,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事,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教育管理和落实。
  作为寄宿制重点中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均在学校,但学校并没有把学生管死、卡死。而是寓德于教、寓教于乐,把教育教学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校园艺术节、师生书画展、校田径运动会、新年联欢会、春节团拜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均由学生组织,从筹划、设计、排练、主持到正式运行,以及结束后的总结、表彰、评比等都进行得有声有色。学生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陶冶了师生情操。我校在三好学生评选活动之前,首先进行学生单项之星评选,包括:文明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音乐之星、美术之星、劳动之星等。总之,在杨村一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把自我实现的愿望变为现实。
  四、教师重视以生为本,抓住课改的契机
  课改的落脚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人为本”。教育专家也好,教育管理者也好,真正要改的是教育理念,不是教材,教师培训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意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更应当是讲授每一节课的目标是什么,与课改前有没有变化,讲授后落实得怎么样。
  “千教万教,教会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叶圣陶)这里讲的是教师教方法,学生学做人。千教万教没教会,其原因不在于教师没教,而在于学生没学。这说明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而是要“使”学生学,“使”不是强制,而是“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学。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教师的工作不是以教学为主,而是以教学管理为主,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的作用就是管住学生使之好好学习。当然这需要教师的“人格、智慧、激情”,也是教和管的艺术性。我教的学生考不过他教的学生,常常不是我教的问题,而是我管的问题。
  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学计划不是教师讲完没讲完,而是学生学会没学会。每一节课都要思考的不是教师要讲完什么,而是学生要学会什么。这更需要广大教师加大激励引导的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对于初中生表象的、显性的激励很管用,而高中生更多的是需要理性的、隐性的激励。我们经常讲:教学时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理解为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表达方法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思考问题并准确表达出来,这就是素质教育所说的能力培养,而不用考虑高考考什么或不考什么,这也叫以不变应万变。教师教学时,要尽最大努力考虑到各模块间的联系,注意承前启后,横纵结合。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克服浮燥心理的有效措施,如果师生平等,互尊互敬互信,那么师生的心态就能平和,无论什么教学就都能顺利进行了。师生平等不等于向学生妥协,不等于没有管理,不等于没有教育。学生没有那么强的自制能力,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实施新课程,学生是原来的学生,老师是原来的老师,一下子改到什么程度?教师不适应,学生也不适应。原来是喂养式、填鸭式,现在让其自己找食吃,能找到吗?因此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五、学生重视以发展为本,
  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学生重视以发展为本,带动了教师的发展;师生重视以发展为本,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近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师生都将“发展”作为自身的行动指南,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为行事准则,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1.学生取得的成绩
  连续3年的高考成绩:2004年,600分以上32人,考入清华、北大4人;一批本科上线率84%,二批本科上线率99%。2005年,600分以上16人,考入清华、北大4人;一批本科上线率80%,二批本科上线率98%。2006年,600分以上46人,考入清华、北大7人,考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达51人;一批本科上线率84%,二批本科上线率99.3%。总评成绩文科511分,理科547分。2007年,理科640分以上15人,文科610分以上5人,16人超过清华、北大录取线,9人考入清华、北大。
  近3年的体育成绩:在武清区运动会上,我校田径队均获团体总分第二名,乒乓球男、女队均获团体第一名,女、男篮球队分获一、二名的优异成绩。在市运会上我校田径运动员共取得了8个第一,6个第二,5个第三的成绩。
  2004年我校被评为天津市传统体育项目先进单位。我校竞技体育各项目的综合评比连续9年排名武清区高中组的第一名。历届武清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我校的田径代表队均被评为“精神文明代表队”。
  近3年的艺术成绩:男声独唱《十年》、小合唱《生活是这样美好》、小合唱《感恩的心》等获校园艺术节声乐一等奖。二胡合奏《春江花月夜》、钢琴独奏《B小调第一号夜曲》、民族器乐合奏《中国情》、电子琴合奏《相信自己》、古筝独奏《赛马》等获校园艺术节器乐一等奖。短剧《众手建成幸福路》、踢塌舞《斗牛舞》、校园时尚舞《逆佛》等也在校园艺术节上获一等奖。
  2.教师取得的成绩
  我校教师150人,45岁以下教师占80%。在职特级教师1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名优教师20余人,高级教师98人,获市级以上称号奖励的教师有50余人次。近三年共申请立项市级以上(含市级以上课题的子课题)教科研课题并结题16项,其中有9项获得A级成果奖,现正研究的教科研课题19项。每年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教科研论文百余篇。
  3.师生的发展带动了学校的发展
  杨村一中确定的治校方略是“人文治校,科研立校,名师兴校,求实办校”;育人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共处”;育人载体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这些构成了杨村一中基本的办学思想。“一中人”的任务是把这些立意的东西“物化”成所有“一中人”的共识、行为、精神,最终实现“诚信、民主、科学”的杨村一中文化。
  近三年我校先后获得多项殊荣,全国绿色学校、天津市文明学校标兵、天津市中小学落实《德育规程》先进学校、天津市首届示范高中广播操表演优胜单位、武清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武清区先进党支部、区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等。
  总之,在人本思想指导下,杨村一中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均向往的学校,也已经成为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学校。
  作者系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