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9:58 影响了:

  摘 要: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性、现实性、灵活性和相对性的特征,高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全教育机制、创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途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涌入,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挑战,而新的主流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滑波、价值失范和信仰真空的现象,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 在新时期,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受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新的变化,从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标准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一)价值取向多元性�
  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官方的价值导向具有绝对权威性,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环境和意识,表现为单一的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传统价值观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大一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同时,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日新月异,西方各种社会文化和思潮不断渗透,在这种思想解放和包容性越来越强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在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面前,价值观尚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容易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对立统一中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二)价值目标现实性�
  改革开放前,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被人们普遍认同,价值目标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中,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显激烈,世俗化、功利化、物质化的价值目标逐步取代了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这必然对新时期的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产生重大影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实行重智轻德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机制,使当今大学生一方面对崇高的理想追求表示赞赏,另一方面又更为普遍地关注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把追求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生活作为的人生目标。�
   (三)价值手段灵活性�
  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思想较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更为开放和自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激发了其积极性和进取性,价值手段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呈现现实化和具体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更为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具体的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并采取灵活的方法实现价值目标。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地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社会实践活动,乃至自主创业等等,为自己的未来提供了多种准备。然而,灵活的价值手段背后却衍生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如一部分大学生为了达到目的在考试中作弊、逃课去做兼职、竞选干部时拉票,等等。�
   (四)价值标准相对性�
   由于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标准日趋理性和宽容,对善与恶、好与坏、道德与不道德的评价标准具有相对性,价值判断存在偏差。如,在主观上认同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然而在现实中却重索取轻奉献,追求个人物质享受;与道德上的贤人、完人相比,现代竞争中的实业家、企业家更为当代大学生所崇拜;为谋求个人利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把见义勇为、大公无私视为傻子的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实行双重标准,以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他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对待自己;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个人道德滑波,等等。�
  
  二、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为高校在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领大学生构建主流意识与多元思想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使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最根本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的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正是由于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经受住各种困难和严峻的考验,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观念、价值取向都呈现多元性的时代特征。为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倡导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在倡导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具体的价值选择。“主导性不能离开多样性而存在,主导性存在于多样性
  之中[1]�”,两者有机地结合,引领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开展共同理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联系的价值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凝聚全民族力量,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价值目标的定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然而,在新时期,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比较模糊和混乱,并且存在较为明显的现实性、物质性和功利性的现象。为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共同理想教育具有十分迫切的需要。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同时,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改革、发展和完善,从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紧密相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开展理想教育的落脚点……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石,是理想教育的出发点。”[2]�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相比,当前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鼓励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现实的具体的价值目标与实现共同理想的崇高的价值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上升为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确立传统精神与创新意识相统一的价值手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3]�。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各种思潮不断渗透,西方国家企图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为此,高校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继续发扬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应该鼓励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不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传统精神与创新意识相统一的价值手段,以崇高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
   (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指引大学生树立基本准则与高尚品德相一致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个人的耻感荣辱,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素质的标准,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当代大学生明确是非、荣辱的标准,分清善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新时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道德水平、价值标准等参差不齐, 部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评价标准上却存在偏差。因此,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遵循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思想觉悟高的先进分子,要用高尚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他们,使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对于广大的大学生,则用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去教育他们,使他们准确把握判断行为得失的基本规范,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指引大学生树立基本准则与高尚品德相一致的价值标准,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三、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把握规律,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理念和新途径,有利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遵循社会变迁规律,健全教育机制�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同时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国联系日益密切,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社会变迁的规律,把握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因势利导。首先,必须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政工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前提。因此,必须加强对政工队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出具有开放视野、高尚品德和现代化价值观念的教育者,通过师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提供现实榜样。其次,必须完善职责分工机制。高校领导应该做好带头作用,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积极性,通过科学的职责分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最后,必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考核评价,应该建档立册,并进行全面的调查、跟踪、反馈与总结。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并吸取教师、同学,甚至校外的社区人士的评估意见。在评估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师生应该共同讨论,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纠正认知上存在的偏差。�
   (二)遵循层次多样规律,创新教育理念�
  受到社会价值观念多元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层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关心国家,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部分学生认同社会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但树立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奉献和索取兼顾的价值观;一部分学生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甚至为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等等。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遵循层次多样的规律,做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工作。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重要作用,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主要学习领域的各科教学环节中去,从而培养出既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掌握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其次,必须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在倡导共识的前提下尊重差异。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的态势,师生间迫切需要对话和沟通,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一种异中求‘和’而非异中求‘同’的思维方略,使得各种思潮以积极的方式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
  (三)遵循动态发展规律,拓宽教育途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容易产生困惑,迷失自我,导致行为失范与道德滑波。为此,教育者必须遵循动态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准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消除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价值观方面的困惑,树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价值观。首先,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载体进行创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实现电化教育、网络教育。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使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最后,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成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人。�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 现代思想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旷永青. 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J]. 教育与职业,2007(27)�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军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重理性向度[J].社会主义研究,2007(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