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存钱:一卡在手 走遍全球_一机在手走遍全球
 

存钱:一卡在手 走遍全球_一机在手走遍全球

发布时间:2019-03-16 03:47:27 影响了: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支行从上级行调几千元的款就可以应付好几天甚至一周。而到了2009年6月底,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已达到19亿张,上半年银行卡交易额已高达65万亿元。
  
  1965年,刚上大学的李女士常去储蓄所。当时家里每月给她寄5元钱,她总是到校内的储蓄所里存起来,用的时候再一元钱一元钱地往外取。
  1975年,李女士已经工作好几年了,每个月的工资是57元,满足基本生活之外的钱就存起来,两三年才存了100多元。
  2005年,已经退休的李女士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每到月底,单位就会通过银行将钱打到她个人账户上。不放心的她还是会经常去银行,让柜台的工作人员帮忙看看钱是否到账。
  回忆起建国60年存钱的变化,李女士感到,20世纪90年代有了计算机之后,存钱的方式发生了巨变。存钱取钱开始有密码了,去银行柜台不用手写单子了,银行卡代替了存折。再后来跨行取钱、异地存取都已实现。现在,当想看看账上有多少余额时,她也不用到银行看储蓄员的脸色了,自己到ATM机上或者网上银行上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到。
  
  一把算盘,一摞纸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石家庄中华北大街11号宣告成立,同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分为10元、20元和50元三种。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迁到北京,成为新中国的国家中央银行。
  据了解,建国后第一款存折是红色竖式的存款折,封面写着“中国人民银行存款折”。存折的封二列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存款简则。
  存折第一页是开户登记,登记存款种类、账号、户名、支取手续、经办行盖章。第二页开始为存取款记录栏。存折共四页,全部用完后就要换新存折。回收的存折作为附件归档保管,期满15年后再销毁。
  建国后,中国市场上曾经多达几十家的外资银行陆续撤离,直到改革开放后,外资银行才又陆续进入中国。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许成军介绍,手工处理是银行当时主要的工作方式,“一把算盘,一摞纸”就是真实写照。上海市浦东大道9号7楼的上海银行博物馆里,有一处反映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一家小型储蓄所的场景。这是一间原式原样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储蓄所,门面、柜台、账台、厚厚的账户卡、陈旧的蘸水钢笔,甚至还有竹壳热水瓶、木盖饮水缸等物品,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很单一,所有储蓄所都是人民银行的。柜台上有存款单、取款单。客户取钱时,先要在单子上写下姓名、取款金额、取款日期等,取款金额的大写数字甚至都要自己手写。工作人员根据账号、户名、开户日期找到卡片,记账员仔细填好数字,比如原来账户里有1000元,这次取了100元,余额为900元,盖章后传给出纳员,出纳员点钱,客户才能最终拿到钱。因为过程繁琐,有时取一次钱要十几分钟。
  但是,20世纪80年代的银行业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人们的工资都不高,存钱成为居民理财的惟一方式。因为工资低,居民每次存的钱也不多,一般也就是几十元。据媒体报道,1989年的时候,一些支行从上级行调几千元的款就可以应付好几天,甚至一周。
  当时,储户存取款只能在固定的一家营业部,在哪儿开户就在哪儿办理业务。因为账本只有一套,即使去同一家银行的其他营业部,人家没有用户的账目,也无法取款。因为尚未实现电子化,银行工作人员的劳动非常繁重。客户来存取钱,工作人员就得现翻账本。到了每年结息、结算的时候,营业部里的职工们通宵达旦地打算盘,多的时候要连着打上4天4夜。
  
  卡式生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开始起步。短短20年间,银行信息化经历了单机、联网处理、互联网处理等多个阶段。
  在单机时代,工商银行安徽巢湖分行引进了长城、紫金等国产计算机设备,一个网点只有一台计算机,带几个终端。有了计算机后,银行网点实现了手工记账向计算机自动记账的转变。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同一家银行的全国通存通兑才实现。“过去人们出差时,总要随身携带大量现金,火车上也常有人随身带着一提包现金,非常不安全。当时的支票只能在一个城市内使用,出城后只能自己携带现金。通存通兑后,人们再也不用带着现金到处跑了。”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陈静说。实现全国的通存通兑后,跨省异地通存通兑一般都会收取手续费。
  1996年,中国银行建立了自己的网站(www.省略),在国内金融业率先通过互联网提供银行服务。1999年9月,招商银行推出了网上银行“一网通”。到2002年12月,我国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已有8家获批开办网上银行业务。
  相比有营业时间限制、需要耐心排队等待的传统银行网点,网上银行可提供7×24小时服务,提供的服务种类也丰富多样。
  我国第一张银行卡诞生于1985年,是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这是一张信用卡。早期的信用卡在商场、酒店等地方使用时,工作人员都是手工记账的。信用卡下方有一行凸印的数字,就是供工作人员拓印下来的凭证。据媒体报道,能够刷信用卡的地方都有一本厚厚的本子,密密麻麻地记录有持卡人信用信息。因为持卡人信用信息无法互联互通,曾经出现过外国游客通过信用卡在中国恶意透支几万元人民币的事情。
  陈静表示,借记卡对信息化的要求远比信用卡高。“借记卡是先存钱,后消费,是一种实时扣账。消费者通过POS机消费时,电脑要进行信息的实时核对,确认该卡内确实有足够的现金,消费才能进行。这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更高。”
  但是,直到1993年“金卡工程”启动,银行卡才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刚有银行卡的时候,各家银行都是独立发卡,标准并不统一,每个银行也都独立发行自己的POS机和ATM机。陈静还记得,当时的一些大商场,比如百盛商场就有12台左右的POS机,以服务于持不同银行卡的客户。当时一台POS机的价格要7000多元,再加上打印纸、通信线路等,每个银行的投入都很大,POS机也无法普及到数量庞大的中小商户当中。
  “金卡工程”的核心内容就是推广普及银行卡应用和推动各类银行卡的联网通用。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银联”标识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识别标志,使不同银行发行的银行卡能够在带有“银联”标识的ATM机和POS机上通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已达到19亿张,上半年银行卡交易额达65万亿元。人们钱包里的现金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银行卡。很多年轻人都不再使用存折,人们不仅可以用银行卡进行存取款,还可以在商场、超市、酒店、餐厅、医院等很多地方使用。
  
  “金卡工程”成就一览
  
  1993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金卡工程。金卡工程广义是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上是电子货币工程。它是我国的一项跨系统、跨地区、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账账式实现货币流通。
  
  新中国银行业60年发展大事记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石家庄中华北大街11号宣告成立。
  1984年1月,工商银行成立,承接人民银行所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自此,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
  1987年,交通银行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运而生。
  1993年,“金卡工程”启动。
  199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先后成立。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将四大行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使不同银行发行的银行卡能够在带有“银联”标识的ATM机和POS机上通用。
  2004年1月,国务院公布中行和建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决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之后,几大国有银行相继上市。
  2007年11月19日,小额支付系统通存通兑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上线开通,存折实现了通存通兑。
  
  
  上世纪50年代的存折单据
  
  
  各类银行卡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