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呐喊油画【呐喊者的漂流】
 

呐喊油画【呐喊者的漂流】

发布时间:2019-06-20 04:25:05 影响了:

  如今,能让人产生写篇评论冲动的作品实在不多了,而刘兴雨《追问历史》一书的出版,着实让我激动了许久。  十年前,本溪市出版了一本《本溪市名人录》,兴雨在这本名人录中这样评价自己:“他不是靠天才写作的人,常常是在心灵痛苦得不得安宁的时候才拿起笔。对艺术,他追求的不是娱人眼目,而是震撼心灵。”十年了,他一直恪守此道,于是,他便一直痛苦着,我们便一直震撼着。
  其实,寻找快乐是人的本能,有人以寻找快乐为快乐,有人以寻找痛苦为快乐。从快乐中寻找的快乐如流星,转瞬即逝。而从痛苦中寻找的快乐,如陈年老窖,回味绵长。现代社会,为有才华者提供了诸多的康庄大道,可有多项选择,可以升官,可以发财,可以名利双收,而只有“不识时务”者才选择杂文。杂文是一条时宽时窄,时热时冷的坎坷之路,于是杂文作家们便身不由己进入了一个怪圈:有时,越写杂文,便越不得志;越不得志,便越写杂文。
  兴雨不是历史学家,他无意于历史,他是真正的杂文作家,追问的是历史,关注的是现实。他如一个勇士,身披铠甲,从历史的迷雾中呐喊着,冲杀出来;他如一个孤独的探索者,独驾扁舟,在历史的长河中,跌跌撞撞,一路漂流;他如暗夜雨巷中蹒跚的行者,为同路人提一盏朦胧的纸灯。
  兴雨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他憎恶沉默,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呐喊者,言别人所欲言,言别人所不能言。
  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意识和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惟一的私利就是思考的权力,他拼命捍卫的也是这权力,在《胡适和郭沫若做人之比较》这篇文章中他十分感慨地说:“总结两位大师的一生,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对谁,不必仰视;无论什么时候,不能交出思考的权力,更不能失去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然而,“不能失去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是多少,那就要看你维护的尊严和人格有多少了。
  司马光在谈到写作《资治通鉴》一书的目的时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于是他便“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兴雨的《追问历史》也当如是。只不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统治者的,兴雨的《追问历史》却是写给大众的。读《资治通鉴》,权贵们会懂得如何让老百姓更俯首帖耳;读《追问历史》,老百姓会恍然大悟,原来统治者那一本正经的脸孔是多么滑稽可笑。不过,写给老百姓的书,当官的也不妨一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兴雨的《追问历史》为镜,可以知自己之德性,拷问一下自己的灵魂,教你如何做一个好官。
  在《追问历史》一书中,贯穿着对极权的抨击,对专制的批判,对腐败的愤怒,对小人的鄙视,对自由的向往,对传统的反思,对弱者的关注,对权威的藐视。慷慨悲歌,一咏三叹。廓清历史,荡气回肠。通篇充满了人的自由精神和当代知识分子的胆识。其议论之精彩,见解之独到,使他的杂文独具魅力。
  杂文作家的笔是冰冷的,但是杂文作家的心却是火热的。兴雨的笔汪洋恣肆,充满激情。他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传统叫板,如果没有极大的勇气,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扎实的学问作基础,这一切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
  在当今,杂文集汗牛充栋,但精品却寥若晨星,一部《追问历史》将在中国杂文界独树一帜,成为佼佼者,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它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不是匆忙上市的地摊货。无论题材还是写作手法,兴雨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那些兴雨常常自叹弗如的写作快手相比,兴雨多了几分从容,于是便多了几分厚重。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定会引起杂文史家的关注,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杂文界第一方阵的地位。
  读书人的自命不凡,叽叽喳喳,有时是很让人讨厌的,但他们自己却从来不觉。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窗鸡》,便很好地为这些读书人画了像,“喌喌呼来矮屋西,可怜啄食只糠粞。有时竟日无人喂,犹奋饥肠尽力啼。”中国历代的读书人就是这样,他们以社会为己任,“虽九死其犹未悔”,敢说真话,绝不妥协。虽然愚笨,倒也有几分可爱。
  【选自东方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