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花开的声音等|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等|花开的声音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7:55 影响了:

  策划人语      2007年10月,本刊教育管理版刊发了《蠡园中学:一所非名校的拔节故事》,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不到两年,近6000人来到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到这“故事”的发源地考察寻访。蠡中的变革不仅引起了民间的重视,也引发了政界和学界的关注。国家总督学柳斌,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等领导以及周德藩、朱小蔓、丛立新等专家先后前往考察调研。2008年5月,江苏省教育学会在无锡召开“聚焦蠡中”的专题研讨会。2008年9月1日,无锡市教育局向全市发出了《关于学习蠡园中学教育改革经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蠡中改革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它到底回答了当今教育的什么问题?“拔节的故事”发表两年来,蠡中改革的进展情况如何,又有哪些新的举措?本刊记者也和许多读者一样,不仅挂念这些问题,而且一直在跟踪蠢中变革的走势。最近,本刊记者再次深入蠡中,座谈访问,写成了《蠡中,回答了什么?》作为“拔节故事”的续篇。同时,还组织一组专家文章,为读者提供解读蠡中的另一种视角。
  
  蠡中,回答了什么?
  丁昌桂 于国宁
  
  一、方向与目标
  
  1 记者(以下简称“记”):蠡中故事发表之后。不少专家学者纷纷解读,有的说从这里看到了“现代学校建设的一道曙光”,反映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有的则追根溯源,寻找蠡中成功的原因即抓住了学习型组织建设这一关键:还有的认为,蠡中的改革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理论指导下系统而现代的学校改革……不论从什么角度进行解读,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变革的蠡中不是那种让人一眼能看透、一语可概括的典型,它有着较为复杂的内涵和意蕴。但也有人认为,你们的改革中新名词、新概念太多,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对此,你怎么看?作为蠡园中学的校长也是蠡中变革的主要设计者,你能否给我们简要归纳一下你们学校变革的要点和特点?
  邱华国(以下简称“邱”):关于蠡中改革的主要框架。我曾在2008年春天“聚焦蠡中”的研讨会上用这样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方向、结构、流程与工具。所谓方向,就是学校变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基于教育本质属性的思考。比如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在确定了方向的前提下,教育变革就要关注结构的优化。我们的人力配置、工作规划、评价方式等“蠡中十大变革”主要属于结构优化的问题。所谓流程,就是将要推进的改革项目化、过程化,变成规范性可控制的若干环节便于组织实施。当然,要达成学校发展目标,提高管理效能,还需要依托一定的管理工具。所以,我们将工具也作为改革的一个关键词,比如我校“蠡风”系列校本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就属于工具改善的范畴。
  从时间维度上看,蠡中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把它比作“造自行车”,结构简单,比较原始,动力缺乏。总体上看,此时的教育是被动的。第二个过程是“造摩托车”,我校较早就启动了学校内部的管理改革,解决了人与岗位的适配问题,也就是像摩托车一样解决了动力问题。但是,其他系统如安全系统、舒适系统没有解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和谐发展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最近几年,我们的变革相当于“造汽车”。汽车与摩托车相比,显然不是仅仅多了两个轮子那样简单。造汽车,就需要有优良的顶层设计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就需要综合地考虑解决方向、结构、流程等问题。我们要造的蠡中牌“汽车”特点是什么?那就是“积极”和“高效”。因为是造汽车,新的零部件肯定比自行车和摩托车多得多。我校建设积极情态的“五动”方略(外在压力推动、情感体验触动、价值追求能动、自我超越驱动及以上“四动”的螺旋式互动)、追求高效学习的“六助”方略(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续助)、引领学生“目标看得见、进步有台阶、超越无极限”的选班制、晋级制等等,在以前“摩托车时代”是没有的。我想,我们的教育改革,要经历简单到复杂,复杂到简约这两个阶段。如何将改革举措进行“系统集成”,以最简约的方式设计在汽车的引擎盖下,这是我们当前着力探索的内容。
  我们曾经报道过蠡中的“拔节故事”,也许还有不少人亲临现场听过邱校长的介绍,五动、六助、七巧板、3A350……内容丰富但概念也不少,总觉得有些让人难以把握,但抓住了“方向、结构、流程、工具”这个总体框架,也就抓住了理解“蠢中教育”改革的钥匙。“方向就是指做事要正确,结构就是做事要有选择,流程就是做事要到往,工具就是让做事更高效。”蠡中的所有改革,都可以纳入到这一系统之中去解读。
  2 记:你们提出了学校品牌建设的概念,也进行了蠡中教育品牌建设的有效实践,但还是有人认为,品牌是个商业化的概念,用到学校教育里,容易引起误读,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邱:的确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说教育最好不要提品牌,而是要讲品质。理由是品质是文化用词,品牌是商业用词,两者的目标追求不同。但是我认为这是对品牌的理解狭隘化了。
  我觉得现代社会教育也是可以追求品牌的。一般而言。好的品牌,要有三个基本内涵:第一是要有坚实的质量体系,对学校教育来说,就是要有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和品质的支撑体系。第二,要有足够的知名度。第三,要有足够的美誉度。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学校教育品牌,不是升学率,不是广告宣传,不是显摆阔绰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是提供一种产品――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品牌来说,其基石是有能够引领学生科学、全面发展的课程实施体系。
  学校讲教育品牌,不是要追求教育的商业价值。但是,学校教育有了稳定的质量支持体系和足够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就是有了品牌,就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办学所需的资源,这对学校的发展,对于教育回报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可以对其他学校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需要的。教育品牌策略,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在现实办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引领,很容易走向“野蛮生长”。
  当很多学校还停留在招生广告、形象宣传等初级阶段的时候。蠡中已经自觉步入了学校的教育品牌建设阶段。尽管蠡中没有高大的楼宇和豪华的校园。其围合式的建筑甚至还带有上个世纪苏南乡镇合并时期教育发展的痕迹,但走在无锡滨湖区辖内的太湖大道上,将映在绿树之中的“蠡中教育”四个草绿色大字还是那样引人注目。早在2005年,蠡中就整合了学校的宣传标识,清理了那些空洞无物的标语口号,将学校办学长期积淀下来的、能够体现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追求的标识留存下来,达到简约而不零乱、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境界。此外,学校每年总要隆重举办校园十大新闻、十大人物的评选与年度颁奖典礼。每次颁奖典礼,学校像庆祝盛 大节日那样邀请学生家长和友邻学校参加。学校还成立了品牌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品牌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蠡中CI、VI体系,五个重要典礼(会议),十项经典活动,“蠡中教育”年度品牌手册,“蠡风”教育产品体系……“蠡中教育”的品牌建设正在系统化、系列化。现在,蠢中已经初步品尝到品牌带来的成果,学校对教师的凝聚力,对家长的吸引力,对学生、同行的影响力都在与日俱增。“蠡中教育”这块牌子,正越檫越亮,照耀着更多师生的心灵。
  3 记:虽然现在也在强调改革对学校的评估,但社会和家长还是往往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所以,我想了解你们的分数究竟怎样?在学校改革中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分数这一问题的?
  邱:我们学校不回避分数,而且分数也比较令人满意。对于分数,我们有三个追问,姑且称之为“蠡中三问”:第一,分数怎么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还是必须有比较好的分数的,这是生存问题。第二,分数是如何取得的?是加班加点拼时间拼消耗得来的,还是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得的?同样的分数,获得的方式不同,价值也大不同。第三,分数之外还有什么?这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只是培养学生获得分数,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们蠡中追求分数关注两条线:一条是底线,一条是上线。不能突破底线,就是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要正视家长、学生的升学要求。不能突破上线,就是在通过科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不能对分数“贪得无厌”,不能不择手段地追求分数的“不断超越”。
  分数,是当前国内学校改革绕不过去的话题。的确。分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分数往往还是家长的面子,领导的政绩。学校的杨大椿书记也跟我们说,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在基础教育领域。再先进的改革。如果离开了分数的支撑,都难以看到胜利的曙光。所以,蠡中将学生的分数作为学校的生存线这是有道理的。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几年,蠡中在推行学校改革时不忽略分数,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分数:在生源没有优势的前提下,中考成绩不仅在滨湖区,而且在无锡市也总是名列前茅。而且,与同类学校相比,盎中除了均分成绩表现突出之外,还有一个让许多学校羡慕的特点――“尾巴很小”,就是特低分少。用杨大椿书记的话说,蠡中倡导的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任的分数。
  但是,蠡中的人均高分不是靠死揪蛮干加班加点,让学生感到痛不欲生取得的。几年前。他们就从学生的自主作业抓起,从学习的效能抓起,让多数学生做到没有家庭作业。现在,他们的“六助”课堂改革。更是从指导思想到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积极性,完成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强已经成为蠡中学生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鲜明特征。当然,蠡中还将教育关注点放到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习惯等方面,这些虽然在考试中未必看到,但是这些分数之外的东西已经升华为学生的素质,必将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4 记:国家教育方针中提出的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劳动者。许多学校也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比如培养“领军人才”甚至是“领袖人才”,培养“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等等,但我们注意到,你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积极情态,追求高效学习”,并且将“处世积极、做事高效”作为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如何理解?怎样理解学校培养目标与国家培养目标的关系?
  邱: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素质教育“蠡中化”?如何将国家的培养目标“校本化”?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提出了“建设积极情态。追求高效学习”的主张,并把它作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处世积极、做事高效”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这种校本化的办学目标及表述,与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并不矛盾,应当是国家目标和学校目标、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关系。按照我们的理解。“积极”是一个情感的概念,它的含义是乐观向上,豁达开朗。“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积极还是一种价值观,积极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如基本公民道德素养、科学与民主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我们学校教育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致的。一个人能否形成这样积极的情感和心智模式,是否能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关系到人生的成败和社会的发展,这远比分数重要!有了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了积极的心智模式,将来无论是领军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他们都会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人。
  “积极情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情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在蠡中的网站上。我们看到过这样的话语。参观蠡中的人们容易将兴奋点放在那些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做法上面,容易忽视“积极高效”这个有点抽象的特点和亮点,忽视了蠡中这个鲜明的精神烙印。“积极”是态度也是价值。“高效”是追求也是结果。蠡中的“积极、高效”已不是停留在口号的阶段。他们开始实施课程化探索之路。成功晋级营、大舞台、大擂台、情态拓展专题训练、师生智慧共享、新年师生寄语活动、成长心路记录、读书毅力竞赛活动……学校的积极情态教育内容丰富,途径多样。现在,他们正在借鉴管理培训的做法,将这些活动整合提升,使之课程化。当然,蠡中坦陈,作为中学,比较擅长开发知识性校本课程,至于开发情态课程,还是显得能力不够。于是,他们尝试与江南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开发能够系统化、模块化的积极情态培训课程,以此激发师生的乐观自信和活力。改善他们的心智模式。
  
  二、措施与路径
  
  5 记:你们的“六助”教学改革已经推行近三年了,现在的进展情况如何?有人提出,不管学科特性以及不分教师个性,统一要求实行“六助”教学,是简单化和一刀切。对此,你们怎么看?
  邱: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三句话:首先是遵循教育的共性。再是彰显学科的特性,然后是张扬教师的个性。这三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我们学校努力杜绝以发展教师的个性为由,来掩盖曲解教育的共性的现象。因为不可否认,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所谓的教师的个性是低位的个性。我们学校绝不是不主张教师张扬个性,我们主张的是在高位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这样的个性,才是高位的个性,有生命力的个性。另外,我们也不主张各科各法。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一项基础性任务。假如把教师比作厨师。我们的任科老师就是合作为学生做一桌菜。我们需要首先关注厨师的菜是否符合这桌菜的特点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关注厨师有什么拿手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六助”的本质价值不是创造了 一种模式。而是确立了“助生自助”的教育思想。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不能改变的,即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六助”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以前教师总是逼着学生爬山,至于爬到哪里,怎么爬,学生是不管的,反正跟着老师爬就是了。而你不想爬。老师就推着你爬。“六助”教学模式,如同师生一起来到山脚下,大家先商量一下,我们应该爬到多高,从哪条路径攀爬,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爬,等到爬不上去了首先向同伴求助,经过同伴互助依然爬不上去。再让老师来帮助你爬到该爬的高度。“六助”,是对传统课堂进行“流程再造”,但绝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严格按照“六助”的每个环节去刻板实施。虽然现在还没有到检验“六助”课改成果的时候。但是我们坚信。对于这项改革我们的准备是充分的,我们的措施是扎实的。理念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课堂改革,始终是学校改革的纵深和难点。应当承认,蠡中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这场攻坚战。尽管学界对“六助”这个概念的归纳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谁都承认,从理念指导和过程设计来看,“六助”是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而且,为了这场改革,学校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的助跑。自主作业等就是这场改革的热身。当然,怎样防止“六助”课改的简单化和一刀切,学界的担心和质疑也曾是我的担心。但在蠡中网站的教师荐读栏目里,我们看到了分管教学的钱云祥副校长推介的一篇文章:《临帖与破帖》,仿佛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讲授为中心的学校课堂,一定程度上进行统一要求,强行入轨,对于转变教学思想也许不无益处。而且,蠢中在推出方案之后,一直始终不渝地在抓培训。这种培训既面对教师。也面向学生,他们称之为“师生一体化培训”,为的是让师生都能尽快协同适应这种课堂学习的方式。也许,今天的引导教师们的“临帖”,本质上还是为了明天的“破帖”吧!
  6 记:上次本刊报道了你们的一项改革:从“分班而教”到“选班而学”,这也是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这项改革现在进展顺利吗?能够取得家长们理解吗?
  邱:选班制从试点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年了。应当说是一年比一年好。第一年,没有按照学校的选班建议而进行重新自主选择的学生有30多人。第二年还有20多人,2008年这一届就更少了。可见,家长是逐步认可我们的做法了。家长为什么认可?是因为学校不放弃任何一个班级特别是那些“情态强化班”(学生的学习情态需要特别帮助的班级)。此外,选班也是动态的,要让学生有台阶可上。我们的选班设计就为这种动态发展作了准备。从这届初一开始,每半学期,一个年级中就有近30位学生晋级成功,也就是拿到了晋升上一个层次的入场券。我们全校为他们举行隆重的晋级仪式,颁发奖状,同时精心组织为期两天的成功晋级营活动作为激励。这在全校反响很大,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向上的活力。
  都说现在的教育已走过了精英教育的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时代。而大众化阶段是“要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但有多少能落到实处?而蠡园中学的选班制就是试图将这种理念付诸行动。邱华国校长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改革的灵感。他说,人们到饭店吃一次饭。大约要经过12次的选择,从选择饭店、菜肴、酒水、饮料……但我们的教育是没有选择的。从上什么学校、进什么班级、配什么教师,上什么课程……学生和家长都是被动的。选班制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班级和教师。当然,学生又是发展的变化的,选择也就不能一次定性。于是。为了完善选班制,蠡中又在探索与之相配套的晋级制。
  去年秋天,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的一次晋级手册研讨活动。从中发现他们的理想是,实行动态的选班制,初中三年中,可以让部分学生获得多次选择的机会,也就是晋级的机会。晋级不是单纯按照成绩,而是要参照情态、课外阅读以及在课内外活动等综合表现。学生每人一本晋级手册,详细记录这些过程性资料,让“进步看得见”,人人对自己能否晋级身边有本明白账。
  7 记:我们留意到,你们提出学校要学会制造关键性事件,在师生的成长旅程中留下终身难忘的文化记忆,这方面有什么想法和做法?
  邱:教育也是需要策划的,特别是对学生开展的活动,要让学生对蠡中读书的时光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人的成长。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的影响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惜我们学校的好多活动策划不够,不能给师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拿升旗仪式来说吧,这是每个学校每周都得搞的活动。许多学校不是校长讲话就是主任讲话。有的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升旗仪式变异为训话仪式。后来我们改革了,让学生上去讲,但是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于是我们就进行专题研究这一问题。我算了一下账:每次升旗15分钟,每学期近20次。一个学生3年等于用了3天、一个教师30年等于用了1个月在做升旗这件事。而且,升旗仪式的独特性还在于特殊场合、特殊情境、全校师生参与,这一时刻的资源特别珍贵,时间附加值特别大,所以我们应当千方百计用好它,使之增值,为师生的成长服务。经过我们的深入讨论,对升旗仪式进行了改革。基本的做法是根据升旗的要求,改为班级申报,让班级提出升旗仪式的创意和做法,组织方案评审。突出仪式的庄严性、教育性和全员参与性。方案通过了还要在网上公布,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变成了舞台也是擂台。现在的升旗仪式创意十足,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期待。3年100次升旗仪式,汇集起来就是一本独具特色的教育课程!
  蠡中的活动,由少到多,由多到精,由精到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不要随意搞活动,要搞就要搞让学生有体验的、乃至终身难忘的活动。一年一度的十大新闻和十大新闻人物评选颁奖活动、校庆50年的心愿寄存活动、毕业典礼上的难忘故事、“三八”妇女节清晨那温馨的玫瑰……无论是惊喜、震撼还是感动,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都会成为人们的珍藏,存放在记忆的深处。我们相信,当学生离开母校,当教师走下讲台,在回忆这段时光时,都会感到温馨和美好。
  
  三、管理策略与智慧
  
  8 记:你们学校开展了这么多活动,教师一定很忙很苦。我想知道也是大家希望知道的,教师有怨言吗?你们靠什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邱:我们学校教师的确很忙,但收入又不是很高,有些人看不懂。我们追求这样的境界:有点忙碌但不盲目,有点压力但不压抑。我们学校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不是靠金钱,而是靠建立共同愿景,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就能够同舟共济。而且,你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这样的忙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对自己的成长有利,他就会认同。本学期开学初,学校的活动很多,教师工作特别忙,有个教师忙到回家哭了一场,但第二天照常上班忙不停。再说,现在蠡中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是“汽车”成型的特殊时期,当然会更忙――我期待这辆车 早日整装完成。
  看到蠡中做了如此多的改革研究,开展了这么多的活动,我们用相同的问题,也采访了其他人。以下就是采访实录:
  “去年,王静春副校长调走前,我请他留几句话给我们,他说,我们学校教师的收入在区内处于中下层。假期里我跟邱校长讲能否增加教师收入?邱校长说,难啦,学校活动多。上面给的钱有限,要补贴。现在我们的工作量很大,原来是教学生,现在是调动学生,有一个调整转弯的过程,这个弯最好不是直角,直角是要翻车的,转大弯就要做好多的事。教师们的累不仅在工作上,还表现在心理上。我们要让教师感受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所以,我们就跟邱校长商量对教师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还有,我们是靠人格的力量影响队伍。我们的班子风气正,每年滨湖区对班子进行民主测评,整个班子的成员满意率总在95%以上。”――党支部书记杨大椿。
  “来参观的人们也常常问我们这个问题。我们学校调动教师积极性主要不是靠待遇,而是靠团队精神。彼此间非常支持,得到团队支持和帮助,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有一定成就感,这样即使待遇不高,也有积极性。像今天,我有好几项工作,准备示范初中转评材料,接受青年文明号验收,接待一个教育考察团……昨天七八个人加班,校长说应该发点加班费,我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老师们也感到很意外,像这样的加班经常的事。谁也没想到过要加班费啊!”――校办公室主任薛屹松。
  “我们的校园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文化的东西,把人心凝聚在一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让老师们感到舍不得离开。我自己也是这样,我哥哥姐姐都在上海,在这里钱又不多,工作又辛苦,他们叫我到上海去,但我感觉这里人际关系好,氛围环境好,还是选择留下了。”――品牌管理中心主任高峰。
  待遇并不是很高却非常忙碌,蠡中教师为什么还是这样乐此不疲?看了以上的采访,大家肯定明白了什么是积极情态,什么是文化的力量。
  9 记: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但蠡中的前身是一所合并起来的乡镇中学,当时师资队伍也比较薄弱。现在,蠡中的市、区骨干教师群体正在形成,但普通教师依然占多数。当然你们学校的教师精神状态好,积极性高,但仅有积极性还是不行的。学校采取了什么措施让他们的教学和管理能力迅速发展起来,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
  邱:我们学校的前身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师资没有特别的优势。目前的教师中,有近一半是在近五年中进入蠡中的。目前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女教师占67%。但这也是好事。因为年轻人好学习,接受新事物快。在师资队伍能力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抓教师的学习。我们认为,真正的校本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心智模式,也能够提高人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这是教师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特别是结合工作进行学习,我们学校一批年轻有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正在成长起来。
  “学习力+管理力=核心发展力”,蠡中曾用这样的公式解释学校发展的竞争优势;“不学习者不与为谋”,据说邱华国校长曾用这样的话语表达他的心志。蠡中变革需要一支精神状态和专业能力都跟得上趟的队伍,这支队伍主要依靠校本化学习来实现。蠡中的学习不是不读书,但也不是只读书。学校会不定期给教师们发一些经典或者畅销的书籍,更多的是组织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校不仅有每学期一天的教师学习日,还利用假日进行集中学习培训。这种集中时间的专题学习被他们称为“高压锅式”学习,让人的观念和心智超越常态下的100度。当然他们更多的是日积月累、润物无声、文火慢烧式学习,他们称为“紫砂锅式”学习。校长、教师荐读,智慧共享,蠡中咖啡屋,学习果餐会……通过这些活动,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他们的同伴那里获得学习上的帮助和智慧。蠡中的校园网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适应了教师们网上学习的新要求。在蠡中,学习没有被遗忘的角落。在分管校长陈卫东的指导下,连后勤也卷入到学习中来。他们建立了三项基本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评议制度。以前每逢教师的学习日,后勤岗位上的同志就放假。学习日制度建立以后,他们走出校园。到现代企业去考察学习。回来后找差距,定目标。后勤服务中心黄祥平主任还开了博客,经常写工作日志。学习使后勤出现了新气象,这块常见的“短板”也得以加长。蠡中,正越来越体现出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师生的学习力正在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和学校的发展力。
  10 记:你们学校有很多创新管理的举措,比如十大新闻人物评选、选班制、读书毅力竞赛、中秋赏月、“六一”亲子活动、温馨年夜饭等等,每个项目、每次活动都有新创意,这些项目靠谁来做?怎么才能做出来?
  邱:传统的学校,在创新方面有三种常见的现象:一是鸡零狗碎,零敲碎打,没有必要的规划;二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没有必要的过程规范;三是瞎熊掰棒子,掰到哪里是哪里,没有必要的传承与转化机制。
  最近我正痴迷于学校创新机制的建立,思考的就是如何促使蠡中的创新走向主动化、规范化、程序化。就以我们学校的草稿纸管理为例吧。乱扔草稿纸是个常见问题。这反映了学校常规管理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但对此大家都没有重视。上个学期,我们觉得必须下力气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立项,组织人员,进行问题剖析,看看草稿纸使用和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然后,进行文献搜索,看看有没有人研究过草稿纸管理这个问题。第三,再来设计解决方案。围绕草稿纸的分类、草稿纸的书写、草稿纸的回收这几个环节提出办法。这样就有一套关于草稿纸使用管理的体系出来了。第四,方案获得通过之后,还要设计培训方案,方案经项目组讨论通过后,再进行全员培训。这样,让每个师生都能从理念和操作上理解这个方案。之后再实施这个方案,与之配套的是管理组织与评价体系。我可以说,我们学校的草稿纸使用和管理可能堪称“全国第一”。
  这个案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蠡中制造,也懂得了什么才是蠡中态度!这个案例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精细化管理,也读懂了什么才是管理创新。蠡中的许多改革举措。都不是依靠一两个人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集思广益研发出来的。“齐创业、共创新”,“研创管理扁平化,操作落实垂直化”,“使命记在心上,项目做在手上,流程贴在墙上,过程留在网上,成果写在书上”,这就是蠡中正在探索的“蠡风”专业化创新机制。凡是立项的项目,需要接受5个阶段、14个控制点、16个操作要点的流程管理。怪不得蠡中积极高效这辆车能形成品牌,原来他们的零部件就是这样制造的!
  11 记:关于你们学校采取家校合育的做法,我们在上次的文章中已经做了报道,据说这方面又有许多新的发展?
  邱:为什么改造学校这么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前我们的改革没有走出内循环的怪圈,老是在学校内部转来转去。真正的教育变革还需要有外循环,需要 打开校门,从社会与家长那里获取并交换能量。我校较早地进行家校合育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近两年来,家校合育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成功地办起了周六活动“三自”(自愿、自治、自主)学校。也开展了多次家长自治管理的专题活动。现在蠡中的家庭教育专题活动主要由家长委员会自治管理,学校则进行适当地引导、协助。去年,学校还成立了理事会,这也是强化学校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创新学校管理方式,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各项相关工作正在有效推进中。
  每一个迈进蠡中大门的新生,都会得到一张联系卡、一件放心雨披、一个免费电话号码……蠡中开展家校合育的许多做法我们记忆犹新。蠡中的学生有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货车的、卖菜的、搞建筑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还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双休日是他们最忙的时候,根本无法照顾孩子的学习。学校曾尝试过放心班,后来又因为多种原因行不通。怎么办?在多次征求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他们于2007年1月开始创办家长自治学校,3月15日正式开学。按照学生自愿参加、家长自治管理、集体自主学习的原则,每个双休日用半天时间到学校集中自修学习。自治学校招聘有文化又热心的家长,轮流在休息日来学校做管理工作。这样辛苦了少数家长,但换来了大部分家长放心在岗位上工作。这一做法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12 记:在上面你谈到,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受到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的影响,学生教师都是一样。不过,我们还要加上一条:关键书籍。你能谈谈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书籍对你的影响吗?
  邱: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影响最大的人物当数原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要说与他的交往,也是出于偶然。2002年我到洋思参观,交流当中与蔡校长讲到我对语文教学的看法,他认为很好,就要我暑假到他们学校做半天讲座。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这个邀请,因为当时的洋思和蔡校长已经是大名鼎鼎了,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应邀讲座之后,我们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交往。洋思的发展跟他对教育的理解、做事的风格息息相关。我是用心解读过蔡校长和洋思中学的,在这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也感悟了许多。还有一个人就是原上海北郊中学的校长郑杰,我们交往很深。好多次就教育改革问题彻夜长谈。邓杰擅长理性思维,知识面很宽,哲学、管理学、心理学都能够融会贯通,对教育的理解和解读独到而又深刻。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执著地做教育,打造理想的校园,他是我的偶像。《帕夫雷什中学》不仅是我也是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圣经》。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邱华国影响了蠡中,但蠡中这个舞台也成就了邱华国的梦想。一个人的成长总会受到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影响,那么,谁又影响了邱华国?陶行知、魏书生、蔡林森、郑杰、李希贵……还有苏霍姆林斯基、卢梭、彼得・圣吉、杰克・韦尔奇、德鲁克……这可以说是邱华国背后站着的“智囊团队”。其实,在邱华国背后还站着一个更重要的团队:这就是与他一起“追寻理想中的教育”的蠡中教师及其管理团队。“要走得快,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大家一起走。”邱华国经常以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激励大家。他和他的团队兼收并蓄、包容万千,注重广泛借鉴许多先进学校的经验成果,还有选择地借鉴了许多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但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失去自我。热情、自信、坚定、执着、睿智……邱华国有着苏南地区现代校长的共同特征,但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与管理风格。在与邱华国的多次长谈中,我们逐步感觉到他的思维与表达的特点:第一,他习惯于追问,特别是在那些学校教育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上琢磨是什么、为什么,有时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直至事物的原点。蠡中的教育改革举措常常是基于这种理性思考之后进行的规划和安排,他们称为顶层设计。所以,我们感到。蠡中变革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不是没有计划的零打碎敲,而是一种理性指导下的方向感非常明晰的有序变革。第二,他经常算账。比如,像他这样的公办学校,1台空调开启1小时成本是多少,学生中小学读书12年,考试的时间是多少,教师在校,有效工作时间是多少……邱华国都是心中有数,他的算账是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基础,反映了蠡中变革的务实哲学。第三是善用比喻。也许是语文教师出身的缘故。他非常善于运用比喻来论事说理。将本来复杂的事情形象化、通俗化。比如学校改革似造车,“六助”课改像登山。学校的制度分为红灯、黄灯、绿灯级等等。“有点忙碌但不盲目”,“有点压力但不压抑”,“积极但不激进”,“拔节但不脱节”,“思想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他还善于运用对比来推敲概念,让校本化的改革理念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记忆。这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出蠡中变革的特点:既宏观理性有顶层设计,又精细专业有行动价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