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陈言纵横 文近旨远:词近旨远的意思
 

陈言纵横 文近旨远:词近旨远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5:34 影响了:

  〔关键词〕 《与陈伯之书》;《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阅读;比较;手法;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58―01
  
  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把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以下简称《与》)列入“家国之思”的范畴,自然是由于文中有关于江南三月优美风景的描写,但就其实质,《与》是篇劝降的书信。在教学时,我拿东汉朱浮的一封劝降书信《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以下简称《为》)作为比照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两文的写作目的与对象
  
  朱浮的《为》是写给自己以前的老部下――渔阳太守彭宠的信。两人因政见不同,互相攻击,达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特别是朱浮告彭宠“多聚兵谷,意计难量”,认为他用心甚是险恶。谋反叛逆是十恶不赦之罪,朱浮此举实有置对方于死地的目的,但彭宠也极不冷静,没有在光武帝刘秀面前自陈清白,反而听信部属挑拨,贸然起兵攻打朱浮。在这种情况下,朱浮给彭宠写了这封信。而丘迟的《与》是写给反复无常的将军陈伯之的。陈伯之何许人也?他原是南齐将领,后来降梁但接着又叛梁降北魏。当时,丘迟作为军中记室随梁临川王萧宏北征,受命以个人名义给陈写信,劝其再度归降。陈伯之接信后拥兵八千归顺。
  
  二、两文的写作手法
  
  两文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为》用京城大夫逆理而动与彭宠的失理之举进行对比,用匹夫媵母的知恩图报与彭宠的不顾恩义对比,以耿侠游的有功谦让与彭宠的自夸功劳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彭宠的愚昧和无理。而丘迟的《与》也多用对比。首先,将陈伯之当年归降梁朝与现在投降北魏的不同境况进行对比。陈在梁朝“勇冠三军”、“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千里,何其壮也!”而反梁投魏后却“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昔日“勇冠三军”、“何其壮也”,今日卑躬屈膝,“又何劣邪。”用以前的勇敢、富贵与现在的胆怯、卑贱形成对比,表明了自己的劝降意图。其次,将梁朝功臣名将与陈伯之的不同处境进行对比。梁朝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而陈犹如“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梁朝功臣名将享受荣华富贵,而陈却处境危险,表明陈如不迷途知返,定会自取灭亡。接着,又将北魏与梁朝作对比。北魏统治集团内部“自相夷戮”、朝不保夕;而梁朝“皇帝盛明,天下安乐”,四海归心,八方臣服。表明梁朝国运兴盛,蒸蒸日上;而北魏日暮途穷,行将灭亡。
  两文善用生动的比喻手法:《为》用“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之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来比喻彭宠的自视功高,但与朝廷有功之臣相比却微不足道的可笑之举;用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的举动来比喻彭宠起兵攻打自己,意在指责他现在的愚妄,目的仍是要致对方于死地。而《与》文先肯定陈伯之的昔日大功,又直斥其现在的忘恩负义、叛国降敌的行径,但最终目的是劝其投降,所以接着又为其开脱罪责。
  
  三、两文均有流世名言
  
   《为》文“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与“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已成为格言,广为流传,成语“亲痛仇快”就由此而来。“不自量力”也变为成语,被人们经常使用。《与》中尤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写江南三月暮春景色为名,可与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相媲美。
  
  四、两文的不可取之处
  
  朱浮的性格“矜急自多”,加上站在有理、有利的位置上,所以文章写得理直气壮,气势凌厉,但似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嫌,必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所以,文章名为劝降书信,实为一篇讨伐彭宠的檄文,所以劝降不会成功,当然朱浮也不希望成功。《与》中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的话语如“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等,在各民族团结一心、和谐发展的今天,更是不可取的。
  通过以上比较,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陈伯之书》的价值:一封书信竟能劝陈伯之带八千将士归降,可谓“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朱浮的文章,名为劝降,实为讨伐。通过两文比较阅读,可以激起学生探究《与》文的兴趣,从更多方面探讨丘迟的成功之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