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_数学问题生活化论文
 

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_数学问题生活化论文

发布时间:2019-02-07 03:41:37 影响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转换为取之于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捕捉典型的生活实物,重视课余实践作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1 创设情境,架起数学桥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的精彩描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觉生活中的数学,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笔者创设“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54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大家都愿意,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学生的设计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日”形……一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笔者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数学与生活融会贯通,架起桥梁。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2 捕捉生活,体验数学乐趣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笔者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麻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新课,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在能识其物的同时,思维便会延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3 重视实践,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俗话说“学以致用”,“有用”是人们学习的动力。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题材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学得有味,而且理解深刻,掌握牢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人们经常谈及的问题。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用”的能力,在布置一年级的作业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学了课本“数学乐园”最后一个活动“统计”的内容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班上同学的上学情况吗?是爸妈接送,爷爷奶奶接送,还是自己上学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乱猜,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去问每个同学就知道了。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较好。为了使统计难度适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只要求他们采访10位同学,并要求制成调查统计表。学生利用下课时间,紧张而兴奋地走进不同同学的位置,第一回做了“调查员”。使人高兴的是,他们的成果丰富多彩,各有特点。
  这样的设计,让知识的掌握过程融入日常的生活,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易于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价值,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获得生活技能。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波利亚.数学与猜想[M].李心灿,李克尧,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陈百初,张雅南.在生活中学习数学[J].小学教学研究,2001(6):23-24.
  [3]平国强.加强数学应用教学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2):24-26.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沙溪镇董村中心完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