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把握操作类型 提高操作效能]风险防控效能牢牢把握
 

[把握操作类型 提高操作效能]风险防控效能牢牢把握

发布时间:2019-04-04 04:51:10 影响了:

  摘?要:动手操作活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源泉,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合理地组织各类操作活动,能使学生激发操作的兴趣、渗透操作的意识、训练操作的方法、促进操作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操作;类型;效能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动手操作的因素,以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为载体,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概念性操作:激发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对于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教师如果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操作时,学生会倍感兴趣,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
  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师:观察三道算式,你知道这些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吗?
  生1:12是1的倍数,12也是12的倍数。
  生2: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生3:12是3和4的倍数。
  师:那么,谁是谁的因数,你会说吗?
  生1:1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因数。
  生2: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生3:3和4都是12的因数。
  师:你还能举例说明吗?
  ……
  这样的操作,把因数和倍数“静态”的概念“动态化”,学生在操作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深入地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本质。
  二、计算性操作:渗透操作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才能有所感。而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们求知思维过程的体现。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计算中的操作活动,能够增强学生操作的意识,为其思维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点。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综合练习时,笔者出示了这样的探索规律题:“用12根小棒围成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操作活动:
  (1)学生先用小棒围一围。
  (2)思考:这12根小棒的长度是所围成的长方形的什么?
  (3)完成下面表格:
  (4)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的动手操作为学生进一步地探索规律提供了思维支点,使得学生的思维有据可依,便于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
  三、形体性操作:训练操作的方法
  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教学时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将学生的手、脑和口紧密结合,着重进行操作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笔者着重让学生通过“看”“折”“做”“画”的方法进行操作。
  “看”,是让学生观察实物,感知模型。一方面,让学生自带一个实物进课堂,比如牙膏盒、药盒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模型教具、图形让学生具体感知。
  “折”,是让每个学生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先用笔分别在六个面上写出“上”“下”“前”“后”“左”“右”;接着让学生拿出剪刀沿着棱剪开,再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图形;然后再折一折,将展开前后的六个面的位置进行比较;最后,教师再利用教具展开图让学生辨一辨六个方位。辩证施教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一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沟通联系起来,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
  “做”,是提出要求,让学生做长方体。如要求学生做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学生利用教科书后的长方体平面展开图,独立做一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特征进一步认识。
  “画”,是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看一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尝试画出图形。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通常把长方体上看不见面的棱画成虚线。这样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以上操作活动,学生容易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操作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实践性操作:促进操作的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实践性操作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向彼岸的大道。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后,笔者提出问题:“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120度的角吗?先探讨,再操作。”学生经过探究,发现了如下的画法:
  生1: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度的角。
  生2:用两个三角板6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度角。
  师: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3:用三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板60度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度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度的角。
  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实践中,创新出新的画角方法,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也体验到了实践操作的数学价值。
  实践证明,对于小学数学中一些计算法则、性质、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针对性的操作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威尼斯水城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