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_激发数学思维要“三适时”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_激发数学思维要“三适时”

发布时间:2019-06-14 04:13:26 影响了:

  【关键词】激发数学思维“三适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81-01  数学学科具有独特的性质,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三适时”。
  一、适时开放课堂——为数学思维提供可能与空间
  德国数学家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性。”其自由性的实现离不开足够的开放空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放课堂,才能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可能与空间,从而使师生产生智慧碰撞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分数再认识”时,我为学生设计了“摆纸条”活动。这个活动不仅巧妙引出了“单位”,更为学生充分理解分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我提问:“如果你手中的绿纸条表示1,那你手中的另外一个纸条表示几?为什么?”将整个探究活动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活动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分数,更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至此,我还不满足,继续追问:“老师再摆一个黄纸条,这时怎么表示?再摆两个黄纸条呢?……”让学生依次想下去。这不仅渗透了极限思想,还慢慢加深了对核心内容——分数单位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时,我围绕“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设计了“小棒围图形”活动:“4根小棒围成的四边形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形状?3根小棒围成的三角形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形状?”引发了学生自主而有效的探究活动。本过程,学生不仅借助操作重温了以前所学的四边形的特征,为认识三角形提供了知识储备和经验参考,同时,也为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提供了素材和直观感知。更重要的是,本环节巧妙构建了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对比,从系统的角度来把握图形的特征,宏观视野,微观推进,扎实有效。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要教师敢于放手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敢于把课堂的学习空间进行开放,就能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二、适时巧设冲突——使数学思维更深刻
  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抓住时机,制造矛盾,引发冲突,使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出现,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菱形》一课时,我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在认识其他四边形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动态演示四边形的变化情况,巧妙引出“菱形”,并制造了“在原来的基础上,怎样把菱形加进去?菱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关系如何表达?”这一认知冲突。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充分的分析与表达。透过他们丰硕的“成果”,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深刻思考。巧设冲突,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度探究图形间相互关系的热情,同时也在探究中加深了对菱形特征的理解,实乃一箭双雕也。
  又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我由“两杯果汁,一次变化,初步理解‘倒推’策略”的环节引人,接着便进入了“一杯果汁,两次变化,深化‘倒推’策略”的环节——“一杯果汁,老师先喝了80毫升,又倒进60毫升,现在有240毫升。这杯果汁原来有多少毫升?”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便于学生系统理解,更巧妙地引发认知冲突——两种量的一次变化好解决,而一种量的两次变化怎么办呢?为学生留足了思维空间,让其深入探究。
  三、适时点拨——使数学思维走向深入与创新
  学生高质量的研究活动,离不开教师适时、巧妙的点拨。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进退自如,“该出手”时“才出手”,不断扮演着“搅火棍”的角色,把学生的探究之火“搅”得愈燃愈烈。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我借助魔术般的“撕纸片”情境引出“退”的策略后,继续“撕纸片”,并不断提出新的挑战:“照这样撕下去,每次分别会是多少片呢?能撕成2010片吗?能撕成2009片吗?”学生茫然。这时,我及时点拨,借助华罗庚的话语,揭示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这里,我及时、巧妙地点拨,“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学生走进奇妙的数学隧道”,让学生经历了“猜想一验证一结论”的完整过程。
  总之,发展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维,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责编:罗永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