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_某县林地资源开发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_某县林地资源开发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9-06-04 14:29:42 影响了:

第一篇:我县林地资源开发调研报告

**省**县位于**省北部,属黄泛冲击平原。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引进南方意杨栽植成功以来,**的杨树栽植面积逐年增加,到目前,**县森林覆盖率已达42,拥有意杨成片林60万亩,木材加工企业1000多家,年加工木材100万m3。2014年,**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称号,2014年9月,中国杨树节暨首届中国杨树产业博览会在**县成功举办,使“中国意杨之乡”响彻海内外。

随着开发利用杨树林地资源,延伸农民增收链条,成为**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充分的调研,提出了科学、合理、可行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思路:60万亩林地资源中,可开发利用的有45万亩,其中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有26万亩。“十一五”期间,将建设6个产值超1亿元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基地,10个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产值在1亿元以(在好范 文 网搜索更多的文章:WwW.hAOwOrd.COM)上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示范村;扶持500个主营产业突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大户。林地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将达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2014元以上,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将累计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确保林地资源开发合理有序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大力实施微型林网建设工程、河渠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高地岗区和沿湖低洼地造林工程、庄台林改造工程以及四旁植树工程等绿化造林重点工程,确保每年新植杨树500万株,逐步实现“意杨之乡,生态家园”的目标。在林木采伐过程中坚持林地总面积不减、林木总量不减的原则,确保林业资源动态平衡、逐年递增。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林地优势特色产业林农复合经营是林、农、牧、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多种群、多层次、多效益、高产出的复合生产系统,具有收益高、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的特点。进行林地综合开发利用要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观光、外向型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林地特色产业。在徐淮高速路、泗沭路等绿色通道两侧建设菌菜产业带,重点发展食用菌,推进我县食用菌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在六塘河建立水禽养殖产业带,发展四季鹅、草鹅、优质商品鸭;在黄河故道建设家畜、家禽养殖带,充分利用林地草场优势,稳步发展食草型养殖业,发展生态猪、生态鸡、生态羊,加快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规模效益;在沿湖乡镇建设水产养殖产业带,开发大面积的滩涂和滩地,利用沟河发展养殖业,使农、林、渔有机结合,形成多产业结构。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设林地资源综合开发载体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1)催生一批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围绕畜禽、菌菜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投资者兴办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2)培大一批有科技创新开发能力的成长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引导省食品集团**养殖场等企业,抓好产、加、销一体化经营。(3)配套一批产业发展服务流通型农业企业。积极引导饲料加工企业、家畜家禽种苗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型农业企业瞄准市场发展生产,组织销售,加强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开发打造绿色品牌,抢占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制高点充分利用中国“意杨之乡”的绿色品牌,开发绿色有机产品项目,构建绿色有机产品通道,引导绿色有机产品消费。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商品交易会、产品洽谈会,大力宣传林地绿色产品营养价值,突出其绿色品质和保健功能,扩大产品品牌效应。要从原料到成品,从产品到包装,从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监测,树立良好的林地产品信誉。要大打有机绿色产品品牌战,提高林地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塑造绿色生态旅游品牌。依托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为主体的自然水系,集地貌、河流、农田、园林、人文景观为一体,最终建成以森林资源、生态观光、娱乐休闲、避暑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历史研究等为主题的森林公园,推动生态旅游与林业生产共同发展。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林地水系整理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等。建立精干、高效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兴农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健全植物病虫草综合防治和动物重大疫病防治体系,为全县林地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安全保证。加强信息技术在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引导林地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协会组成大型、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及时为林地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第二篇:某县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某县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矿产资源做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合理开发和加工利用,必将带动当地矿产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县应该认清湘南大开发的新形势,抢抓机遇,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拉伸我县第二产业,尤其是矿产品精深加工业的产业链,加速推进县新型工业化,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逐步与粤

港澳产业地区实行对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交通与矿产资源概况

县位于郴州市的东南端,东界江西省崇义县,南接广东仁化县、乐昌市,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说。濠头、集龙、热水3乡镇与江西的崇义县接壤,三江口、大坪、井坡、小垣、盈洞、文明6乡镇与广东省的仁化县、乐昌市相连。省道s324线、县道三塘公路通往江西;106国道、三长公路、井小公路、盈九公路以及已开工建设的厦蓉高速段连接广东。交通便利,给我县与粤港澳经济快速对接和经济合作提供了条件。

县有着明显的矿产资源优势,矿种多,有色金属矿尤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钨、钼、铋、莹石等23种。现已开采的有铁、钨、钼、铋、煤、萤石等。钨、钼、铋分布在小垣、井坡、大坪、三江口、热水、濠头、马桥、附城等乡镇。铁矿分布在附城、大坪、井坡、永丰一带。煤矿分布在文明、外沙、濠头、土桥等地。石灰石是县内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的建材资源,主产于土桥、外沙、延寿、文明、田庄、泉水、永丰等乡镇。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特有的区位、资源优势为经济提供了先天的发展条件。我县必须抢抓机遇,在实施“向南要市场、向北争政策、向内挖潜力”战略举措中,重点把握来之不易的政策支持、深挖自身潜力,积极与南方发达地区实行良性快速对接。但目前我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缺乏有效的监管、规划,并伴随较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整合过程中,仍存在较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1、资源的非法、无序开采严重,整合难度大。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源开采、利用长期缺乏有效监管,无证开采、权力寻租违规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权力的介入造成当地行政部门在整治非法矿山时难以落实工作,无法彻底根治非法采矿的混乱局面。

2、乱采乱开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矿产资源大量集中无序开采,矿区周边环境不可能承载如此严重的环境破坏。植被、山林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人居房屋没有了基石作依托,地下水断流,地基下沉等现象越发严重,甚至作为农民生存之本的耕地也逐步遭受到毁灭性破坏。

3、有水快流思想依然严重,矿产资源在某些地段出现枯竭。矿产资源做为不可再生资源,在不合理开采之后必将枯竭。资源无计划粗放开采、利用率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并没有带动当地经济、产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县乡的新型工业化程度依然低下,许多矿产资源在开采提炼之后直接卖往外地,并没有给当地生产力、工业化带来较大促进。仅单纯属于资源输出型。截止目前,县区内还未建立一整套完备的矿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体系和引进有实力企业与当地资源产品形成配套互补,由此造成当地矿产品缺乏高科技含量,市场价值、附加值不高,这严重阻碍我县经济和相应产业做大做强。

三、整合县域矿产资源,加速相关产业对接

经济要发展,产业要对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自主性是经济发展、产业进步的根本动力。县虽矿产丰富,但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缓慢。但如今政策强、趋势明,我县承接发达地区第二产业转移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1、提升有色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领导把关,带头引进先进的矿产加工技术、企业,针对当地各乡镇矿产情况制定引进项目计划,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重视技能培训。形成“理论+技术+培训”的模式,要求在当地招收的工人、管理人员,迅速掌握各自企业的高新科技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重点抓现有工业园区,切实把污染大、科技含量不高、不对口的企业清除出园区,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环保型、能支撑当地矿产加工产业链的大中型企业。四是整合矿产资源,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矿产品加工企业,对初级矿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从而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初成品+科技产品”的格局。从而促进我县新型工业化,提升县承接发达地区科技产业的能力。四是优化环境,提供资金、人力资源和优惠政策,筑巢引凤。

2、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实现资源有序开采。严厉整治、查处官商勾结合营矿山的行为;打击各类非法违规开采,严格审查开采企业的资质,确保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

3、控制开、选、冶等企业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利用先进技术、预警系统对污染源进行跟踪、观察,并联合环保、国土等部门切实抓

好污染处理、生态环境的恢复,确保矿区人民生产、生活安定和谐。

4、破除有水快流、乱采乱开的思想。坚持合理开采、充分利用,促进第二产业与发达地区长效对接,促进矿产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各级行政部门责、权、利对等的工作模式。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政策,也要适当考虑当地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提高部门的行政

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相应的决策权限和能力,减少因责任大,权、利小或无带来的巨大压力。可特许支持乡镇一级在本区域内限量兴办乡镇矿产加工企业,确保企业能自主创新、自主经营,整体走上集团式发展道路。

依托资源优势,用大产业驱动大发展。整合矿产资源,加速与粤港澳建立对接,提升矿产品精深加工,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湘南大开发的必然要求。坚持因地置宜,以产业建设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工业园为平台,集中力量抓好矿产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才能为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某县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近期笔者随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记录于后:[好范文网文章- 找范文,到好范文网]

一、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政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上下齐心,艰苦创业,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较好成效。全市主要景区景点旅游公路已基本建成,移动电话网络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水、电、程控直拔电话、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亦基本具备,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城市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在开发的同时,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有的成立了景区(点)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使文物古迹得以修复和利用。2014年共接待游客1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27亿元人民币,2014年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1亿元人民币,2014年1-9月共接待游客200.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68亿元人民币,仅十一黄金周游客量就达15.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7.1万元人民币。

**属旅游温冷地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起步较晚,虽有后发优势,也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我市旅游资源对外宣传渠道不宽,缺乏力度和强大的气势及较高的宣传层面。二是保护力度不大。有的地方景区(点)保护区域来进行明确界定,开发控制不严,部分优秀资源经多年改造,与传统风貌茫然无存。三是开发进展较慢。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部分景(区)点接待设施尚有待完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形象。

一是在中国著名旅游网上精心制作网页,及时通过互联网将**旅游信息传向世界各地。二是在省以上主要媒体特别是在旅游电视、报纸上进行滚动式轰炸宣传,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拓展并巩固外界对**旅游的注意力。三是策划组织在**开展富有创意的节庆活动,全力以赴搞好“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活动四川启动仪式,并辅之以如思源文化节、华蓥山庙会、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岳池农家文化节、邻水脐橙文化节,以节造势,扩大**对外影响和知名度。四是加强与主要客源地的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到**、北京、上海、深圳及港澳等地宣传促销。五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六是积极申报思源广场“实事求实”宝鼎吉尼斯世界纪录,以丰富**人文标志。七是征集确定**旅游形象标志,在入境处、主要景区及城区游客集散地凸显出来,给游客以深刻的烙印,同时继续办好本地媒体的专题节(栏)目,强化对内宣传,增强市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营造旅游良好环境。

(二)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

----搞好旅游规划。要督促各地尽快完成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规划,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发生。

----强化资源保护。要对“三窑三场”进行彻底整治,消除景区内及进入景区沿途的视觉污染;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的行为,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搞好生态建设。要将水保、退耕还林、天保等国家扶持的项目向旅游区倾斜,并恢复以规划景区红线内的生态植被。应控制景区游人数量,杜绝违背生态学原则的建设和行为,确保生态平衡。

----维护文物安全。文物、文化遗产要遵循“保护、开发、利用、效益”的原则,必须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特别是古建筑,决不能随意拆迁、改造,开发也必须是恢复性开发,以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三)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发挥资源效益。

----着力夯实基础设施。硬化或油化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开通旅游专线客运。同时,要继续完善主要景区景点的水、电、通讯、闭路电视、因特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建好旅游目的地。除打造好城市这个游客集散地外,以邓小平故居保护区为龙头、以华蓥山为重点、以独特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必须争分夺秒加快速度,确保“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旅游线路各节点目的地的建成。

----配套完善推出的旅游线路各个环节上的餐饮、住宿、购物、厕所、医疗、邮政等相关设施。

----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百周年诞辰系列纪念品。

(四)必须强化落实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力度,强化职能,加强协调,真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旅游部门全力抓,成员单位配合抓的良好格局。市级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协作配合,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共谋旅游业的发展。尽快健全市、县、景区旅游管理工作机构,保证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有条件办事。

----扩大对外开放。力保正式签约旅游项目的商家加快项目的建设速度,如期竣工运营;力促达成意向协议的商家达成正式开发协议,尽快开工建设;力备一

批市场前景好、建设基础条件具备的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在内的旅游项目,积极参加招商洽谈会,力求取得实效。

----加大导向投入。要研究制定并落实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投资、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和旅游企业发展优惠政策以及相关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市、县两级财政都要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打入预算盘子,使旅游规划、公益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宣传促销及旅游人才培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争取国省支持。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和灵活多样的公关活动,打好“邓小平故里”牌,争取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列为西部地区重点旅游线路重要节点,争取旅游国债支持,从而为**旅游业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动力。

----加强行业管理。要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各个环节的旅游服务。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整顿工作,净化**旅游市场。依法治理,严肃查处违规违章的人和事,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把**建成旅游安全与服务最佳目的地。

-----提高服务水平。应开放旅游企业市场,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引市外、省外有实力的知名旅游企业到**经营,优化**旅游企业结构。应在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的同时,探索规范化管理的新路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通过自学、委培、培训、引进、在本地大、中专包括职业高中设立旅游专业等方式迅速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造就更多的优秀旅游人才。

----逗硬考核奖惩。对旅游业发展实行单项目标管理,进入年底综合目标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并作为综合评价市级机关和各区(市、县)领导班子及成员的重要依据。

第四篇:某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县是集“边、山、少、穷、战”为一体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位于**省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56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民族,总人口21583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778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

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201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177万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8355万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499万元,增长35.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增长15.1%。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1986年,**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281.2万元,建成153个温饱示范村,15个重点村、113个整村推进村、2个小康示范村,安居温饱农户3668户16510人,组织输出劳务85000人次,解决了8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406元,农民人均口粮从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14年年底,共经实施项目的村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涉及10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3931户17690人;牛孔乡31个,涉及10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1624户7308人;大水沟乡26个,涉及7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3101户13954人;半坡14个,涉及5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685户3082人;戈奎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2964户13337人;平河28个,涉及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783户8025人;三猛46个,涉及8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752户12386人;骑马坝28个,涉及7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解决温饱步伐加快。通过推广“两杂”,发展冬季农业,项目村群众粮食获得了丰收,通过推广科学养猪、种植蔬菜、改造低产茶园、发展经济林果,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2、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稳定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卫生路、架电、通路、猪厩、沼气、厕所、人畜饮水、安居工程、新开农田、新修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冬季农业等途径,各项目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科学养猪、科学种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目标,为下一步稳定解决温饱和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改观,生态得到改善。通过文化活动室、卫生路、厕所、猪厩、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变了昔日猪、鸡到处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村子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改善,通过村广电工程、学校、卫生室的建设,改善了教育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养殖业科技含量提高。各项目村建设前养猪大都采用放养,熟喂的老办法,出栏一头肥猪需一年半至两年,效益很低,户均仅有1-2头猪,通过扶持建盖猪厩,培训技术,更换品种,实行厩养和科学喂养等项目建设后,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显提高,出栏周期缩短,效益显著提高。

5、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项目村建设不但本村群众受益,也对周边村寨产生了辐射作用,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周边村寨纷纷效仿,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经验和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乡镇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组织、落实资金管理、项目的建设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做到了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体两翼”战略,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培训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继续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存储,封闭运行,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

4、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消除贫困。转变“要我干”的被

第五篇:抢占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制高点

抢占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制高点

侍鹏

江苏省泗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属黄泛冲击平原。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引进南方意杨栽植成功以来,泗阳的杨树栽植面积逐年增加,到目前,泗阳县森林覆盖率已达42%,拥有意杨成片林60万亩,木材加工企业1000多家,年加工木材100万m3。2014年,泗阳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称号,2014年9月,中国杨树节暨首届中国杨树产业博览会在泗阳县成功举办,使“中国意杨之乡”响彻海内外。

随着开发利用杨树林地资源,延伸农民增收链条,成为泗阳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充分的调研,提出了科学、合理、可行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思路:60万亩林地资源中,可开发利用的有45万亩,其中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有26万亩。“十一五”期间,将建设6个产值超1亿元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基地,10个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示范村;扶持500个主营产业突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林地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大户。林地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将达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2014元以上,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将累计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确保林地资源开发合理有序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大力实施微型林网建设工程、河渠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高地岗区和沿湖低洼地造林工程、庄台林改造工程以及四旁植树工程等绿化造林重点工程,确保每年新植杨树500万株,逐步实现“意杨之乡,生态家园”的目标。在林木采伐过程中坚持林地总面积不减、林木总量不减的原则,确保林业资源动态平衡、逐年递增。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林地优势特色产业林农复合经营是林、农、牧、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多种群、多层次、多效益、高产出的复合生产系统,

具有收益高、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的特点。进行林地综合开发利用要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观光、外向型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林地特色产业。在徐淮高速路、泗沭路等绿色通道两侧建设菌菜产业带,重点发展食用菌,推进我县食用菌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在六塘河建立水禽养殖产业带,发展四季鹅、草鹅、优质商品鸭;在黄河故道建设家畜、家禽养殖带,充分利用林地草场优势,稳步发展食草型养殖业,发展生态猪、生态鸡、生态羊,加快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规模效益;在沿湖乡镇建设水产养殖产业带,开发大面积的滩涂和滩地,利用沟河发展养殖业,使农、林、渔有机结合,形成多产业结构。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设林地资源综合开发载体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1)催生一批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围绕畜禽、菌菜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投资者兴办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2)培大一批有科技创新开发能力的成长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引导省食品集团泗阳养殖场等企业,抓好产、加、销一体化经营。(3)配套一批产业发展服务流通型农业企业。积极引导饲料加工企业、家畜家禽种苗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型农业企业瞄准市场发展生产,组织销售,加强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开发打造绿色品牌,抢占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制高点充分利用中国“意杨之乡”的绿色品牌,开发绿色有机产品项目,构建绿色有机产品通道,引导绿色有机产品消费。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商品交易会、产品洽谈会,大力宣传林地绿色产品营养价值,突出其绿色品质和保健功能,扩大产品品牌效应。要从原料到成品,从产品到包装,从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监测,树立良好的林地产品信誉。要大打有机绿色产品品牌战,提高林地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塑造绿色生态旅游品牌。依托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为主体

的自然水系,集地貌、河流、农田、园林、人文景观为一体,最终建成以森林资源、生态观光、娱乐休闲、避暑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历史研究等为主题的森林公园,推动生态旅游与林业生产共同发展。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林地水系整理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等。建立精干、高效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兴农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健全植物病虫草综合防治和动物重大疫病防治体系,为全县林地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安全保证。加强信息技术在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引导林地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协会组成大型、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及时为林地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作者:江苏省宿迁市委常委、泗阳县委书记 侍鹏

第一篇:某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某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艾合买提·艾拜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大常委会员调研组的委托,向本次会议作关于**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请予审议。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安排和主任会议决定,县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淑芬同志为组长,由县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公安局、文体局和部分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于2014年8月20日至21日,先后深入县文体局、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个别文化户家中,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以及个别走访、实地查看等调查了解的形式,对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和工作监督。下面,就这次的调研情况向本次常委会会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是县人民政府文化事业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文化塑县"的总体思路,抓住国家对西部地区文化、体育、文物保护事业支持的有利时机,逐步完善县域文化、体育、文物保护的基础设施。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历史文化挖掘及文物保护工作。合理适度开发利用文物,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二是崇尚健康向上的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挖掘、保护,整理地域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各种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三是通过****楼兰文化节暨红枣节这个载体,向外界大力宣传**县灿烂的楼兰历史文明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提高了**的知名度。四是通过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逐步形成了文化娱乐、音像、网络为主体的产业群体。

(二)文化塑县的设想和做法

一是充分认识"文化塑县"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把文化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发、大发展的精神上来,统一到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文化塑县"的战略目标和创建"文化大县"的发展思路上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争创"文化名县"为首任。二是以****楼兰文化节暨红枣节为依托,强化基层文化建设。加强队伍建设,配齐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以"东风工程"为契机,实施送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下乡入村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和基层少数民族群众"看书难"的问题。2014年将完成全县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项目建设。三是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文化活动、文艺晚会、专场演出、节日文化、民族体育运动会、电影放映、百日文化广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倡导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风尚。以反映我县"四大战略"、"三大开发"为主题,创作演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艺术节目,进一步丰富我县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组织实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促进其传承、发展和利用。

(三)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情况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抓好"两馆一场"(即楼兰博物馆、**体育馆、**运动场)建设,2014年完成"两馆"主体建设,运动场即将完成建设。完成**镇、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瓦石峡乡、依吞布拉克镇等5个标准化文化站建设,灯光及办公设备一次性配置到位。2014年年底以前完成其余乡镇文化站建设。建成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篮球场25个。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立健全各类文体设施,全县56处修建了各类文体活动场地、健身路径7套。

(四)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情况

大力宣传《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对我县文化市场的执法检查,落实重点地域、重点时段、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制度。结合"打黄扫非"工作,加大对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店、图书零售店、网吧、茶园、游戏厅、歌舞厅、打字复印印刷店的不定期突击检查,重点加强对网吧和棋牌室的监管,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及时查处黑网吧和黑茶园,并面向社会公布文化市场举报电话,进一步为我县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五)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上级的支持下,对已建成的乡镇标准化文化站室内配齐了硬件设施,对室外场地进行了硬化,并修建了篮球场地。二是调整配齐文化站干部队伍。为了进一步抓紧抓实基层文化体育工作,县人民政府通过干部分流、交流等形式,调整配齐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有利地促进了基层文化体育工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在每年的"元旦"、"春节"、"三·八"、"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以农牧民书画展、知识竞赛、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既激发了农牧民的参与积极性,又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积极做好"东风工程"工作。认真实施免费赠阅党报、党刊、图书工作,及时送到村文化室和文化户手中,确保党报、党刊发放到点、到户,供各族农牧民群众借阅。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县众多古遗址的保护难度大,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经费、无法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巡护检查。

二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县文体局缺乏体育专业人才,乡镇文化站缺乏文体专业人才,致使县乡文化中心(站)未能很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三是对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村级文化室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不够,致使基层文化活动很单一,且不能保证经常性开展活动。

四是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村级文化室缺少简单必备的文体活动设施设备(如篮球场、乒乓球、演出服装、民族乐器、电子琴等)。

五是文化市场管理既没编制,也没机构、经费和专职人员。文化稽查大队也未成立,文化市场管理成效不大。

六是博物馆拆迁难、进度慢,不利于"文化塑县"战略的实施。

三、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想方设法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进一步丰富历史遗产的文化内涵。对《**赛乃木》的民间艺人和有艺术特长的业余人员加以关心,鼓励和支持《**赛乃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是采取业务培训、干部下派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三是尽快在塔什萨依实验区设立文化活动室,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满足该区域各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村级文化室桌椅、书架等设施,充实各类文化书籍,并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四是对全县文化户两年来的误工补助问题,县财政应纳入年度预算予以解决。村文化室、社区文化室增设必要的健身器材,供农牧民休闲健身。

五是县图书馆现有书籍陈旧过时,种类单一,需要尽快更新。图书更新应纳入财政预算。

六是建议楼兰艺术团送文艺下乡。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延伸到乡一级。

第二篇:关于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为配合常委会审议《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前段时间,我委对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县文化局的汇报,召开了部分镇(街道)宣传委员、文化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11个文化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座谈会,实地视察了姚庄镇文化中心,并专门赴海宁市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着力点,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在推进全县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化建设机制不断健全。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嘉善县基层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嘉善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特别是单列了基层文化建设考核。各镇(街道)及各职能部门也都强化文化建设领导力度,形成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县文化艺术中心、县游泳训练馆、县体育场、汾湖国家级水上训练基地、新华书店新大楼等一批标志性文体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512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的吴镇书画院,占地2400平方米、总投资650万元的顾锡东戏剧艺术馆及总投资2700万元的体育公园均已开工建设。镇(街道)文化中心、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全面建成,村级文化中心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

3、文化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积极打造“周末大舞台”活动品牌,整合县级机关各部门资源,将各个部门的主题活动统一纳入“周末大舞台”中,使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推进“周末大舞台”向镇(街道)延伸,推出了“周末大舞台走进基层”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周末大舞台覆盖面,扩大了品牌影响力。紧紧围绕镇村特色文化,深入开展“十万农民种文化”活动,做到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媒体的关注与肯定。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力度,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对镇(街道)基层文化建设考核。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同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县9个镇(街道)都具有了本地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

(二)着力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近年来,我县通过积极培育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大力推进精品文艺创作,不断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我县传统人文精神,提出了“以善为美、与人为善、上善若水”的“善文化”理念和“勤、孝、谦、和、思”的“善文化” 精神。在媒体上开设“善文化”专栏,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解读“善文化”。在全县上下倡导和引领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与善为邻、积善成德、择善而行”的文明道德新风,弘扬“地嘉人善、嘉言善行、善气迎人”的嘉善传统美德,引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搭平台、抓培训、强扶持,进一步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艺队伍网络。依托“十万农民种文化”系列活动,对各基层文艺队伍、

业余爱好者开展专业培训。依托县文化艺术中心“周末大舞台”平台,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文艺团队,参与演出、开展活动、增进交流。目前已建立起一个覆盖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文化队伍网络,全县共有民间文体队伍613支、文体骨干10023人,为繁荣群众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创新县文联及下属各协会的工作新模式,姚庄镇文联与上海曲艺家协会正式建立合作关系,上海曲艺家协会活动基地落户姚庄。制定出台《嘉善县业余文艺团队星级管理办法》,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间文艺队伍建设。

3、完善文艺产品生产供给机制。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支持和鼓励文艺创作的补贴与奖励办法》等政策,在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奖励资金,以文学艺术“红杜鹃奖”和“新农村题材奖”评比为抓手,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创作,培育了一批影响广、层次高、内涵深的文艺精品,每年都有20件以上的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展评中获奖。2014年,全县荣获省级以上奖项、展评的文艺作品共达52项。

(三)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近年来,我县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规划指导、加强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业态,扎实推进全县文化产业发展。

1、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在全市率先增设了文化建设科(文产办),具体协调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规划、招商、服务、数据统计等工作。委托上海福卡智库开展嘉善县文化产业发展课题调研,形成嘉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对于影视作品、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建立了由各镇(街道)、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的24人文化产业发展联络员队伍。

2、注重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县文化创意园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有13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中国归谷文化创意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在深圳举办“嘉善县文化产业(深圳)招商交流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总投资1亿美元的吴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罗星街道三浦灵狐动漫大楼正式奠基并动工建设。

3、推动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主动加大与上海的产业对接,抓准上海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辐射。加强与上海信息服务业协会的交流,先后举办了“上海网络文化协会嘉善行”、“沪善企业家徒步行”等活动,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上海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嘉善产业基地落户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上海龙软集团建设嘉善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

(四)努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高度重视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入选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丛书12处文物点的拍摄任务。做好文保单位修缮工作,县级文保单位“金氏后厅”正在修缮,县级文保单位“东岳庙”大殿已修缮完毕,基本确定西塘陆家厅的维修设计方案。公布嘉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7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征集工作,共征集8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干窑镇治本园林古建筑材料厂接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考察验收组评估验收。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事业发展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尚需加大

目前我县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从总量上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部分已经出台的政策,由于种种原因,遭遇“落地难”的困境,如2014年我

县配套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就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等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意见,如“县财政安排宣传文化发展资金300万元,逐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但事实上,宣传文化发展资金自2014年设立至今,一直维持300万的额度没有增加,处于嘉兴五县二区下游,而同样的发展资金目前海宁市已达到了1700万元。

(二)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有待加强

近年来,兄弟县市的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如海宁市仅建设图书馆新馆就投资了

1.5亿元。反观我县,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县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欠佳、质量较差、功能不全,很多设施无法使用,使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原应具有的优势反而成为了劣势。综合性大型文化设施欠缺,县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普遍存在场馆老化、狭小,设施陈旧等问题;县文化馆、各镇(街道)文化站设计定位多注重在行政职能上,对其为群众提供培训、学习、辅导的功能考虑不够充分。同时,对于新建的社区或小区,政府文件中曾要求应配备一定面积的文体设施用房和室外活动场地,但实际并未得到有效落实。镇(街道)图书分馆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图书流通经费仅是兄弟县(市)区的50%左右。未建立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员队伍,部分文化阵地由于没有稳定的人员、经费保障,存在着开放利用率不高、设施闲置浪费等现象。

(三)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县县、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人才普遍缺乏,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县文化部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急需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因缺乏灵活务实的人才引进机制,存在着想要的进不来、进来的又不太管用的现象。同时,镇(街道)、村(社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变换随意、兼职多,普遍存在“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现象,开展工作时多线作战,忙于应付,直接影响到了基层文艺活动的质量。

(四)文艺精品创作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县虽然也涌现出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但从总体来看,具有嘉善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多,绝大部分作品获奖层次不高,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很少。尤其是连续两届的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的作品屈指可数。文艺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文艺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对我县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的挖掘和研究也不够,特别是对吴镇、袁了凡、孙道临等嘉善籍文化名人的研究,少有专著、论文发表。

(五)文化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目前,我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偏小、集聚不够、整体实力不强,相比周边地区尚处于劣势。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层次较低,缺乏能起到带动作用的高端龙头企业。现有的文化产业缺少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在挖掘利用我县的名人文化资源方面做得还不够,行业模式化和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健全,缺少系统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投入渠道和形式单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及专业人才少,整个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三、意见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县的文化事业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建设文化强县为抓手,结合嘉善实际,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举措,推动全县文化事业更好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意识,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1、提高文化事业发展认识。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会用“四个越来越”阐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2、完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确保每年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嘉兴平均水平,缩小与兄弟县市的差距。

3、健全文化事业考核机制。要把文化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发展考核激励机制,列入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充分调动各发展主体的积极性,着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文化、支持文化、建设文化的强大效应。

(二)进一步完善体系,着力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1、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由于我县文化艺术中心存在的种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好已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好县图书馆、博物馆;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各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社区居民和新居民较为集中区域的文化设施建设更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配足用好各类文化管理服务人员,不断提升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管理服务水平,确保管理专职化、活动经常化。

2、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积极探索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服务方式及城乡共享、部门共享、区域共享等文化资源共享模式。组织好“十万农民种文化”、“周末大舞台”等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好元宵、端午、中秋等各类节庆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镇(街道)图书分馆运行质量,加快推进村(社区)“农家书屋”(图书流通站)、中心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加强文化品牌培育创新。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善文化”,立足本地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传奇,精心创作文艺精品,通过培训进修、评奖激励等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我县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嘉善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嘉善田歌、西塘古镇、吴镇书画、水乡文化等为主打的区域文化品牌,大力繁荣和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积极推动我县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打响名人文化品牌。要充分整合各镇(街道)资源,从县级层面统筹规划、打造利用好袁了凡这一名人文化品牌。积极打造群众文化的精品亮点,有重点地培育、扶持、打造1-2个真正具有嘉善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提升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与各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明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加强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力度,根据调研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并分解落实。

2、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结合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工作。加强文化产业招商队伍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并实施灵活务实的产业招商政策。主动出击,高标准、低门槛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企

业、高端人才、创意团队、科研机构来善创业,尤其要加强对北京、上海、广东、杭州、港澳台等地的专业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成长性高、创新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3、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当前,全国各地均兴起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高潮,为此,建议政府在明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嘉善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吴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归谷文化创意产业园、了凡文化创意园、西塘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规划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发展定位,争创“一园一品”,培育各自特色,竭力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内耗。应整合全县资源、举全县之力、集中精力办大事。同时,积极培育扶持本县较具发展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它们充分挖掘我县文化资源,做出特色、做强做大。

(四)进一步引进培育,着力夯实文化人才基础

1、充实稳定文化管理队伍。创新县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村级文化中心的管理体制,提高基层文化管理水平。采用各种灵活有效手段,充实县镇文化干部队伍,进一步激发活力,切实提高基层文化站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通过县、镇(街道)、村(社区)分级承担经费的方式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员从定岗不定人逐步向定岗定人转化,建立起相对稳定的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

2、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各类高端文化人才。建议建立文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对优秀和特殊文化人才,在户籍、住房、职务聘任、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加强与上海等大城市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和范围,不断提高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艺队伍和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建设一支一流的文艺人才队伍。

3、完善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完善基层文艺团队、民间文艺人才奖励扶持政策,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全县基层文艺团队交流、展示、共享平台,创设“请进来、走出去”机制,扩大影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使我县民间文艺人才和民间团队的建设形成品牌,有效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五)进一步传承利用,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优化文化遗产保护环境。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尤其是县级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建立健全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充实业余文保员队伍。完善文化遗产投入保障机制,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海宁市每年从商服、商品住宅用地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1%的资金专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落实。

2、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要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管好、用好文保专项经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两者关系,高度重视业已出现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据反映西塘百年老店钟介福可能要开酒吧)。继续深入发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抓紧研究规划“东门大街”保护、开发方案。

3、拓展文化遗产利用途径。以吴镇纪念馆、孙道临电影艺术馆、“顾锡东戏剧艺术”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等平台,做好历史名人吴镇、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当代戏剧家顾锡东以及他们的艺术成就传承与弘扬的文章,寓文化于旅游之中,寓文化于经济之中。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和挖掘西塘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具有西塘特色的文化旅游,将促进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西塘的旅游充分结合起来,提升西塘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西塘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某县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发展计划局 ***

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亿元,比1998年的133353万元增长50.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比1998年的76091万元增长18.3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4亿元,比1998年的20147万元增长110.8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比1998年的35579万元增长85.5%;三次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57:16:27调整为45:22:33。 [好范文网文章-https://www.Haoword.com 好范文网 帮您找文章]

财政总收入达到1.18亿元,比1998年的7336万元增长60.85%,年均增长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96元,比1998年的4029元同比增长43.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950元,,比1998年的2248元同比增长31.23%;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今年我县以今节水抗旱为农业工作重点,落实了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用水管理“三项措施”,确保了农业减水不减收。一是进一步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133.21万亩,比上年增加1.99万亩,增长1.52%,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4.49万亩,同比减少2.74万亩,下降4.08%。小麦单套种39.64万亩,同比减少6.95万亩,产量达22800万斤,。下降14.92%;玉米单套种24.1万亩,同比增加4.89万亩,产量达24100万斤,下降25.46%;油料36.24万亩,同比减少1.77万亩,产量达108240万斤,下降4.66%;甜菜2.76万亩,同比减少2.3万亩,产量达828760万斤,下降45.2%;蔬菜瓜类3.47万亩,同比减少1.99万亩,产量达15235万斤,下降36.4%;籽瓜8.65万亩,同比增长2.21万亩,产量达17300万斤,增长34.3%;牧草种植11.85万亩,同比增长8.68万亩,产量达711085万斤,增长3.7倍;其它作物5.75万亩,同比减少8.04万亩,下降58.3%。

粮经饲比例由去年的36:58:6调整为今年的30:58:12 ;同时,畜牧养殖业表现出强劲增势。新引进基础母羊17.2 万只,奶牛3100头,优质种畜1500只。

——工业经济取得了新的进展。

经济环境进一步宽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由于政府扶持力度和企业发展信心的加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了26%的增幅,来之不易。玻璃、造纸、油脂、酿酒、制药等企业全面启动,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技改投入完成6000余万元。与呱呱叫集团联姻,植物油厂的重组取得成功,同时争取到葵花保健色拉油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油脂业的发展必将显现强有力的后劲;同泰玻璃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盟河套酒业集团,为企业进入良性发展、逐步跻身于自治区大型玻璃企业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九郡药业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gmp认证,为彻底改变我县传统落后的中成药生产加工现状,进入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中药生产行列铺平了道路。富方泰酒业、环保餐具厂等一批新企业的开工投产,不仅增加了工业总量,而且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化肥厂转制工作顺利完成,并且为下一步嫁接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中达、种子公司、医药公司等最后几家国有企业转制已经起步,其它已转制企业的遗留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鸿鼎农贸市场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富顺源、京原等市场空前繁荣,交易额大幅度增长。

2014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展示了五原形象,扩大了我们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有力的促进了打造全国葵花大县、推进葵花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呈现新的面貌。

各级各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跑项目、争资金,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农田水利、交通道路和电力通讯建设进一步加强,黄河险工治理、人畜饮水和节水灌溉工程进展顺利,农业综合开发质量不断提高。市政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公共设施、房地产开发和集镇建设全面展开,城乡面貌得到改观。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县乡机构改革工作圆满完成,机构、编制、人员调整全部到位。全面推行了干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全社会重视和关心下岗职工生活的氛围浓厚,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下一步发展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为我们新时期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三化”互动,着力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构筑经济新格局,实现发展新跨越。

-----围

进“五改两化”工作,加强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电话,加快乡村小油路的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逐步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第四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做法

(一)抓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14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16个(文化

分馆6个),文化站122个,文化大院2674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博物馆新馆接待观众8万余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共计159790人次。**市文博图三馆大楼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2014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国家、省、市投资建设的我市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与利用。我市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作稳步推进,《殷墟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地区发展概念规划》修编、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景区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内黄三杨庄遗址二号坑保护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已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上半年文物钻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掘墓葬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举办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开展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收集线索10万余条。*县苏奇灯笼画、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等13项遗产进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国家级5项、省级23项、市级36项。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内黄县(绘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吕村镇(战鼓)、*县马上乡(狮舞)、龙安区龙泉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抓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民间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9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2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产业总量达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刻录类光盘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陵祭祖节、内黄枣乡文化节、林虑山国际滑翔赛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殷墟申遗成功,带动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殷墟门票收入达到年均800万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铜器制作企业产品品种达到20多种,年生产能力近5000件。民间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市现有民间特色文化生产企业20多家。安绣由2014年创业时期的36人发展到现在1200余人的规模,年产值达到1650多万元。2014年,滑县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安绣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了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安绣艺术馆,并成立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决定以殷墟为背景建设一个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以对外接待、演艺、文物艺术品经营、餐饮娱乐为主;以安东新区为背景建设一个现代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主要以文博、会展、演出、印刷等为主,目前,两个文化产业聚集区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文化产业协会——**市文化产业协会,与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了安阳市文化投资公司。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10个,展出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进“两馆”4d影院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约需310多万元。

(四)抓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是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顺利完成了电影管理整体划转

第五篇:人大关于某县环保工业发展情况的视察调研报告

人大关于某县环保工业发展情况的视察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安排,县人大常委会于200年9月25日至26日组织省市人大代表对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视察调研组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深入到老县、长安等乡镇和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了视察调研,召集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了各方

面的意见。通过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座谈等形式,代表们对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和建议。现将视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估价

近年来,县认真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保工业发展理念,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主要特点是:

(一)认识统一行动一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氛围基本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立足实际,确立了实施工业(转载需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强县、推进环保工业进程的重大决策,不断解放思想,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干事创业,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合力促动、社会整体联动狠抓工业经济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以来,全县各级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更加到位,抓工业、抓项目、抓发展的理念和共识已经形成,全县上下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工业、上项目的热潮。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截止20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200年5户增加到12户,全县的工业总产值由4.2亿元增加到8.5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52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年均增长65.5%,全县gdp中的工业比重逐步加大。上缴税收由822万元增加到2245万元,年均增长43.3%。初步形成了以康华公司为龙头的水泥建材业,以光大硅业、昊华和寅祥石材公司为龙头的矿(来源:好范文 )产开发业,以女娲茶业、八仙腊肉等为主体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天宝、众鑫公司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业,以江河公司为龙头的水电开发业五大工业支柱。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基础和外围环境正在改善,全县工业步入突破发展、成长提速的关键期。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县按照发展环保工业的要求,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并重,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托茶饮、畜牧产业优势,努力提高加工工艺,创新品牌,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扶持,先后建成了女娲茶业、八仙腊肉等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反哺农业产业”的互动经济产业链。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快矿产资源深加工项目建设步伐,推进矿产资源工业化升级,昊华钡盐、光大硅业等一批重点企业相继建成,促使矿产资源加工产值和附加值得到较大增加。三是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优势产业链得到延伸。通过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形成了建材、矿产、医药、食品、水电五大支柱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年来,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农业产业和五大工业为基础,围绕优化结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积极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今年的重点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约为8.8亿元,其中:5个续建项目(10万头生猪定点屠宰及分割肉生产线、30万吨铅锌选矿厂、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龙洞河电站、松鸦电站),6个新建项目(6000万条编织袋生产线、10万吨粗钡粉生产线、2万立方米建筑胶合板生产线、运动器材生产线、1200吨八仙腊肉加工生产线、1亿块免烧砖生产线),1个立项项目(工业结晶硅)。目前续建和新开工建设项目9个,完成投资4.7亿元。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陆续落户,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后劲。

二、存在的问题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环保工作压力加大。近年来,县在加快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把环保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加大了环保工作力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大部分工

第一篇:我县百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调研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决策。欠发达山区要真正把中央这一决策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去,就面临着如何根据山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的问题。结合**县实施的"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找材料 到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县下山转移工作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县多策并举,积极引导山区农民转移下山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建立了下山脱贫新村39个,其中公路沿线14个、乡镇政府所在地13个、中心村12个,实现搬迁6000户共1.9万人。最大的安置点县城农民新村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安排建房地基1012直,吸纳了3500余人进城落户。据不完全统计,下山脱贫点的农民收入与留守山区的农民相比,增加两成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14年底已累计转移了2.8万人,其中到县外进行异地综合开发的有7500余人,遍及全国25个省份135个县、市、区。

**县的下山转移工作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诸多困难与问题:一是部分农民观念没有转变过来。由于地处偏僻、信息封闭、社会交往面窄,很多贫困山区的农民存在较强的守旧心理和传统的小农观念,思想保守,对山林土地的依赖性大,对下山转移持怀疑态度。很多农民担心下山转移改变山林土地承包权,思想顾虑较大。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下山的主动性。二是下山转移相应规划相对滞后。**县下山转移总体实施规划相对滞后,没有完全将下山农民安置点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尤其是中心村规划滞后,很多下山转移工作仍由乡镇各自为政,自行组织实施,或由农户自发就近搬迁,导致安置点建设规模小、档次低,资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基础设施共享率不高。三是政府财力统筹能力仍然有限。就政府而言,每搬迁转移一名农民都要付出高额成本,包括劳动力技能培训、安置点土地供应和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等。乡镇一级财政则更难以承担中心村下山脱贫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就农民而言,我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3000余元,目前人均纯收入在1000-1500元的还有1.6万人。大多数农民还缺少原始积累,经济条件有限,筹款渠道较窄,很难承担下山建、购房的费用。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价格也激剧上升,客观上造成下山转移安置成本提高。四是安置社会保障能力薄弱。目前,具有一技之长,谋生手段较强的山区农民多已自发迁移,仍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他们转移下山后谋生手段有限,因而在就业方面存在着盲目无序、供需脱节、职业层次低、就业不稳定以及缺乏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虽然政府不断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力度,但一时仍无法完全解决下山转移农民的就业保障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对实施下山转移工程必要性的认识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4年初确定并启动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从今年起进一步加大力度,扎实推进这项工作。这是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

首先,从**的发展要求来看。据初步统计,2014年**生产总值为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50元、城市化水平为45%。依据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2014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生产总值必须达到5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达到6000元,未来一个时期上述指标年均增长必须分别达到7.4%和4.2%;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到70%,年均必须提高1.7个百分点。这是一个艰巨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其中的关键是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目前,**农村居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近八成,要实现农民居住城镇化、职业非农化,就必须通过加快农民下山转移,并以此推进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其次,从山区农民的需求来看。虽然近年来**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村,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潜力,有的还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据统计,全县居住在500米以上的高山深山区农民有2.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9%;居住在库区的农民有1.9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2%。去年,高山深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5元,仅为全县水平的80%;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231元,仅为全县水平的72%,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2774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还有100个自然村4634人。全县目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6处,其中重点监测的a、b类点8处,40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年初下山转移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山区农民要求下山脱贫的愿望十分强烈,报名的山区农民达5886户21518

人。因此,把这些居住在偏远山村、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民转移山下,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选择。

再次,从下山转移的现实可能来看。当前,**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黄金发展阶段,产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已逐渐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目前,仅工业园区就解决了5000多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吸纳季节性从业劳动力9000多人,并且年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不断拓宽。同时,省里加大了对欠发达山区、库区的扶助力度,对紧水滩库区(包括石塘库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人均补助5600元,对地质灾害点、高山深山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人均补助3000元。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科学决策,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度,积极引导山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

三、加快推进农民下山转移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民下山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标准,同时提出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这充分体现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上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各个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从**实际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相对匮乏,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7亩,山区农民如果不转移、不转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将难以如期完成。另一方面,**县的村落布局十分分散,全县不足11万人口分布在170个行政村和842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645人、每个自然村130人。其中,10户以下的自然村就有262个。到2014年底止,行政村中还有50%没通电视光缆、27%没装自来水、26%没通康庄公路、8%没通电话。这样分散的村庄布局,如果要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政府必须安排巨大的公共财政投入,这不仅在短期内不堪重负,难以完成,而且投入的效果和效益也不理想。以安溪乡木樨花村为例,全村虽有户籍人口317人,但实有人口仅70人,如建设通村公路,投资将达250万元,这相当于要为村民人均投资3.6万元,显然,这样的投资效益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讲求效果,最大限度地分层次加快农民下山转移。

(二)科学制定规划

实施下山转移,规划工作十分重要。一是要把下山转移这项工作纳入到"十一五"整体规划之中。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加强衔接。二是要制定下山转移具体工作规划。通过具体工作规划,使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引导手段更加有效,保障措施更加有力。三是要搞好村庄布局规划。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缩减自然村、合并小型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合理规划村庄布局。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村,纳入下山转移范围后,要结合退耕还林、宅基地整理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统一实行萎缩性管理。各个规划要相互衔接,注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总的目标是要达到凡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难以脱贫奔小康山村的农民尽可能逐步纳入下山转移范围,特别是地处高山深山、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要作为下山搬迁的重点。

(三)加强组织实施

实施下山转移,关键在于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一是要强化组织保证。近年来,**县已先后建立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异地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援助服务和困难群众下山转移等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工作中,要进一步健全县、乡(镇)两级组织网络。要加强下山转移组织协调力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或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下山转移工作中遇见的问题。二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应将各个渠道的扶贫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整合,改变"撒胡椒面"式的资源分配方式,以求资源效能的最大化。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将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捆绑起来,发挥政府下山转移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要积极探索将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等项目资金统筹起来,用以鼓励和引导农民下山转移,以提高资源共享率和要素利用率。要进一步明确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科学分工,强化协作,形成整体合力。三是要因地制宜安置。安排安置点时,要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线,在县政府统筹规划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强化经济杠杆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城区内尽可能实施公寓式小区安置,以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城市品位。城区外还可采取资金补助式下山转移、中心村自建房式下山转移和县外安置等多种方式。安置点的规划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相结合。

(四)完善配套政策

实施下山转移,还必须加快完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一是要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要以全面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为载体,把素质培训作为农民转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山区的剩余劳动力尽快拥有一技之长,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推进下山脱贫的进程。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文明礼仪、法律常识等教育,进一步增强下山农民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大力扶助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要探索建立下山农民创业资金贷款担保机构,为下山农民转产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为下山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对吸纳下山农民就业的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实行社会保障费补助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要建立健全以统筹养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城镇社保向农民覆盖,促进农民由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

第二篇:关于加快山区农民下山转移步伐几点建议

5月上旬,我到××乡建林村开展蹲点调研。建林村地处紧水滩水库北岸,共有村民92户342人(其中紧水滩水库移民50人),山林13000 亩,生态公益林6000多亩,人均耕地0.93地处紧水滩水库北岸,2014年人均收入为4000元,下山转移15户40多人。

通过实地走访,我发现大部分村民要求下山转移的愿望非常强

烈。的确,下山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保护库区的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山林、土地等资源。但目前单靠政府力量还是不够的。一方面是政府扶持的资金有限,不可能解决该村全部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居住分散,地处库区、山区,基础建设投入大,且共享率低。因此必须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加快下山转移步伐。

一是要加大对群众下山转移的工作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有转移愿望而一时未能转移群众的思想工作,维护库区的稳定;另一方面政府要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多方面筹集资金,提高对下山转移群众的资金的补助标准,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下山转移扶持力度,尽量使更多的群众实现转移。同时在转移的方式上要采取梯度转移,将有条件、有能力的群众直接转移进城,经济条件差的根据群众意愿转移到中心镇、中心村。

二是要加大对群众发展生产的扶持力度。从根网本上来说就是要优化该村群众的生产条件,加快他们的增收步伐,实现经济积累,为下山转移打下经济基础。要充分利用好当前国家对移民和困难群众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群众生产开发扶持资金的投入,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尽快得到改善。

三是要加大对中心镇、中心村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整合资金重点扶持中心镇、中心村基础生活设施的建设,以良好的人居环境来吸引群众下山梯度转移,同时减少已列入下山转移规划的移民村、点的基础设施投入,节省更多的资金用于下山转移工作,以此来促进群众的转移。

四是要加大对已转移群众的后续帮扶工作。在深化后续扶持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下山转移小区后续配套建设和物业,使建成的下山转移小区成为小康家园。要通过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全面实行下山转移群众培训制度,建立培训网络。减免培训费等。鼓励下山群众离土转岗,努力突破下山转移农民原有的农村保障框架,统筹农村社会保障,健全以养老、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下山转移群众由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真正使这部分群众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第三篇: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区划调整以后的##区辖=个农业乡镇,=个街道办事处,==个城市社区,===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万人,耕地面积近==万亩。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及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走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有力地推进了我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截止=月底,全区已完成农业增加值=====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全区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万人,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新

增====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一)扎实做好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工作

一是通过广播、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的直补政策;二是继续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逐家逐户发放“监督卡”,保证了全区=.=万户农户一户一卡;三是专款专用,确保直补款及时足额发

放到农户手中,今年我区共免除农业税===万元,补贴农户=.=万户,发放补贴款===.=万元。

(二)严格落实农机具补贴的支农惠农政策

今年我区共争取到国家、市级农机、农具购置补贴资金==.==万元,其中国家财政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元,国家财政部农机购置市级配套农具补贴资金=.==万元,市级农机购置及配套农具补贴资金==.=万

元,共补贴大中型拖拉机==台,秸秆还田机==台,旋耕机==台,深耕犁=台。

(三)深入实施“六区一带”特色农业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结合区划调整后我区农业的现状和产业特点,我区依托汇通公司、豫汇公司、天翼公司、三剑客奶业公司、雪源实业公司及科丰公司棉花加工厂等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六区一带”特色农业工程,加快生猪、奶牛、肉鸡等养殖区和蔬菜、烟棉、林果等种植区建设,迅速突起畜禽产业经济带。目前,以干河陈乡、阴阳赵乡为主的奶牛养殖基地现己存栏奶牛====头,产奶量=.=万吨;由汇通公司带动的生猪养殖基地,现己遍布五乡镇,目前生猪存栏达==.=万头,出栏==万头;以大刘镇、空冢郭乡为主的肉鸡养殖基地,己出栏肉鸡==万只;以高速公路两侧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面积已达====亩;以问十乡为主的烟叶种植基地和棉花种植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其中棉花种植面积达=.=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万亩;以空冢郭乡、阴阳赵乡、大刘镇和问十乡为主的“订单农业”种植基地,主要生产种子粮、优质小麦和优质烟棉,面积达=.=万亩;同时努力扩大优质专用粮食种植,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达到==%,全区“订单农业”和优质专用粮食种植总

面积达到==万亩。八大基地的迅速膨胀,辐射带动农户=万多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四)积极开展富裕村创建活动

近年来,全区上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使我区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区划调整,我区行政村总数由==个增加到===个,尚有==个为省级贫困村,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按照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前实现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区委、区政府决定,以开展创建富裕村活动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结构调整为主要手段,以经济发展、民主建设、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我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率先在我市实现农村小康。====年为创建活动起步年,以乡镇驻地村、主干道沿线村、经济强村和规模较大的中心村为重点,着力建好==个左右富裕村。====年和====年为发展阶段,全区力争有==—==个村基本达到富裕村标准。====至====年为全面建设、整体提高阶段,力争全区==%以上的村基本达到富裕村标准。目前,每个乡镇所确定的=个富裕村创建示范村都正在稳步推进,并已初见成效,村容村貌明显

改善,农民素质明显提高,治安案件明显下降,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五)全面启动沼气工程建设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沼气建设工作,把沼气建设作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的重要途径,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的沼气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二是狠抓“五到”。即:任务到村、宣传到户、责任到人、资金到位、服务到家。我们将市政府下达的====座沼气建设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村,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措施,深入宣传了沼气建设的意义、政策和安全使用常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沼气建设的积极性;明确各乡镇“行政一把手”为沼气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定岗位职责,实行建池合同管理,做到“包建池、包使用、包维修、包赔偿”,确保建池成功率达===%;区财政筹措专款资金==万元,组织全区===个驻村工作队帮扶资金==万元,每个乡镇安排对口资金=万元,共组织资金==万元,作为扶持建池农户的专项资金;区、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将沼气建设政策宣传到家,沼气使用技术服务到家,沼气物资发放到家,沼气资金补助到家。截至目前,全区共发放扶持资金==万元,发放沼具===套。三是加强督导,落实奖惩。由区农村经济工作合力团负责,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沼气建设工作督导组,每月督导一次,每季度通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半年进行一次评比和排序,年底,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计入单位班子年终考评成绩,从而保证了我区沼气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年以来,全区共新建启用沼气====座,其中==个沼气示范村共新建池====

座,示范带动全区非沼气示范村新建池====座。

(六)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年初,我区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即定目标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制定出台了《源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在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等方面

强化举措,保证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区从长计议,由区农工委、劳动、计生、财政、乡镇政府联席开展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劳务输出工作。以区农工委为中心,综合协调全区各部门,大力开展劳务输出;以区人劳局为中心,在各乡镇成立了乡镇劳动保障所,进行微机办公,把全区劳动力和外出人员情况录入微机,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同时,设立群众咨询平台,方便群众咨询有关外出劳务、劳动法规等有关知识。目前,我区共输出劳动力=====人,其中

新增输出劳动力====人,务工地点主要是广州、深圳、厦门等南方城市以及我市的周边地区。

=、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区财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万元培训专项资金,全面启动培训工作,把专业技能培训作为一件具体的实事来抓,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认定漯河技校、振华学校、科华电脑学校、坤华技校、电子科技中专学校、汇源技校六个学校为源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降低入学门槛,取消入学考试,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实行结业考试,确保了每一位受培训者都能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今年以来,我区共印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单====份,引导性培训教材=====份,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由区农业、组织、人事宣传等部门牵头,各乡镇、村配合,通过农民夜校、科技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了对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共开展各类培训班==余期次,培训致富带头人====人。这些致富能手兴办了一批各类企业,吸纳了

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实现了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是区划调整后,随着耕地和农业人口的增加,我区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成立了由区四大班子领导组成的源汇区农村经济合力团,区委、区政府还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区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三农”工作;尤其是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以后,我区及时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贯彻,并于=月==日召开了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年全区农村工作意见,以区

委、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区一带”特色农业工程的意见》、《关于在全区开展创建富裕村活动的实施意见》、《源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快畜禽养殖业公司带基地联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的意见》和《源汇区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在全区各乡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杯”夺杯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

(二)转变职能,精兵简政,发挥桥梁纽带和服务帮扶作用

在乡镇机构改革上,区委、区政府结合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以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着眼点,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禽养殖业公司带基地联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意见》,抽调各乡镇机关精干力量,成立了由乡镇主要领导同志负责的畜禽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外联市场和龙头企业,内联基地和农户,依托龙头企业和技术部门,为畜禽养殖基地和农户提供技术咨询、良种引进、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同时,鼓励其他分流人员,积极创办和领办经营性服务实

体。

(三)完善机制,落实奖惩

=、奖励扶持。区财政拿出==万元,设立特色农业发展基金,对种植基地、养殖大户和引进项目、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凡新建成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发展一个==万只肉鸡养殖小区,奖励现金=万元;创办一个百亩以上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奖励=万元;引进一个农业项目,按实际到位资金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认定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奖励====元,认证一个无(请继续关注:WwW.HaOWORD.cOM)公害农产品奖励====元。=、开展“夺杯竞赛”活动。从今年起,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各乡(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杯”夺杯竞赛活动。活动设金、银、铜奖各一名,年底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夺杯单位。区委、区政府召开表彰会,对

夺杯单位进行表彰奖励。除颁发金、银、铜杯外,分别给予夺杯乡镇一定的现金奖励。

=、督导考评。区委、区政府对各乡(镇)及涉农部门实行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科对工作推进情况及时进行督导通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考核结果计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

部政绩档案。

三、“十五”计划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十一五”期间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十五”计划工作中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区农村经济工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业重视不够。由于农业对增加财政收入的直接作用不大,因此,个别部门、个别单位对农业及其结构调整不够重视,工作推进缓慢。二是全区大农业作用突出不明显。区划以后,源汇区成为了一个农业大区,区委、区政府在年初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和相关举措,由于实施的时间较短,全区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时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仍然偏低,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还是在传统种植模式下进行的,集约化强度低,效益不高,科技棚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虽然我区现已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与农户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五是农民的

收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注意改进的问题。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方向及重点

今后,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及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卖出难、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二要加快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正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时机比较成熟。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疾病防治体系建设,依托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我区的一个主导产业。三要发展农副产品基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蔬菜、果品生产、豆制品加工、畜禽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农副产品基地,使之成为完善的供应体系。四是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推动劳动力继续向

第二、第三产业转变,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加快农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一是依托天翼等龙头公司,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面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调整粮粮经种植比例,实现间作套种等模式化栽培,增加土地生产潜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棉花、烟叶、瓜果等的生产,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同时

扩大小杂果为主的林果面积。二是依托汇通、豫汇、三剑客等龙头公司,大力发展畜牧业,在巩固扩大现有生猪、家禽饲养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奶牛饲养,启动奶业工程,推进畜禽生产产业化。三是发展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坑塘、观赏鱼养殖,并向集垂钓、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方向发展。四是加快三产开

发,发展城乡经济,做好沿路、沿街开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四、对全市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一)强化“绿色”理念,打造农业精品,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结构调整,必须考虑如何解决产品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建设三个重要问题。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实践表明,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是进行结构调整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和一个有效的载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现了市民对高质量农产品及食品的市场需求。主要是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优质小杂果基地、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果蔬;以生猪、家禽、奶牛、

水产四大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畜禽、渔业产品。

(二)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坚持把发展工业、注重开辟产品销售市场的做法引入农业,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市的战略构想,紧紧围绕蔬菜、畜禽、水产、奶制品、林果等主导产业,加大投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抓好当地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开设销售窗口,组织贩运和销

售队伍,多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三)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坚持多种办法一齐上,短期内最快捷的是,抓好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做到一方面加强组织引导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改变对外出务工农民放任自流的做法,防止和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加强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着眼长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创办更多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劳动密集型项目,依靠加快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吸

纳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放开放活农业科技人员,积极鼓励科技承包,加强推广服务,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率。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农产品的档次、质量

和技术含量。

(五)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小工程”上增加投资规模,改善农

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农业扶持上加大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六)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不断为农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宽松政策,让农业快速发展。如出现妨碍农产品流通中的各类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必须

消除;乱占耕地行为也必须尽快得到遏制;农民负担需进一步清理整顿。

同时,我们也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尤其对于新划入我区的四个基础较薄弱的农业大乡,在资金和项目上适当给予倾斜,使我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保持同步。

_年九月十三日

第四篇:区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区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区划调整以后的##区辖=个农业乡镇,=个街道办事处,==个城市社区,===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万人,耕地面积近==万亩。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及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走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有力地推进了我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截止=月底,全区已完成农业增加值=====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全区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万人,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新增====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一)扎实做好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工作

一是通过广播、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的直补政策;二是继续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逐家逐户发放“监督卡”,保证了全区=.=万户农户一户一卡;三是专款专用,确保直补款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今年我区共免除农业税===万元,补贴农户=.=万户,发放补贴款===.=万元。

(二)严格落实农机具补贴的支农惠农政策

今年我区共争取到国家、市级农机、农具购置补贴资金==.==万元,其中国家财政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元,国家财政部农机购置市级配套农具补贴资金=.==万元,市级农机购置及配套农具补贴资金==.=万元,共补贴大中型拖拉机==台,秸秆还田机==台,旋耕机==台,深耕犁=台。

(三)深入实施“六区一带”特色农业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结合区划调整后我区农业的现状和产业特点,我区依托汇通公司、豫汇公司、天翼公司、三剑客奶业公司、雪源实业公司及科丰公司棉花加工厂等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六区一带”特色农业工程,加快生猪、奶牛、肉鸡等养殖区和蔬菜、烟棉、林果等种植区建设,迅速突起畜禽产业经济带。目前,以干河陈乡、阴阳赵乡为主的奶牛养殖基地现己存栏奶牛====头,产奶量=.=万吨;由汇通公司带动的生猪养殖基地,现己遍布五乡镇,目前生猪存栏达==.=万头,出栏==万头;以大刘镇、空冢郭乡为主的肉鸡养殖基地,己出栏肉鸡==万只;以高速公路两侧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面积已达====亩;以问十乡为主的烟叶种植基地和棉花种植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其中棉花种植面积达=.=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万亩;以空冢郭乡、阴阳赵乡、大刘镇和问十乡为主的“订单农业”种植基地,主要生产种子粮、优质小麦和优质烟棉,面积达=.=万亩;同时努力扩大优质专用粮食种植,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达到==%,全区“订单农业”和优质专用粮食种植总面积达到==万亩。八大基地的迅速膨胀,辐射带动农户=万多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四)积极开展富裕村创建活动

近年来,全区上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使我区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区划调整,我区行政村总数由==个增加到===个,尚有==个为省级贫困村,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按照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前实现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区委、区政府决定,以开展创建富裕村活动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结构调整为主要手段,以经济发展、民主建设、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我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率先在我市实现农村小康。====年为创建活动起步年,以乡镇驻地村、主干道沿线村、经济强村和规模较大的中心村为重点,着力建好==个左右富裕村。====年和====年为发展阶段,全区力争有==—==个村基本达到富裕村标准。====至====年为全面建设、整体提高阶段,力争全区==%以上的村基本达到富裕村标准。目前,每个乡镇所确定的=个富裕村创建示范村都正在稳步推进,并已初见成效,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素质明显提高,治安案件明显下降,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五)全面启动沼气工程建设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沼气建设工作,把沼气建设作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的重要途径,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的沼气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二是狠抓“五到”。即:任务到村、宣传到户、责任到人、资金到位、服务到家。我们将市政府下达的====座沼气建设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村,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措施,深入宣传了沼气建设的意义、政策和安全使用常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沼气建设的积极性;明确各乡镇“行政一

把手”为沼气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定岗位职责,实行建池合同管理,做到“包建池、包使用、包维修、包赔偿”,确保建池成功率达===%;区财政筹措专款资金==万元,组织全区===个驻村工作队帮扶资金==万元,每个乡镇安排对口资金=万元,共组织资金==万元,作为扶持建池农户的专项资金;区、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将沼气建设政策宣传到家,沼气使用技术服务到家,沼气物资发放到家,沼气资金补助到家。截至目前,全区共发放扶持资金==万元,发放沼具===套。三是加强督导,落实奖惩。由区农村经济工作合力团负责,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沼气建设工作督导组,每月督导一次,每季度通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半年进行一次评比和排序,年底,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计入单位班子年终考评成绩,从而保证了我区沼气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年以来,全区共新建启用沼气====座,其中==个沼气示范村共新建池====座,示范带动全区非沼气示范村新建池====座。

(六)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年初,我区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即定目标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制定出台了《源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在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等方面强化举措,保证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区从长计议,由区农工委、劳动、计生、财政、乡镇政府联席开展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劳务输出工作。以区农工委为中心,综合协调全区各部门,大力开展劳务输出;以区人劳局为中心,在各乡镇成立了乡镇劳动保障所,进行微机办公,把全区劳动力和外出人员情况录入微机,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同时,设立群众咨询平台,方便群众咨询有关外出劳务、劳动法规等有关知识。目前,我区共输出劳动力=====人,其中新增输出劳动力====人,务工地点主要是广州、深圳、厦门等南方城市以及我市的周边地区。

=、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区财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万元培训专项资金,全面启动培训工作,把专业技能培训作为一件具体的实事来抓,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认定漯河技校、振华学校、科华电脑学校、坤华技校、电子科技中专学校、汇源技校六个学校为源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降低入学门槛,取消入学考试,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实行结业考试,确保了每一位受培训者都能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今年以来,我区共印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单====份,引导性培训教材=====份,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

=、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由区农业、组织、人事宣传等部门牵头,各乡镇、村配合,通过农民夜校、科技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了对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共开展各类培训班==余期次,培训致富带头人====人。这些致富能手兴办了一批各类企业,吸纳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实现了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是区划调整后,随着耕地和农业人口的增加,我区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成立了由区四大班子领导组成的源汇区农村经济合力团,区委、区政府还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区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三农”工作;尤其是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以后,我区及时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贯彻,并于=月==日召开了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年全区农村工作意见,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区一带”特色农业工程的意见》、《关于在全区开展创建富裕村活动的实施意见》、《源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快畜禽养殖业公司带基地联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的意见》和《源汇区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在全区各乡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杯”夺杯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

(二)转变职能,精兵简政,发挥桥梁纽带和服务帮扶作用

在乡镇机构改革上,区委、区政府结合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以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着眼点,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禽养殖业公司带基地联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意见》,抽调各乡镇机关精干力量,成立了由乡镇主要领导同志负责的畜禽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外联市场和龙头企业,内联基地和农户,依托龙头企业和技术部门,为畜禽养殖基地和农户提供技术咨询、良种引进、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同时,鼓励其他分流人员,积极创办和领办经营性服务实体。

(三)完善机制,落实奖惩

=、奖励扶持。区财政拿出==万元,设立特色农业发展基金,对种植基地、养殖大户和引进项目、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凡新建成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发展一个==万只肉鸡养殖小区,奖励现金=万元;创办一个百亩以上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奖励=万元;引进一个农业项目,按实际到位资金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认定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奖励====元,认证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奖励====元。

=、开展“夺杯竞赛”活动。从今年起,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各乡(镇)开展

了“农业产业化杯”夺杯竞赛活动。活动设金、银、铜奖各一名,年底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夺杯单位。区委、区政府召开表彰会,对夺杯单位进行表彰奖励。除颁发金、银、铜杯外,分别给予夺杯乡镇一定的现金奖励。

=、督导考评。区委、区政府对各乡(镇)及涉农部门实行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科对工作推进情况及时进行督导通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考核结果计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档案。

三、“十五”计划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十一五”期间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十五”计划工作中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区农村经济工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业重视不够。由于农业对增加财政收入的直接作用不大,因此,个别部门、个别单位对农业及其结构调整不够重视,工作推进缓慢。二是全区大农业作用突出不明显。区划以后,源汇区成为了一个农业大区,区委、区政府在年初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和相关举措,由于实施的时间较短,全区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时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仍然偏低,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还是在传统种植模式下进行的,集约化强度低,效益不高,科技棚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虽然我区现已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与农户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五是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注意改进的问题。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方向及重点

今后,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及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卖出难、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二要加快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正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时机比较成熟。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疾病防治体系建设,依托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我区的一个主导产业。三要发展农副产品基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蔬菜、果品生产、豆制品加工、畜禽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农副产品基地,使之成为完善的供应体系。四是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推动劳动力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加快农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一是依托天翼等龙头公司,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面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调整粮粮经种植比例,实现间作套种等模式化栽培,增加土地生产潜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棉花、烟叶、瓜果等的生产,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同时扩大小杂果为主的林果面积。二是依托汇通、豫汇、三剑客等龙头公司,大力发展畜牧业,在巩固扩大现有生猪、家禽饲养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奶牛饲养,启动奶业工程,推进畜禽生产产业化。三是发展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坑塘、观赏鱼养殖,并向集垂钓、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方向发展。四是加快三产开发,发展城乡经济,做好沿路、沿街开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四、对全市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一)强化“绿色”理念,打造农业精品,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结构调整,必须考虑如何解决产品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建设三个重要问题。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实践表明,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是进行结构调整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和一个有效的载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现了市民对高质量农产品及食品的市场需求。主要是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优质小杂果基地、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果蔬;以生猪、家禽、奶牛、水产四大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畜禽、渔业产品。

(二)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坚持把发展工业、注重开辟产品销售市场的做法引入农业,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市的战略构想,紧紧围绕蔬菜、畜禽、水产、奶制品、林果等主导产业,加大投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抓好当地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开设销售窗口,组织贩运和销售队伍,多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三)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坚持多种办法一齐上,短期内最快捷的是,抓好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做到一方面加强组织引导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改变对外出务工农民放任自流的做法,防止和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加强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着眼长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创办更多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劳动密集型项目,依靠加快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放开放活农业科技人员,积极鼓励科技承包,加强推广服务,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率。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农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技术含量。

(五)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小工程”上增加投资规模,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农业扶持上加大力

度,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六)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不断为农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宽松政策,让农业快速发展。如出现妨碍农产品流通中的各类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必须消除;乱占耕地行为也必须尽快得到遏制;农民负担需进一步清理整顿。

同时,我们也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尤其对于新划入我区的四个基础较薄弱的农业大乡,在资金和项目上适当给予倾斜,使我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保持同步。

_年九月十三日

第五篇:某县关于农民增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某县关于农民增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农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乡镇、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共同探

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蕃茄、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样样多,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特别是水产业,虽市场前景看好,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发展。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农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农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资金因素。首先,我县财政收入很低,财政自给率还不足4,因此,每年的支农资金非常有限,乡村两级的经济实力更为脆弱,支农尤为乏力;其次,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再者,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运用综合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不断增加农民收

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富裕的新农村。这是我们广大农民群众之所盼和之所求,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通过此次调研,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并且要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坚决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农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二)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特别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

(三)把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实现新突破。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让干部当好“三种人”。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常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因此,应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四)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三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农民,用于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六)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技能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货币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融资体系,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切实解决好农民发展资金极缺的实际困难问题。

(七)大力发展种养业。调研发现,蔬菜、蕃茄等之类的农产品在乡村一级还很有市场,目前上市的绝大部分是从县里批来卖的。同时,乡村一级的肉类市场也潜力很大,平均每天可出售5头猪以上。随着今后我县小水电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许多老板前来乡镇投资建厂,必将涌来一大批工人。待到那个时候,乡镇一级的蔬菜和内类市场会更加景气。因此,大力发展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促使农民在短期内实现增收的一条门路。但也要做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此,本人认为:第一,凡属沿江一带特别是乡镇附近的农户发展蔬菜种植业和养猪业为宜,在蔬菜种植方面要积极选种一些有市场、效益好的蔬菜作物;在养殖业方面要大力发展养猪业,如猪、猪仔等,并在销售渠道上要坚持走内销和外销“两条路”。第二,凡属半山腰一带的农户发展山羊和土鸡养殖业为宜,力争实现年内出栏两批以上。这是山头上的百姓实现增收的一条最直接的门路。第三,无论是沿江一带的农民,还是半山腰一带的群众,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业增效、粮食增产。这是发展养殖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够的饲料作物质保证,发展养殖业是无从谈起的。只有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种养业,才能实现“以地产粮,以粮养畜,以畜换钱”的良性发展格局。

(八)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生产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因此,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要的是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农家子弟上学难的问题。供一名初中学生读书,每年得交杂费好几百元,供一名高中生读书就更难了,如此负重,我们的农民怎么富得起来。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做到农民应保尽保。同时要严控定点医院的药价,简化药费报销手续,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住院和购药费用支出。三是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坚决避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销农民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等现象的发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