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过渡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018一年级上册语文书
 

过渡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018一年级上册语文书

发布时间:2019-02-06 03:58:59 影响了: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它是教学各环节、各知识点间的桥梁,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程序的优化控制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大致可归纳为引入过渡、衔接过渡、目标过渡和深化过渡。
  
  引入过渡
  
  这种过渡出现于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用于跟授课相关的内容作陪衬,起架桥过渡,导入新课的作用。教者往往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引用诗文佳句,使用道具插图、课件的展示、讲小故事、介绍背景、设疑提问等方法作铺垫,灵活巧妙地过渡到新课内容的教学。这种过渡要求“近”――贴近教学内容,“简”――简明扼要,“短”――短小精悍。巧妙的过渡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如讲《孔乙己》一文时,笔者开场明义,直接介绍作者、作者主要作品等,并告诉学生:“初中课本中学的鲁迅小说,大多是选自《呐喊》。‘五四’前夕鲁迅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今天学习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2篇白话小说,也是他比较满意的一篇――《孔乙己》。”
  
  衔接过渡
  
  这种过渡贯穿于教学内容之间,教者常常采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或递进式的话语,将教学内容的各知识点串连起来。这种过渡要求自然连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恰当地衔接过渡,能将教学内容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易于理解接受,体现教学进程的推进,达到既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欲望,沟通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而获之”的念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沁园春•雪》一文时,笔者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图画?2)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3)请找出主旨句,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4)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怎么看呢?这些提问先易后难,连续展开,是教学内容的衔接过渡,包含了课文教学的要点和关键,体现了教学进程的推进。
  
  目标过渡
  
  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中介,是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向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向导。这种过渡需要教师选好切入点、突破口,或增加知识的介绍,或举例说明,触类旁通,或将难点化成浅显的几个方面等,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步步地深入理解掌握重点,攻克难点。这种过渡要求深入浅出,有的放矢达成目标。如《孔乙己》一文,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是难点。要解决好这一难点,笔者在教学时从两方面分别提出若干个小问题,作为突破这一难点的过渡:1)为什么孔乙己是“大约”死了?①当时孔乙己处在怎样的社会环境里?②孔乙己有怎样的特殊身份?③哪些人笑孔乙己,为什么取笑他?2)为什么孔乙己是“的确”死了?①孔乙己两次出场,在外貌、神情、动作上有哪些变化?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③孔乙己的必然下场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直接回答两个大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通过设置这一系列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的小问题,再将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深化过渡
  
  这种过渡常用于阶段小结或综合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教学《五柳先生传》时,笔者做了如下的过渡处理:五柳先生的性格鲜明,文中所用的篇幅最多是写的哪一方面?学生写上可以答出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很传神,教师适时点拨过渡李白的诗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营造语文课的文化氛围,接着课件出示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在课文的比较中,体会陶渊明的嗜酒完全出自天性,正如他在《饮酒》诗中所写的“酒中有深味,酒尽杯自倾”。通过教师的深化过渡,体现了上述3个方面的作用,至此本课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以上语文课堂教学中过渡艺术的几种形式只是笔者的点滴体会。语文教师要根据文体及课型的不同,灵活运用适当的过渡方法,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过渡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思想性:语文教学必须与育人紧密相连,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所以过渡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思想性,切忌为单纯追求学生的兴趣而采取低级趣味的方法。2)整体性:巧妙的过渡应使课堂的结构更加紧凑,师生配合更加和谐,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万不能节外生枝,使知识脱节。3)启发性:过渡艺术追求针对性、启发性、可持续性。4)趣味性:过渡要向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有趣味感,幽默感,花样百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马头营镇初级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