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什么是中国精神思修【沉思:大学质量、责任和精神】
 

什么是中国精神思修【沉思:大学质量、责任和精神】

发布时间:2019-06-25 04:15:33 影响了:

  【摘要】大学教育有两种质量观、两种责任、两种精神:素养观和人才观、内在逻辑责任和外在逻辑责任、本真精神和派生精神。解决大学精神异化等问题,需要对职业的社会贡献度进行排序,消解功利主义、金钱主义等,厘清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
  【关键词】质量 责任 大学精神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05-02
  近几年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成果斐然,且共识度高,但仅局限于学术圈,并未获得社会公众的呼应,更未影响到决策层。为什么?这仅从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角度来解释是不够的,必须将其放到更大的背景中,进行逻辑分析,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
  一、大学质量
  质量是大学教育的生命线,但绝大多数人对“质量”的理解并非来自大学的本真角度。大学质量主要有两个视角、两种内涵,一是引领社会发展视角,即强调塑造大学生的科学和精神素养,以理念、价值来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称之为素养观,主要体现的是人本主义哲学;二是适应社会发展视角,即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此之谓人才观,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诠释。这两种大学质量观实际上是“本”与“末”、“长远”与“即时”的关系,而大学突出的“沉淀性”而非“突击性”特性无疑会视素养观为本真。
  当然,现实中的大学教育没有纯粹的素养观或者人才观,而是二者的融合,但依稀可辨的区别是从素养观视角看人才观,还是从人才观视角看素养观。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视角往往决定了看问题的归宿。这两种质量观的矛盾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绝对的,不可调和、兼得。
  当下我国大学质量观主要就是人才观,或者顶多是人才观视角中的素养观。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经指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众多单位招聘人员时都会抱怨“现在大学生的能力太低,连基本的公文都不会写”、“特别是博士,整天夸夸其谈,简直就是赵括再世”。实用主义由此可见一斑,加之当今社会上盛行的功利主义甚或金钱主义对民众头脑、大学教育的大肆侵蚀,民众(包括大学生)正成为钱理群教授所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大学则日益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糅合为“实利主义”,既实用又功利。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痛心疾首:“极端功利主义使得校园不再宁静,而是陷入喧嚣和浮躁。”
  二、大学责任
  为什么大学教育会存在这种“貌合神离”的质量观?这需要探讨大学的社会责任。人们对此的看法见仁见智,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任务内化为大学自身的行为则称之为大学的社会责任。”[1]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排除了外部强制和功利的自我价值评判,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神与价值追求而存在的理念,体现着大学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理想的追求。[2]显然,前者强调大学的功利性、工具性,后者突出了大学的价值性、批判性,大体反映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种导向。这种对立价值思想影响了一些学者对大学社会责任的分类,如将大学社会责任分为外在向度的社会责任和内在向度的社会责任,前者即培养人才、发现知识、服务社会,后者主要包括人类思想的启蒙者、社会理性价值的批判者、时代精神的引领者;[3]但这种大学责任及其分类思想并不能全面解释我国当前大学所存在的问题,如为什么大学的批判精神缺失?为什么大学对发现知识的贡献不大?
  其实,大学的责任来自大学的使命。本质上说,大学的使命是使人类及其社会能够持续、良性运行。可见,离开人类,离开社会来解释大学是没有意义的。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服务人类及其社会的宗旨,而在于服务的内在逻辑机理(主要表现为服务方式)。大学是主要通过自己的运行逻辑来服务?还是主要内化他人的运行逻辑来服务?据此可以将大学的责任分为内在逻辑的责任和外在逻辑的责任。前者主要包括发现和增进人类知识、批判和启蒙思想以引领社会发展;后者主要指培养各类人才以服务社会。二者在一些共同的具体职责上却有着不同的目的,如教育职责,内在逻辑责任教育学生的目的是要他们遵循基本的科学伦理道德规范,而外在逻辑责任则主要是将他人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施与大学生;又如人员培养,内在逻辑责任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和学术素养,而外在逻辑责任则主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力等等。只有良好的科学和学术素养不断、大面积地沉淀,末端的能力取向的“人才”就会水到渠成。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认为:“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4]
  很明显,目前我国大学是内在逻辑责任不足而外在逻辑责任有余,这导致了我国大学患有严重的短视、浮躁、虚伪、御用、功利、堕落等疾病。
  三、大学精神
  为什么大学会形成内外逻辑责任?这又根源于大学的精神。通常所说的大学精神是指本真意义上的精神,大学精神的异化则是指悖离大学本真精神的精神状况。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作用的产物。这里的遗传就是指本真的精神,环境就是外界社会对大学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会吸收所经历的不同时代的思想元素(可称为派生精神),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大学精神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既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本真精神,也有位于边缘层次的派生精神。这两种精神遵循着内外两种不同的逻辑规则,从而形成了基于内在逻辑的责任和基于外在逻辑的责任。
  然而,在大学精神结构这个力量场中,本真精神和派生精神的内部以及彼此之间都会进行博弈,一旦派生精神占据上风,压制或者消解了本真精神,就发生了大学精神的异化,就会导致外在逻辑责任、人才观取代内在逻辑责任和素养观,占据力量场的核心位置。
  那么大学精神有哪些?其本真精神又有哪些呢?
  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困难的,因为时代在变迁,其精神会不断涌现,但可以总结时至今日所涌现出来的大学精神。“有的人认为大学精神包括人文理念、自由、创新、个性和风格;有的人认为大学精神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有的人认为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是大学的基本精神;有的人认为大学精神包括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有的人认为大学精神包括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科学管理。”[5]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认为,大学应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等等。[6]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说:“西方大学的精髓就是十个字:独立、民主、自由、质疑、批判。这是大学精神之美,是导致发明创造所必不可少的。” [7]封海清博士总结了西南联大的精神:刚毅坚卓、爱国精神、自由与民主、团结精神、苦干实干、自强不息、谨严的科学精神。[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