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袁氏之死】 算死命
 

【袁氏之死】 算死命

发布时间:2019-04-02 05:20:28 影响了:

  前有戊戌变法和张勋复辟的败亡教训,后有民主共和的深入人心,注定袁世凯倚仗武力忽略民意的家天下之梦终究难成。而这时,共和的大门已然敞开,一个新的纪元已经开始。  公元1916年,中华帝国的第一任皇帝袁世凯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蔡锷、唐继尧发动的讨袁护国战争风起云涌,贵州、广西相继响应。北洋派内部亦危机四伏,矛盾空前。内忧外患之下的帝国,崩颓只是旦夕之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享年57岁。
  不知这位野心勃勃的政客在临死之前作何感想,是感慨于短暂登上了位极而巅的皇帝宝座,还是无奈于历史进步的车轮对己的难容?事实上,从袁世凯1915年12月悍然称帝算起,到其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满打满算才做了83天皇帝。
  袁世凯之死,足令普天称快。蔡锷当时送上挽联陈述二人恩怨:“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勃,难容正人,惧我怕我,竟欲杀我;海内兴师,上为国,下为民,雄师炎炎,义无反顾,骂你笑你,今天吊你。”
  尽管历史并非用成王败寇即能诠尽,但显然对袁的命运,蔡锷有充分的发言权。同样出身行伍,同样异国归来,早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革命理想与实践。蔡锷早年曾留学日本,素有军事救国的理想和主张,而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之前,曾赴朝鲜平乱有功。但两人在人生抉择的平行线上,终究还是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
  可以说,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到袁世凯称帝前夕,他已将北洋军警大权一手在握,并同时督办铁路、电政、商务等头衔儿,权倾一时。他的老朋友老部下徐世昌、唐绍仪、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之流在其荫蔽之下也鸡犬升天。原属李鸿章系统的杨士骧、赵秉钧、朱家宝、孙宝琦等又趋之若鹜,加上他自己网罗的张镇芳、梁士诒、周学熙、杨度等人,一个封建军事政治集团成型,因此当时的天津总督衙门还有着“第二政府”之称。
  作为汉臣,袁世凯的位高权重实属不易。在电影《投名状》中,三位满清大臣对评判有功的庞青云下了一针见血的论断:“庞青云是个人才,可不懂为官之道,南京是重镇,太后想安定天下,怎会依仗一个外人。可惜啊,这都是命。”
  阴险而诡诈的袁世凯自然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从小站练兵到权倾一时,看似走得顺风顺水的袁世凯实则如履薄冰。但急功近利的心态,终于使其帝王之梦如昙花一现。
  回望其57年的历史,其前半生尚可算是军事之才,但勃勃的野心既让其瞬间崛起,亦为其掘好了坟墓。戊戌变法时告密,让六君子血洒菜市口;为了称帝,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倒行逆施之举,早就招致民怨沸腾。
  袁世凯死时,曾大叫“杨度误我”!为此杨度还写挽联自辩:“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对于袁的谋臣杨度,亦是争议颇多的人物。他先后投身于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袁世凯称帝时,他曾主张君主立宪,为袁鼓吹呐喊。梁启超甚至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 君主立宪失败后,杨的政治主张逐渐转向民主共和,后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设想袁世凯的命运,如果在窃取了革命果实之后履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之时能急流勇退,不存封建帝国之梦,其在历史上绝对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但最终,袁世凯还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前有戊戌变法和张勋复辟的败亡教训,后有民主共和的深入人心,注定袁世凯倚仗武力忽略民意的家天下之梦终究难成。而这时,共和的大门已然敞开,一个新的纪元已经开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