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以人为本,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研究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研究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9-06-19 04:47:03 影响了: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序规范且高效的思想素养培养,在社会转型期必然担当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的重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故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把以人为本作为新的出发点,通过发展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大力倡导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关键词 :以人为本;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与价值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是人对于客观环境的双重需求。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论述了“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的观点。发展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发展理念写入了党章,指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促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理论思想和实践构成了以人为本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全面发展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关怀,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当作“目的”看待而不是“工具”,把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最大力度的开发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心理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是高校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的说,以人为本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与道德规范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界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遵循本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意识和计划的培养塑造和发展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高校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其把握着教育的方向、方法、内容、进程甚至是结果。然而,我们再来阐述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作为哲学范畴是在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比较中得以规定并展现自身价值的,通常是指人作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其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客体所具有的支配地位、主动态势、能动作用和积极态度等功能特性。我们必须区分主导性的关系发展因素和主体性的不同,前者只能借由主体来发挥作用,后者不仅是关系的组成部分且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活动的主体由社会群体回归至个人,致使个体不再是群体的附属物,所以我们更应以时代的眼光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做好从思想到行为的整体角色转换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则发现,当代大学生有着较高的主体素质,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无疑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回归生活,倡导以人为本。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实现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深度和广度都体现在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我国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促进教育环境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当代大学生更趋于理性和个性化,已经具有了很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较为先进的主体发展能力,他们在人生规划、道德选择、价值判断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了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当代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1、 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
  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首先,从学校的方面来考虑,确立学生在教育中主体性,应该以增强学生主体活动为核心,这就要求学校逐步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事实是这样的,教师虽然始终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关键,但以往的高校一直把培养学生的任务全都寄托在教育者身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一种新的规则往往通过学校传达给教师,再由教师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是规则潜在的适用者,却从始至终的缺乏参与性。只有首先以学生为出发点,建立民主平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交流与互动,研究与探讨才能做到以人为本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其次,从教育者方面来论述,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认识到高校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教育主体,学校于他们来说不再单单是一个获取知识的媒介,更是一个展现自我,探索人生的舞台,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和引导他们的成长需求,尽最大努力来满足他们,使其能够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让他们知道判断对与错的标准,更应该使他们找到这种标准是从何而来的,如何去运用。最后,也必然地应从学生的立场来看待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必须明确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相互联系与相辅相成的,大学生主体性的良好发展有赖于他们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认识和实践主体。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之要求不断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才能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的目的。而众所周知,这一目的也正是学校、家庭甚至是社会共同追求的。
  2、打造高校生为主体的教育环境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个人服从社会规范的价值理念,从而轻视了社会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性价值,它培养出的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统一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是符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规范化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目标。但与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相背离。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惯于统一的模式教育学生、注重单向灌输而轻师生双向交流,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必须打造高校生为主体的教育环境,必须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首先,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的同时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征。再次,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更多的采用启发式与研究式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要坚持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而非一个知识的传达者。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抓住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建立资源共享、平等交互、便捷快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同时,高校应重视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的作用,使他们而非单独由教师成为学生和学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本文笔者已经论述了学校在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同时更是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是他们最灿烂人生的所在,学生组织是最能拓宽学生思维与眼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也是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和有效载体。在这里,他们可以开展社会调研、组织暑期实践、参加志愿者服务,大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转换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绝不是否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高校教育者需要在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和价值选择,他们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保证。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信息资源庞大而丰富,社会复杂多变,使其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主体性需求。这样,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也只能是无的放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做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自身教育者与服务者的身份,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评价、价值观念、政治责任等方面的引导。
  四、结语
  在如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时代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则是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弊端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经之路。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肯定大学生的主体性,随时让这种双向沟通交流活动保持畅通,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注入更多活力,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2] 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3] 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教育研究.1992年.
  [4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