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有所为有所不为_语文教师在略读课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_语文教师在略读课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布时间:2019-01-28 04:02:40 影响了:

  略读课是与精读课相对而言的,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型。纵观初中语文六册教材169篇课文中,略读课文就占了79篇,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略读课通常又称自读课,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语文老师对精读课研究得比较多,对略读课则显得有些太“略”,要么两种课型混为一谈,要么对略读课索性略去,置之不理。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略读课的课型特征,在略读课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应当怎么“为”
  
   略读课是从教师教读到课外自读的过渡阶段,因此,略读课还是需要教师教的,一篇略读课文一般是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那么,略读课上教师教些什么呢?
  第一,循序渐进的安排程序。教师应该当好阅读课上的引导者,明确告诉学生这堂课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以七年级上册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为例,可以安排五个学习程序:首先让学生词典,扫除字词障碍;接下来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教材上圈、点、划、记,把自己的心得和疑点记下来,可以给课文做旁批旁注;然后独立完成课后的三个练习;再就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还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这堂课下来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在课外自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方法。
  第二,预设提纲挈领的问题。如果说教师安排学习程序是“引”,那么设置自读问题则是“导”。仍以《在山的那边》为例,在学生自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⑴这首诗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什么比喻理想?用什么比喻重重困难?又用什么比喻艰苦奋斗?诗歌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精神?(从主题方面设问)⑵在诗歌中,作者为什么反复描绘“山”对“海”的阻隔,小时候的“山”暗指什么?“海”又暗示了什么?而长大后的“山”则象征什么?“海”象征什么?“那远方为我喧腾”的海又象征什么呢?(从写法方面设问)⑶如何理解诗中部分句子的深刻含义?①“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呢?②“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一句中“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呢?(从句子方面设问).
  第三,给予恰到好处的点评。自读课上,老师导出了诸如上述的一些自读问题,学生还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不同预设的疑问,老师要放手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开展热烈讨论。对于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相互补充,自圆其说。实在有答不上或不准确之处,老师应当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时候,不失时机地给予精当点拨与评价,以期收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二、哪些要“不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自主课堂,尤其是略读课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
  第一,不要急于把问题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去自读、自悟。教师不要担心时间不够,或是问题有难度学生答不出来,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自悟,激烈争论,你争我辩,哪怕是面红耳赤。要相信在自主课堂里,再难的问题学生总会争出个八九不离十的答案,准会争出个“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来。当然,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修正错误的答案,要指引思考的方向。
  第二,不要随意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要保证学生的自读时空,要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安排了学习程序,提出了预设的问题,只要督促他们有序完成学习目标就行,不要随意去干涉、影响他们的独立阅读。比如,有的教师心血来潮,当问题布置后,时不时又补充一些什么新的内容,或者来一段“马尾巴的功能”之类的演说,或者对学生那些开放性的思考答案不假思索地横加指责,一味强调自己的教学参考书上看到的正确答案的权威性,这些做法都是在略读课上应当极力摈弃的不良教学行为。
  综上所述,略读课上,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需要并且也可以规范的。虽然没有固定的法则,但大体的原则还是有的,那就是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略读课教学的地位作用、要求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式,更准确地进行略读课教学实践,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责任编辑:谢先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