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 微观历史 名言
 

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 微观历史 名言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6:16 影响了:

  又到年末岁初,通过贺卡、短信、QQ以及电子邮箱纷至沓来的祝福,让寒冷的空气中氤氲着别样的热闹与温暖。每一份祝福都值得感谢和珍惜,而其中,一篇相熟的作者发到投稿平台却言明不是为了发表的文章,是我2011年年底收到的最厚重的礼物。说它厚,是因为文章长达5万余字,打印下来厚厚一叠;说它重,是因为这篇题为“语文教学追思录”的文章承载了作者二十余年语文教育的行与思,这些经历和思考沉甸甸的,颇有分量。透过这篇厚重的文章,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史。
   历史,于我们通常是一种宏大而渺远的存在,我们站在现实的此岸,眺望历史在彼岸波谲云诡、风云激荡,而很少有人会想到,自己正身处历史之中,甚至,自己就是一部历史。的确,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处在宏大的历史之中,又无时无刻不是在创造着“小历史”――“那些‘局部的’历史:比如个人性的、地方性的历史”,“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制的历史。”(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0(前言).)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涅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history(历史)戏解成“his story”(他的故事)这种毫无词源学根据的行为具有了某种超越文字游戏的意义。
   作为从国家层面整体推进的一项系统性教育改革,肇始于新世纪之初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的这十年无疑是“大历史”了。构成这段“大历史”的,不仅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架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也有微观层面的校本实施、团队行动、个体参与。个体在其中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给新课改“大历史”提供素材,成为这部大剧中可有可无的“路人甲”,在参与“大历史”的同时,每一个个体都已成为主角,都正在创造并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小历史”。 站在新课改“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局部的”、“常态的”的个人“小历史”也许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庸碌乏味的,但是,对于具体的他或她来说,这些“小历史”浸透着自己的汗水与泪水,倾注着自己的思索与追求,不仅是自己见证和参与新课改“大历史”的基本方式,更是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有力证据。诗人杨晓民在《思念北方》中这样写道:
   不止是河流
   我的北方
   不止是低低的两岸、燕麦和梦幻
   被淹死的渴念与恐惧
   不止是空气、阳光和双座马车
   还有蜜桃、画眉与妹妹的草帽
   以及黑胸膛的山野
   这些我都赞美
   同样,在新课改中,我们要赞美的,不止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大历史”,还有那些平凡而无声的小历史。
   2011年第9C期,《江苏教育研究》策划的“我的新课改”专题,可以看作是我们对新课改“小历史”的致敬和赞美。在大量的应征稿件中,一个个精彩的课改故事浮出水面,一个个立体的课改形象渐次丰满,令我们难以割舍。但是,由于版面的限制,我们最终只能向读者呈现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作者、读者对于“我的新课改”专题策划的热情让我们感动,也给了我们底气,让我们在2012年常设了“课改回顾与前瞻”栏目,继续为新课改“小历史”开启一扇小小的窗户。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窗的尺寸是有限的,但窗的视野却是可以无限延展的,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谭嗣同的“窗放群山到榻前”,说的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