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宁可越位不可缺位【课堂教学不可越位】
 

宁可越位不可缺位【课堂教学不可越位】

发布时间:2019-04-01 04:34:25 影响了: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推进,让我们越来越多的了解到新课程、新教材所倡导的“宽基教育”. 然而回想起几年来所听的一些随堂课、公开课,有些老师似乎一直与之背道而驰. 一味地追寻着对教学例题、练习的深挖、拓展,尤其是公开课不仅要深还要注意全面,深与难驱动着每一堂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行为到底伤了谁?课堂教学又该如何实施,才能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呢?
  一、“精”备教材,遵循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材中知识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内容的编排方式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 我们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从内容、顺序上读懂编者的数学意图和教育意图.
  1. 读懂教材,要重视教材
  对于一个教学内容,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以教材为依据,准备教学设计,而不是忙于寻找其他资料. 因为教材展现了知识的基本结构和逻辑顺序,提供了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学的重要凭借.
  2. 读懂教材,要理解教材
  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表达简洁精练,特别是小学数学教材,往往通过非常简单的图、式或文字来表述,因此读起来需要下点工夫,要过细研读. 理解教材可以根据一个一个小问题去分析解剖,比如,例题或一段文字叙述安排了几个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先教什么知识点,接着教什么知识点?总共分了几个层次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是什么?等等.
  3. 读懂教材,要用活教材
  教材的编写者总是力图教材普遍适用,或者适用的范围尽量大,适用的学生尽量多. 但要做到这一点,颇有难度. 个中因素,不言自明. 为此,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因地制宜,把教材用活,也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 用活教材的方法有“用、改、补、换”等等. “用”是指直接使用,凡是适合学生学习的编排,没有必要去变更,应当直接使用,这样省时省力,行之有效,小学数学教材上大多数内容的编排都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比如口算、估算和笔算知识的教学,通常无须变动,直接按照例题教学效果最好;“改”是指改动,有些内容的编排,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思路不变,只要适当改动,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改”包括改动教学素材、改动教学环节、改动所设问题等;“补”是指补充,有时教材提供的素材或题目,不足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因此教师要做些补充,“补”有补教学材料、补例题、补习题等;“换”是指更换,因地域差异、城乡差别等,教材的个别教学安排可能不适用,更换这样的例题是必要的,当然,这种情况不是很多.
  二、“宽”备学生,找准学习的“起点”和“终点”
  学情分析、前置调查一直都是我们在上课之前都必须要知道的,为此我们也常常不遗余力地做各种课题研究,一系列的暖场让我们的学生在学的起点上能兴趣盎然,这样的教学确实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节拍一致. 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渐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降温,对于教师的质疑、引导多数学生甚至全班只有冷眼旁观. 冷场的出现,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师的教是否已逾越学生的认知高度. 例如在教学四下第一单元《乘法》,课中教师出示了教材中的一道题:
  先填写下表,再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教材编写的用意是:计算后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感知积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体会用简便算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合理性. 而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抽象并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概括出规律. 这样的教学不仅会让学生有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错位理解,更会让学生在迷茫中失去对数学学习的激情. 其实关于积的变化规律在四下的第十单元有具体的教学要求,此时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终点,越位教学只会让课堂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
  三、“智”备教法,让教学更到位
  “宽基教育”也向老师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的习得. 教师的教不能越位,更不可替代学生的学. 因而教师在设置、实施教学活动方案时要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感知. 例如教学时可以采取:
  1. 变抽象推理为操作明理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 这是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课堂教学要变抽象的推理为操作明理,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
  2. 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操作
  教材为了揭示一个数学结论的形成,往往省略了前人艰辛曲折的探索过程,而是直接呈现得到结论的大致经过. 比如一些数学实验就是直接为了说明结论的演示性的过程. 教学不是原封不动地“解读”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读”教材,可以把演示的实验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操作,让学生经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
  3. 变机械训练为有意义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机械地、枯燥的练习,学生缺乏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学生往往关注作业的正确率如何,不是去经历有意义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的过程,因此也没有显示出交流的必要. 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实践和综合应用”的学习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应该鼓励学生完成具有现实价值的实践,甚至开展小课题研究,以研究过程和方法为重点,以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为目标,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蕴涵其中.
  当然,课堂中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在教学中教得到位而不越位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