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综述 择业效能感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综述 择业效能感

发布时间:2019-02-04 04:24:38 影响了:

  【摘要】在我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下,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的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者们对择业效能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其理论基础、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研究等几方面,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提供参考。
  【关键词】择业效能感;综述
  
  1.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到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0万人。而受扩招影响,市场人才需求与供应出现不平衡的状况,这一状况使得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在扩招的同时,国家就业政策逐渐从“统包统开”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这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然从以往的被动求职者变为具有主动权的角色。因此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增强大学生对择业的自信心,提高其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对于发挥自身优势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有着重要的意义。
  
  2.择业效能感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择业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克莱兹职业成熟理论。“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它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班杜拉认为,某一行为或行为领域的低自我效能会导致个体对这些行为的回避和个体在该领域里低水平的表现;反之,高自我效能会提高个体对目标行为的总接近频率。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学者们便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应用型的研究,其中在职业决策上,表现为择业效能感,贝茨与赫克特将其定义为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人物所需能力的自我觉知(1981)。
  克莱兹的职业成熟理论是择业效能感的另一理论基础。克莱兹的研究提出了五种与职业选择过程有关的能力以及和这一过程有关的成熟态度将促进个体做出一个“好”的职业决定的假设。这五种能力包括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收集职业信息能力、目标筛选能力、制定未来的计划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为测量择业效能感的维度选择提供了依据。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泰勒和贝茨把克莱兹的职业成熟理论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结合,将择业效能感定义为“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
  
  3.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择业效能感量表研究;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择业效能感干预研究。
  3.1 择业效能感的测量
  Betz和Taylor借鉴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中的结构编制了择业效能感量表(CDMSE,1983),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在职业决策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对职业选择的有效性的大小,包括五个方面:1)准确的自我评价;2)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3)确定目标;4)制定未来的规划;5)问题解决能力。此后,他们又在原有量表的基础上形成简式量表CDMSE-SF。
  国内学者根据CDMSE的构想结构,结合部分大学生的访谈及开放式问卷调查,形成了中文版的大学生职业决策问卷(彭永新、龙立荣,2001)。2002年,郑日昌、张杉杉在“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提到择业效能感的概念,并尝试编制了本土化的择业效能感问卷,包括了职业信息与技能效能感、学绩效能感、个性自我了解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效能感4个维度,用于研究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内部结构。
  3.2 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在性别上,Hackett和Betz(198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男女的择业效能感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传统的女性社会化经验减少了妇女获得在以男性占优势的行为领域里的效能信息源的机会,这使得女性降低了在非传统职业领域里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效能感预期和职业选择机会。国内研究认为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有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张彬彬、郑日昌,2002)。
  在专业变量上,研究表明专业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理学、经济类、管理学、医学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较高,而法学、文学、工学、农学择业效能感较低。理、工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社会学类学生,差异显著。但也有研究者发现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已有经验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上,赵冯香研究发现,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无工作经历的大学生(2005)。张慧英研究发现,有无实习或工作经历、决策状况不同的二、三年级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非常显著。有实习或工作经历,对职业方向进行过思考、开始进行职业决策的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会有更加符合实际的深入了解,并且职业目标也较为明确,因而择业效能感较高(2008)。
  在社会适应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择业效能感中问题解决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高,收集职业信息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低。择业效能感与工作后的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关。
  另外有些研究则表明,择业效能感与所谓的“健康”人格的其它指数有关。例如,Betz和Klein报告了CDMSE―简式的分数与一般性自我效能感和整体自尊之间都具有显著性相关。外向性、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自尊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神经质、焦虑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负相关。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越清晰,择业效能感就越高。
  3.3 择业效能感干预研究
  国外对择业效能感的干预研究则表明,择业效能感可以通过言语劝说(班杜拉假设的4个自我效能信息源之一),通过归因再训练(Luzzo,Funk,& Strang,1996),通过使用录像来增加女性的职业选择(Foss & Slaney,1986)。并认为用于提升自我效能感的职业咨询是有效的,因为它可以增加个体采用某种方法的可能性,同时降低回避的可能性。一个拥有高CDMSES分数的个体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方向更加坚定,同时有更高的承诺程度(Gillespie&Hillman,1993;Mathieu,Sowa,&Niles,1993;Taylor & Betz,1983)。Luzzo and Taylor(1994)发现,接受职业咨询人员的语言劝导和激励的大学生的CDMSES分数有显著的提高。
  国内龙燕梅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依据,对40名高特质焦虑外控型个体进行了干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团体讨论、观察学习、言语劝说、放松练习、提供体验性学习的机会等一系列干预方法,可以使个体由外归因转变为内归因,这对减少个体的特质焦虑和提高其择业效能感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雯雯.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12.
  [2]李欢欢.民办高校生择业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3.
  [3]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4.
  [4]伍兵.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作者简介:郑颖(1986-),女,浙江台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