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策略”】

发布时间:2019-06-14 04:13:17 影响了:

  【关键词】引导小学生  自主学习“三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22-01  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文化素养。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一、问题情境——关注认识起点
  众所周知,各数学知识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出发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动力”。
  如在教学“平均分”过程中,一位老师先出示了一张情境图:两只小兔子在分10个胡萝卜。
  师:如果你是这两只小兔子,学具就是胡萝卜,你打算怎么分呢?
  生1:只要想一想我们在一年级学过的把10分成几和几,题目就做出来了,根本不用学具来分。你们说,是不是?
  师:看来,小朋友们比老师厉害多了,那你们喜欢用脑子分吗?
  生:喜欢。
  师:好的,下面让我们用脑子帮小兔子分一分这10根胡萝卜吧,记住尽量把可能出现的分法都想出来。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是具有智慧的。本来教师是想通过具体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概念,但在课堂上,学生却没有通过具体的操作,在脑子中就已经进行抽象了。这是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于是,教师立刻改变了原有的设计,以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为基础及时生成“在脑子里分桃子”的“模拟操作”的问题情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数学建模——引领互动交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想法,引领他们进行互动交流。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聪明,那你们能不能用手中的小棒表示数字“36”呢?
  结果几乎全班的小朋友的摆法都是3捆小棒和6根小棒。这时,有一位小朋友举手说:老师,林林在玩蜡笔。
  老师走到林林身边,只看到3根蜡笔和6根小棒,便问:林林,你其余的小棒呢?
  林林:老师,我只用3根蜡笔和6根小棒就能表示数字“36”。
  师:真的吗?那你讲讲你的摆法?
  林林:1根小棒就表示一,每根蜡笔就表示十,三根蜡笔就是“30”,6根小棒就是“6”,合起来正好是“36”。
  (林林刚一说完,教室里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师:林林,你真是太棒了,太聪明了!这摆法也是正确的。小朋友们,你们还能怎样来表示“36”?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吧!
  (接下来的时间里,每个小朋友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很多种摆法,每一种都有理有据。)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捕捉了学生的独特想法,并鼓励其他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类似的思考,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刻被调动起来,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三、习题设计——开放思维空间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在练习环节却存在过多的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开放思维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在练习环节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李叔叔家有一块长8米、宽6米的菜地,他想在这块菜地里一半种青菜,一半种萝卜。你能设计出应该怎么种吗?请你画一画,并计算出青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由于这个问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因此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有的学生把这一块地划分成两个长和宽都是8米和3米的长方形;有的同学把这一块地分成底是8米,高是6米的直角三角形;有的同学则把这一块地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并根据相应的面积公式算出青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
  以上案例中,开放性的习题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就能够以积极的思维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在各自交流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了思维碰撞,促进了自主学习效果的提升。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学习的建模及习题的设计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高效。
  (责编:罗永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